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小希

在心理咨詢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咨詢親密關系困擾的來訪者,尤以女性居多。
而女性碰到的困惑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和丈夫的相處不融洽。
更有意思的是,這些因為丈夫而焦慮的女性,通常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莫名覺得自己的丈夫越看越不順眼。
A女士說:“我丈夫一回到家就是半死不活的樣子。我當然也知道他工作很辛苦,有時候想多關心他一下,但他似乎不想和我說話,這個時候我就氣不打一處來。本來想噓寒問暖一下,但話一到嘴邊就變成了數落,埋怨他什么活兒也不干。一開始,他還會頂回來,漸漸地就開始完全不溝通了……”
B女士說:“我丈夫真像個巨嬰,沒什么上進心,也不關心孩子的學習。我也不知道怎么才能讓他成熟一點。我覺得無論我怎么說他都無動于衷。”
C女士說:“我丈夫創業好幾年了,一直處在勉強維持的狀態。他經常早出晚歸,我們很少有交流的機會。兩個人相處的時候,他總是有意無意地回避我,我想親近他,但他很排斥我。我覺得很失落,感覺他在冷落我,可我越追,他就離得越遠……”
不難看出,這些夫妻的互動陷入了一個負面循環模式,導致彼此內心真實的需求和實際發生的結果之間,產生了巨大的鴻溝。
每對夫妻的狀態盡管各不相同,但其本質都是一樣的:他們彼此需要,想要靠近,卻漸行漸遠。
明明是兩個彼此需要情感支持的人,一個想要靠近,卻將對方越推越遠;一個需要安慰,卻無法感受到溫暖。這真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為什么會這樣呢?
其實,很多妻子的心目中都有一個理想丈夫。
如果現實中的丈夫不盡如人意,妻子的潛意識里就會希望將丈夫“改造”成理想中的樣子。但是,她們“改造”丈夫的想法通常會用表達不滿的方式呈現出來。
在很多情況下,丈夫面對妻子的不滿和指責時,并不會直接爆發、使關系徹底陷入僵局,而是會選擇用隱秘、迂回、令人難以覺察的方式攻擊回去。
這就是心理學上所稱的“被動攻擊”。被動攻擊往往是無意識、自己也覺察不到的。
比如: 明明可以早點回家,卻頻繁選擇加班或在外面吃飯;明明可以做好的事情,卻偏偏搞砸;答應妻子的事情,卻總是選擇性遺忘;表面順從妻子,背地里卻是敷衍……
每當妻子沒有正向表達自己的需求,而是通過負面情緒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悲傷時,丈夫往往也會選擇被動攻擊。
你嫌棄他懶,他就真的破罐子破摔,不照看孩子,不打掃衛生,甚至不好好上班。
你覺得他沒有上進心,他果然甘心做咸魚,一天天混吃等死。
你嫌他整日不著家,漸漸地你發現越來越看不見他的蹤影。
這時候,我們真的需要思考,如何學會正向表達自己的需求,用正確的言語和方式把內心的期待表達出來。
如果女人總是看丈夫不順眼,其實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在孩子的內在世界里,會形成“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
成年后,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會成為我們對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如果我們有苛責型的父母,那我們的“內在父母”仍然會繼續對我們苛責。對自己苛責的人,是很難對伴侶寬容的。
B女士有個苛責的父親,在這個苛責的父親面前,她沒有辦法撒嬌,很多行為都不被包容。她的父親對母親也不好,所以她長期對父親心懷不滿和憤怒,這種不滿和憤怒一直郁結在心。
于是,B女士長大之后可能就形成了想要對異性進行掌控的潛意識,從而破壞了伴侶關系。如果B女士對自己的舊有模式有所覺察、懂得多欣賞和夸獎自己的丈夫,可能對于丈夫就是另一種看法了。
同時,缺乏安全感的女人,也會更容易對丈夫不滿。
著名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認為,在人的生命早期,來自養育者的理解和回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成為人一生的“心理氧氣”。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得到過充分而有質量的陪伴和關注,就會形成穩定的自體感,即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珍貴的,值得被好好對待的。
這樣的人內在穩定,能夠更好地應對外在世界的變化,更好地與他人建立高質量的關系,不會因他人態度的變化而產生自我懷疑。
但是,自體感不穩定的女人會更容易將安全感和幸福感依附在他人身上,希望丈夫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
只有丈夫是自己期待的樣子,才能夠證明自己是可愛的、好的,如果他“不聽話”,就會引發妻子強烈的焦慮感,讓妻子開始懷疑自身的價值。
C女士生長在一個缺少回應的家庭環境里,她的父母對她缺少情感上的支持,比較淡漠,總是忙著自己的事情,對她的需求置之不理,她的童年幾乎是在缺少陪伴的狀態中度過的。
于是,C女士結婚后,她丈夫一不聽話、或者展現出與她父母相同的冷漠態度時,C女士的負面情緒就迅速涌出,然后開始心生不滿,覺得與丈夫的關系越來越不安全。
所以,如果想要知道如何才能讓丈夫看著更順眼,不如先覺察自己在親密關系中的行為模式。
B女士經過心理咨詢后,清楚了一點:我們對外在世界的感受和看法,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自己的行為模式和自己先前未覺察到的問題,所以她決定做一些改變。
她發現了一個現象:讓丈夫越來越聽話,其實有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夸。
為了讓自己想要的行為在丈夫身上持續出現,她經常對丈夫的某個具體行為進行夸獎:? “親愛的,你在外面辛苦了一天,回來還幫忙做家務,你好體貼啊!”“親愛的,你做家務的樣子好帥,我好喜歡!”“親愛的,這么晚了你還幫我出去買藥,我真的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她的夸獎起到了正強化的作用,使她期待出現在丈夫身上的行為增多增強了。她的丈夫比平常更早回家,同時也更體貼,對孩子也更有耐心,和以往差別很大。
原來夸獎有這么大的魔力。
人需要生活在正向反饋的環境中,每個人都需要被看見、被肯定、被回應。
科胡特說過:無回應之地即是地獄。缺少回應和反饋,或者讓一個人一直生活在負面反饋的環境中,會極大挫傷一個人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自我認同的水平。
同樣,夸獎丈夫,是在重新塑造一個肯定、認同的家庭環境,在被看見和被認同的環境中,我們得以重新療愈,朝著關系重新整合的方向前進。
被看見,是一道光芒。如果在生命早期我們未被看見過,那么在成年后的親密關系中,被看見依然有著重要的心靈修復作用,使我們能夠重新感受到親密關系的滋養、重新獲得愛人和被愛的能力。
責編/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