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若琦
某衛視最近一期的相親欄目頗有看點,有位女嘉賓一上臺,就“勸退”了很多男嘉賓。因為這位女嘉賓是年收入200萬元的事業型女性,很多男嘉賓覺得和這樣的女性在一起生活會有“壓力”,便紛紛“后退”。但最后女嘉賓牽手成功,與她牽手的那位男嘉賓真誠表白說,女人可以是溫柔的妻子,也可以是成功的商人,而男人同樣可以成為“賢內助”,關鍵是看兩人精神的契合度。
男嘉賓的表白打動了女嘉賓和情感專家的心,他們也認為,非傳統的“女主外”一樣可以成就幸福婚戀。
珍珍和男朋友在一起前,她覺得他太柔弱,簡直不能稱之為男人。
其實珍珍答應男朋友的追求也和他的性格有關。珍珍平時為人很豪爽,屬于那種“路見不平一聲吼”的類型。男朋友呢,反而比較溫順,什么事情都悶在心里,遇到激烈的沖突,往往選擇退讓,他總覺得要以和為貴,不要與人結怨。兩人雖然平時也有交集,但珍珍看不上男朋友,男朋友也不敢惹珍珍。巧合的是,有一次,珍珍的朋友被人誤會了,男朋友恰巧也被卷進了這件事中,結果對方胡攪蠻纏,到處告狀,珍珍氣不過,就跑去為朋友撐腰。當時的男朋友雖然是被無辜卷入,但他也一直在維護珍珍的朋友,就算別人往他身上潑臟水,他也沒吭聲,一直以珍珍的朋友為重。誤會消除后,珍珍覺得男朋友挺有擔當的,而珍珍的朋友也說,其實那種場合,一定要有男朋友這種性格的人,最后才能把激烈的沖突轉變為正常的溝通,從而解決問題。
這件事之后,珍珍和男朋友越走越近,慢慢就在一起了。在一起后,珍珍發現了男朋友的很多優點,比如男朋友雖然是個老好人,但也不是沒有原則。這樣的性格也導致男朋友對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沒有那么執著,他也時常做家務,幫珍珍采購東西,有時候還去珍珍家給珍珍的父母做飯。珍珍脾氣火爆,反而男朋友跟她的父母相處融洽。珍珍父母開玩笑說,女兒簡直就是又給他們“娶”了一個女兒回來。
珍珍一直是以事業為重,男朋友雖然很想結婚,但珍珍的事業正值上升期,不想那么早步入婚姻殿堂,男朋友也對此表示理解。別的情侶是女孩子守護著男孩子,在他們這里,卻成了男朋友守護著珍珍。就算一起出去聚會,男朋友也常常是那個忙里忙外的“工作人員”,而珍珍卻和其他朋友們在一起喝酒聊天。有時候男朋友也會被朋友們嘲笑,說他被一個女人把控著,但男朋友并不在意。他說,他的性格如此,珍珍比較外向,這個世界并沒有規定女人一定要守著家,也沒有規定男人一定要在外面闖蕩。他喜歡安靜的生活,喜歡看著忙碌的珍珍“建功立業”,他想成為珍珍背后的男人。更為幸運的是,男朋友的父母也了解自己兒子的性格,不覺得他沒出息,只是認為兒子覺得幸福就行了。
珍珍就和男朋友一直攜手走過了幾個春夏秋冬,如今珍珍準備辭職自己創業,男朋友也很支持她。珍珍打算在創業之前先和男朋友領證,給這位后勤部長吃一顆定心丸。
兒子已經上初中,大楊也想清楚了,其實男女哪有什么固定的社會和家庭分工,只要合適,只要能讓家庭和諧,大家都可以“主外”,也都可以“主內”。
大楊的兒子剛出生時,他所在的企業正是紅火時期,大楊忙得焦頭爛額,收入也頗豐。那時候,大楊的職務連升兩級,薪酬漲了兩倍。為了照顧家,大楊勸說妻子辭職,專門帶孩子做家務。妻子的公司剛好也瀕臨倒閉,于是她就做起了全職太太。那一陣子,大楊家的確是“男主外女主內”,大楊三天兩頭不著家,不是在外面談生意,就是在外地培訓。妻子也有抱怨,但大楊覺得只要自己成功了,就是對家庭最大的貢獻。大楊記得,直到有一次兒子抗議了,他才第一次去參加兒子的親子活動,然而剛到學校門口,大楊就忘了孩子所在的班級,于是趕緊聯系妻子,但妻子在做飯沒看手機,大楊只好在學校門口等兒子出來“認領”他,當晚兒子對他發了好大的脾氣。
