蔡永玲
臘肉因其香味濃郁、風味獨特,深受食客們的喜愛。臘肉的制作過程非常簡單,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步驟:腌制、晾曬和煙熏。
雖說制作過程簡單,但有臘肉熏制經驗的人都知道,搭建合適的熏爐并非易事。在農村,常見的自制簡易臘肉熏爐大致分為完全開放式、油桶改造式兩種。
完全開放式熏爐是讓生煙燃料處于完全開放的環境中,將鮮肉懸掛其上。其優點是搭建簡單,缺點是明火燃燒易將肉烤熟、烤焦,還易引發火災,并且產生的煙不集中,熏制效果差。
油桶改造式熏爐由廢棄油桶改造而來,生煙燃料置于桶底灶門內,將鮮肉懸掛于桶內。其優點是燃料與外界隔絕不易發生火災,且煙集中,在爐內停滯時間較長,熏制效果好。缺點是費用較高,且廢棄油桶中帶有殘存的化工原料,在高溫作用下易產生有毒物質。
鑒于此,我設計了一種雙煙囪式簡易農家臘肉熏爐。
一、設計原理
在煙囪內,空氣溫度高,因比重小而上升,并于煙囪頂部風口排出。此時低密度空氣處將形成負壓,煙囪外溫度較低、比重較大的新鮮空氣從煙囪底部被吸入,煙囪內、外的空氣源源不斷地流動。
煙囪最初的應用形式就是筒狀的物體,被安裝在廚房或鍋爐房等地方,起到拔火拔煙、排走煙氣、改善燃燒條件的作用。煙囪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從上部出風口排出熱煙氣,外面的冷空氣從入口被吸入,增加了燃料燃燒所需的氧氣,使燃料燃燒更充分。
二、模型設計
紅磚作為農村常用的自建房墻體建材,小巧輕便,易于搭建和拆卸,磚體強度高,且耐高溫,可以保溫隔熱。所以,紅磚可作為雙煙囪式簡易農家臘肉熏爐的搭建材料。
雙煙囪式簡易農家臘肉熏爐主要由墻體、灶門和蓋頂構成。
1. 墻體
墻體作為熏爐中用磚數量最多的結構,必須有規律地堆疊。可將磚塊交錯排列,此時,每塊磚頭至少與四塊磚頭發生擠壓而產生摩擦力,以防止墻體分裂,保證熏爐具備良好的力學性能。
2. 灶門
灶門為燃料入口,需為中空結構。灶門頂部兩塊磚頭除受摩擦力外,還受左、右兩側磚塊的相互作用力擠壓,類似于拱橋,使其在下方懸空的情況下,依然不會掉落。
3. 蓋頂
蓋頂用來封住熏爐頂部,使煙能長時間滯留在熏爐內。搭建時首先搭建懸臂結構,由受力分析可知,當磚塊懸出部分不超過自身長度時,磚塊不掉落。兩側懸臂搭建完成后再加配重,當配重合適時,可用適量紅磚對熏爐頂進行封頂,使爐頂具備穩定的力學結構,避免塌陷。
雙煙囪式簡易農家臘肉熏爐整體設計如圖4 所示,熏爐長約1.0m,寬約0.6m,高約1.1m。在熏爐左、右兩側預留出風口作為雙煙囪,即可形成煙囪效應,使爐內、外空氣自然流動,熏煙在爐內滯留,對鮮肉進行充分煙熏。
三、實驗驗證
1. 熏爐搭建
熏爐搭建選址應在通風良好的農村戶外,遠離易燃、易爆物品。熏爐大小可根據實際熏制的肉量靈活調節。本文搭建熏爐所用紅磚約為250 塊,一個人徒手即可搭建,實物如圖5 所示。經過測試,雙煙囪式簡易農家臘肉熏爐力學結構相對穩定,滿足對臘肉的熏制要求。
2. 臘肉熏制
室外熏制條件如表1 所示。首先將鮮肉與香腸懸掛于爐內的掛桿上,然后封頂,左、右兩側留煙囪口。用干稻草引火,加入柏樹枝生煙,置于灶門口進行熏制,熏煙由左、右煙囪口排出。待被熏制的鮮肉色澤變為棕紅時取出,熏制完成。
經過近12 個小時的熏制,芳香四逸、味道咸香的臘肉與臘香腸終于出爐了。將臘肉表面洗凈,入鍋煮熟,再切成3mm 左右的薄片,即可拼作冷盤。亦可配以蒜苗,寬油下鍋爆炒。臘香腸可蒸、可煮,風味極佳。
四、創新點
與農村常見的完全開放式和油桶改造式臘肉熏爐相比,雙煙囪式簡易農家臘肉熏爐使用安全,搭建與拆卸方便,熏制效果好,不會烤熟、烤焦臘肉,熏煙不逸散,也不易引發火災,省力省心。(指導老師:劉 松)
專家點評
當認真閱讀完這個項目的資料后,我忍俊不禁。
首先,我們會為項目實施者的實踐精神所感動。為完成這一項目,如調查、設計、制作等,項目實施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其次,看到熏制出的臘肉的照片,還真會讓人產生食欲。
但同時會發現,項目實施者犯了許多初涉發明創新領域者易犯的毛病,讓人笑意由生。
其一,審題不夠。做臘肉熏爐項目,無論是成年人還是青少年都已有很多了,在創新方面很難突破。若能從減少熏制過程中有害物的產生等方面進行設計,則有可能產生創新之處。
其二,言不符實。從項目實施者提供的實物照片來看,“簡易”是體現了,但僅用散磚頭碼放成的“爐子”,何止是雙煙囪,還可稱為“多煙囪”!
其三,概念不清。作品的創新點是人們為達到發明的目的而采用的與眾不同的原理、結構、方法或手段等,而絕不是發明產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