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瞿新榮
油價不僅可能繼續上漲,短期的波動風險依然很大。
近期,倫銅、螺紋鋼期貨、鐵礦石期貨、動力煤、焦煤、CBOT木材期貨等一眾商品價格均創出歷史新高,市場炒作通脹越發激烈。中國開始面臨輸入型通脹壓力,引發高層關注。
而原油價格由于印度疫情擴散、美伊談判,導致市場對原油需求偏弱、供應增加的擔憂,相對來講,原油價格較其他商品走的比較克制。隨著美國出行高峰來臨,這個車輪上的國家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原油需求,另外,中國的煉廠開工也在整裝待發,原油需求可能在接下來幾個月有較快上升,疊加供應端相對克制,油價有可能會迎來新一輪上漲。
1)美債收益率上行預期仍在,中美歐經濟增速尚未到拐點
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行壓力主要來自于美國經濟復蘇預期,這一預期將推升風險資產,尤其是商品價格。
盡管美國4月非農數據低于市場預期,讓市場對美國經濟復蘇形成擔憂。4月,美國新增非農就業人數26.6萬人,大幅低于市場預期的100萬人,同時美國失業率達到6.1%,較上月6.0%回升。美國4月新增非農就業人數少于預期,主要原因是美國倉儲物流行業以及制造業就業人數下降——人們由于疫情或者是領取了高額的救濟金原因,而不愿回到傳統的制造與物流崗位,造成美國消費大量依賴進口。
但整體上來看,美國經濟依然處于復蘇到過熱周期。
第一,美國低利率促進居民與企業資產負債表擴張。美國財政擴張已經不言而喻,在拜登政府領導下,美國財政赤字與國債總額持續創出歷史新高。截至2021年5月,美國國債總額已經超過28萬億美元,4月公布2021財年上半年(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美國聯邦財政赤字升至1.7萬億美元,創歷史同期新高。
與此同時,低利率也在推進美國居民與企業部門資產負債表擴張,這有利于美國需求的恢復與經濟復蘇。
第二,歐美PMI持續處于擴張區間。4月,全球摩根大通綜合PMI收于56.30%,前值54.80%,持續擴張;美國ISM制造業PMI60.70%,雖然較上月64.70%有所下滑,但持續維持在擴張區間;同時,美國ISM 物價收于89.60%,創歷史新高。
第三,美國消費維持在強區間。得益于3月10日拜登的1.9萬億美元財政紓困計劃,美國居民收入上升,消費得到快速恢復。4月,美國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88.30,前值84.90,持續上升;同時,4月富國銀行住房市場指數83.00,前值82.00,持續維持在較高區間。
第四,從工業生產來看,美國經濟也處于一個產能擴張周期。我們跟蹤美國中小企業樂觀指數、半導體銷售額同比增速、全部制造業出貨量、全部工業部門產能利用率、消費以及庫存等周期性數據來看,當前美國經濟依然處于周期性復蘇到過熱的階段。
第五,美國出口依然處于擴張周期。從我們跟蹤數據來看,世界主要國家出口增速均處于擴張周期,尚未看到拐點回落跡象。4月中國出口(以人民幣計)同比增22.2%,預期增12.5%,前值增20.7%;進口同比增32.2%,預期增33.6%,前值增27.7%。
2)美元指數回落為商品價格上行提供金融環境
美元指數與商品價格連動存在兩個邏輯:1)商品以美元計價,美元跌,根據購買力平價邏輯,商品價格應該上漲;2)商品價格上漲與美元指數下跌是果,貨幣寬松導致通脹上升是因。
從當前美元走勢來看,美國較歐洲存在更高通脹預期,導致美元較歐元偏弱。4月歐元區調和CPI1.6%,而3月美國CPI已經達到2.6%,美國CPI較歐元區CPI增速快速走高,導致美元較歐元偏弱。
美國需求的快速恢復,同時產能滯后,是美國通脹預期上升的重要原因。4月份,美國新增非農就業26.6萬人,遠低于預期的100萬人,失業率6.1%,較上月6.0%回升,美國就業遲遲未回歸,加大了美國國內供需壓力,只能通過進口來彌補需求——3月美國貿易逆差達到744億美元,創歷史記錄,這加劇了美元下行壓力。