本來大楊的家庭可能會一直這樣下去,但不久后,大楊公司其中一個股東出了事情,公司一下子就垮了,速度之快讓大楊都來不及找下一份工作。公司垮了之后,大楊消沉了一陣子,最后還是靠熟人介紹,掛靠在一家公司當技術人員,才勉強算是沒有失業。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必須要有經濟支撐,大楊的妻子沒辦法,只好重新出去找工作。機緣巧合,大楊的妻子跟著一位朋友做外貿生意,居然越做越好,最后這位朋友成立公司時邀請大楊的妻子做了公司的銷售總監。這樣一來,大楊家庭的架構一下就變了。大楊本來就是掛靠人員,時間充裕,接孩子、照顧老人、買菜做飯的事情都落在了他身上。剛開始笨手笨腳的他只能點外賣,后來母親因為吃外賣得了腸胃炎,大楊只能笨拙地學一些簡單的烹飪。大楊的妻子在外面打拼時,大楊就在家里“打拼”。妻子的生意越來越好,大楊的廚藝也越來越好,以前他聞到海鮮味兒就受不了,現在他挑起海鮮來,連老板都說他是行家里手。
大楊的朋友嘲笑大楊,放在以前,大楊可能要跟對方打起來,但現在的大楊只是一笑了之。他當了“家庭婦男”后,才體會到了妻子的辛苦。大楊說,時代越來越進步,分工就不應該有性別之分,家庭更是如此,女人可以成為賢妻良母,也能成為職場精英。找到自己適合自己做的事,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被條條框框束縛,生活才能更幸福。
“男主外”還是“女主外”,并不是婚姻的固定模式。無論誰“主外”,婚姻都要靠兩人精神和三觀的契合來維系。在本文開頭的例子中,高收入的女嘉賓“勸退”大多數男嘉賓時,只有5號男嘉賓挺身而出,他不但肯定了年收入200萬元的女嘉賓是“優質女性”,而且他認為,性別轉換,標準卻不能轉換,同樣的一件事不能放在男性身上是優點,放在女性身上就是缺點。
同樣,男嘉賓也愿意追求這位女嘉賓,不是想吃軟飯,想示弱,而是鼓起了極大的勇氣,說明了他有自信,可以配得上這樣優秀的女嘉賓。他們的結合,得到了在場情感專家的祝福。情感專家說,婚戀中,沒有所謂的“男主外”或是“女主外”的固定模式,只要彼此相愛,能讓家庭處在一個平衡的狀態,身在其中的兩個人,都感覺舒適、自在,那就是最好的相處模式。
在知乎上,也有不少網友討論這一話題,大家都覺得感情的事情不能一概而論,更不能簡單地用二分法,不是這樣就是那樣。婚戀中,到底是“男主外”還是“女主外”更幸福,其實主要看每個人的性格。有些女性的確有過人的天賦和才干,她們如果囿于家庭,其實對社會來說是一種損失;而社會對男人的標準往往是要求他們建功立業,但其實有些男人的個性更適合待在家庭中,也許他教育出來的孩子更有愛,更有創造力和活力,也許他能把小小的一方家園經營得更和諧幸福。
大楊的經歷也說明,無論是誰“主外”,其實只是一種角色的轉換,跟感情沒有太大關系。現在社會越來越多元化,男人能做的事,女人一樣可以;女人能做的事,其實也并不排斥男人。就像大楊一樣,最初,大楊身份角色的轉換是一種被迫,但轉換后發現,他并沒有不舒服,反而在照顧家庭上還頗有天分,這對大楊來說,不失為一種合適的身份轉換。
婚戀不是“1+1=2”的簡單計算,而是要用“1+1”創造出無限可能,大楊和珍珍都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即使他們的家庭中都是“女主外”,但也一樣可以通向幸福的彼岸。
責編/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