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藍
昨天和一位朋友聊到很晚,感觸良多。
朋友一直認為自己是個開明的媽媽,她說這十幾年來,遇事總是耐心地跟孩子講道理,希望能和孩子和諧相處、共同成長。
但是隨著孩子上了初中,朋友發現這套“春風化雨”的溫情教育法徹底失去了效用。
進入青春期的兒子越發固執倔強,也不愿意再去跟父母交流。
上周,孩子和她拌嘴,她一時動氣,跟孩子動了手,結果兩人冷戰了好幾天。
朋友很難過,一方面,她覺得自己變成了之前自己最討厭的家長;另一方面,她又覺得孩子不理解自己,不為父母考慮。
其實想想,很多時候,大家都一樣會鉆牛角尖,總覺得孩子都是沒心沒肺的,大人的好他們都看不見,稍微說兩句重話他們就甩臉子、發脾氣。
家長就順理成章地覺得孩子不懂事、不孝順。
但我們恰恰忽略的一點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思考:我們的教育方法真的能觸動孩子嗎?他們真的會聽嗎?
教育家盧梭說:“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就是發脾氣、講道理和自我感動。”
別忘了,教育孩子是個雙向的過程。每個孩子的性格、習慣、特長都不同,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特點也不同。
因此,家長不能想當然地用一套自以為管用的教育方式來管孩子,而是要不斷調整,適應孩子的變化。
一個孩子和父母關系好不好,看看他父母是什么性格就能知道。
孩子就像一株小樹苗,被陽光微風吹拂、細雨清露滋養,才能生長得茁壯健康。如果長期生活在凄風苦雨、電閃雷鳴中,孩子是永遠無法長成參天大樹的。
很多父母常常把滿腹的牢騷怨氣發泄在孩子身上;還有一部分父母,是抱著“嚴師出高徒”的信念來教育孩子的,認為只有嚴厲的培養方法才能造就孩子堅韌的意志。
殊不知,這種“軍事化管理”的方式,孩子是很難接受的。
他們日后要么沉悶、壓抑,要么沖動、易走極端,和父母的初衷南轅北轍。
很久之前看過一部電視劇,劇中一對中年夫妻吵架,丈夫大吼:“你之前那么溫柔端莊的一個人,現在怎么變成這樣了?”妻子當時就坐在椅子上哭了,說:“你不是我,你常年在外面工作不回家,你沒有經歷過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撐起這個家的心酸,如果我們的位置對調,你未必能做得比我好。”
的確,人無完人,要想做到完全壓抑自己的情緒,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滲透在每個日常的生活細節里,可能你的一句話,就能改變孩子的人生軌跡。
所以,與其居高臨下地對孩子頤指氣使,不如好好想想,怎么和孩子溝通,才能解決當下的問題。
之前看過一檔親子節目《放學后》,對一個場景記憶很深。
孩子發脾氣了,媽媽什么都沒說,只是直接離開了屋子,讓孩子一個人在屋里哭鬧。
過了差不多5分鐘,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了,媽媽再走進屋子溫柔地跟孩子說話。
這時候,孩子能聽進去媽媽說的話了,也承認自己之前發脾氣不對,母子兩人最后達成了共識。這樣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我們參考。
有些媽媽覺得自己脾氣差改不了,但其實不然,你覺得改不了,是因為你提前給自己做了心理暗示,認為自己“就這樣了,就是改不了”。
嘗試做一些努力,你會發現,其實控制情緒,真的沒有想象中那么困難。
你給孩子講100遍道理,都不如讓他們自己承擔一次后果來得更加有效。
去年兒子蛋蛋上了小學,可能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不太適應,做作業時他老是拖拖拉拉不愿意完成,回家要么先看電視,要么玩玩具、看課外書,總之就是不樂意去做作業。
我和丈夫教育過他好多次,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也沒有用。
后來,我就干脆來了一次“破罐子破摔”,壓根不再向他提作業的事了。
晚上蛋蛋又是看動畫片,又是搭積木,到了睡覺時間,看我不像平常那樣催他,他突然就哭了,說:“媽媽你這次怎么不催我呀”。
我說:“之前媽媽說過你好多次,可是你就是不聽呀,媽媽覺得你的作業是你自己的,可能你自己心里有數,或者你沒交,老師也不會批評你,所以你以后要自己安排好時間哦。”
我這么一說,他就更著急了,連聲說:“那我還是現在開始做作業吧,要不明天別的小朋友都交作業了,就我沒交,我怎么辦啊?”
我心里一陣竊喜,“你終于知道著急了……”但表面上還是風平浪靜,我說:“好呀,你覺得你半小時之內能做完嗎?早點做完還能早點睡哦。”
于是,蛋蛋那天經歷了人生中第一次“熬夜”,從那之后,他再也沒有因為做作業這個事兒讓我們煩心了。
之前我還看過一則新聞,一個孩子偷刷了奶奶兩千元錢玩游戲,爸爸媽媽知道后,決定讓他自己利用周末雙休的時間,撿廢品賺錢還給奶奶。
到了周末,父母就陪著他一點一點撿廢品,賣給回收站。這才是真正有格局、有遠見、有智慧的父母的做法。
古人尚且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想讓孩子知道梨子的味道,你描述一千遍,都不如帶著他親口嘗一嘗。
看過一句很扎心的話:“你以為你對孩子掏心掏肺,其實只不過是自我陶醉。”
曾經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里陶虹扮演的宋倩,就是很典型的自我感動式父母。
她為了孩子操碎了心,用她自己的話說:“我起早貪黑地給你買菜做飯,照顧你的起居,我容易嗎?我壓力不大嗎?”“我就是你的老媽子是吧!天還沒亮,我就爬起來給你蒸燕窩,我自己都沒舍得喝一口,你呢?你覺得你媽什么都不對,對吧!”
聽著這些話,我們就能感受到劇中女兒的窒息。
類似的話還有:“我辛辛苦苦養你18年,你知道感恩嗎?知道體諒我嗎?” “一把屎一把尿把你養大,怎么就養出了你這個白眼狼?”
其實,父母說這些話,無非就是為了強調自己多么辛苦,付出了這么多,還換不來孩子的理解和感恩。
但是,用這樣強行“賣慘”的方式,是換不來孩子的感動的。
你越這樣,孩子越疏遠你,他們會覺得父母對自己的好,都是有條件的、要求回報的。
這樣,只會導致父母子女之間的代溝越來越深,甚至導致孩子做出更加叛逆的行為。
對孩子好,是親情的維系,是血濃于水、發自內心的體貼、關愛,是希望他能成長為更好的人,而不是以此當做要挾、擺布孩子的籌碼。
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我們家長不斷努力提升自我的過程。
想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其實真的不是看孩子有多懂事,而是看父母有多注重細節。
責編/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