同時,美國經濟復蘇不及歐洲,也導致了美元的下跌。4月美國ISM制造業PMI60.70%,前值64.70%,較前值回落,而歐元區制造業PMI62.90%,前值62.50%,不僅較前值回升,擴張的速度更快于美國。
我們從美德國債收益率利差收窄,以及美歐花旗經濟意外指數差回落,同樣能夠感受出美國經濟復蘇較歐洲偏弱,這為美元下行提供了支撐。
除了美國更高的通脹預期,以及美國經濟復蘇不及歐洲之外,我們認為導致美元走弱的邏輯還包括:1)美國持續未見改善的財政與貿易“雙赤字”壓力;2)中國4月超預期的貿易順差,以及國內穩強的經濟加劇人民幣升值壓力;3)美聯儲偏鴿的表態,尤其是4月美國就業數據不及預期,更加劇了市場對美聯儲延長貨幣寬松的擔憂。
我們從美國經濟與美聯儲加息預期,美元的避險功能,以及美元與其他貨幣的比好比差邏輯來跟蹤美元走勢,當前來看,5月份美元或許難具備走強邏輯。
美元持續偏弱,將為原油價格上漲提供契機。
3)原油基本面喜憂參半,5-7月將迎來消費高峰
基本面上,影響原油供需的兩個核心變量是,印度的疫情以及美國和伊朗的伊核協議談判。
印度疫情擴散大概導致需求下降約50萬桶/日,對市場情緒形成影響。印度作為全球第三大原油消費國,原油消費量大約在500-600萬桶/日,原油進口量大約在400-500萬桶/日。彭博預期印度疫情的擴散,大約影響原油需求50萬桶/日,雖然這樣的需求量下降有美歐需求回升的對沖,但也對市場情緒形成影響。
此外,美伊協議幾近達成,市場擔憂伊朗出口對市場形成沖擊。4月份,伊朗原油產量241萬桶/日,連續6個月錄得增加,雖然官方數據伊朗出口并未大幅流出,但市場消息,伊朗3-4月大約有80-100萬桶/日的變相出口。伊朗在制裁前,出口最高大約在200-250萬桶/日,隨著制裁的取消,伊朗出口供應增加可能在100-150萬桶/日。
盡管伊朗出口與印度疫情打壓市場做多情緒,但原油基本面依然存在幾個樂觀預期:

①原油庫存持續去化。無論是OECD石油庫存,還是美國EIA商業原油庫存,都在經歷著快速去化;另外,中國雖然沒法跟蹤到原油庫存,但從能夠跟蹤到的成品油庫存來看,中國成品油庫存也在快速去化。
②中國主營煉廠開工率回升,地煉檢修即將結束,伴隨著夏季用油高峰來臨,對原油的需求將增加。美國也是同樣邏輯,夏季將迎來用油的高峰期,同時,美歐疫情逐漸得到控制,也將助推用油需求回升。
③美國歐洲亞洲汽柴油裂解利潤回升。從我們跟蹤到的數據來看,美國、歐洲、新加坡汽油柴油裂解利潤持續回升,將推升煉廠開工率,與對原油的需求,支持原油價格上漲。
4)其他商品價格上漲,帶動原油風險偏好抬升
原油價格除了自身邏輯之外,同樣受到以銅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影響,背后共同的邏輯在于交易經濟復蘇與通脹預期。
以銅為代表的工業品價格上漲,主要來自中國房地產后周期的持續,以及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基于套利與通脹預期下的銅價上漲。一季度,中國房地產銷售依然強勁,居民中長期貸款的擴張,意味著資金流向地產的持續;同時,房地產“三道紅杠”政策要求,加大了房地產企業銷售回款與施工,對工業品需求形成拉動。
另外,工業品價格上漲除了地產需求因素外,“碳中和”供給側縮減產能,也帶來部分工業品漲價預期。拿粗鋼來講,今年工信部要求全年壓減粗鋼2000萬噸,而1-4月預期產量增加了4000萬噸,這意味著后續可能需要壓減6000萬噸產量,這給粗鋼市場帶來巨大供需缺口,提升了工業品漲價預期。
雖然我們認為原油上行趨勢仍然存在,但當前油價上漲依然存在諸多猶豫,我們需要適當的評估這些風險問題。
1)從供需結果來看,原油跨月價差沒有跟漲,顯示現貨市場并不十分樂觀。

由于對印度疫情與伊朗供應增加的擔憂,疊加中國煉廠的檢修,原油現貨市場的采購并不活躍,導致跨月價差表現疲弱,5月以來并沒有跟隨原油絕對價上漲。
2)需求端來看,需要警惕貨幣收緊預期對需求偏好的打壓。
貨幣供應將影響企業資產負債表擴張偏好,我們從全球M2同比增速、利率量價兩個方面來跟蹤貨幣寬緊,從企業居民部門杠桿率來跟蹤企業居民部門資產負債表擴張。目前來看,全球M2同比增速已經在3月見頂——根據歷史經驗,CRB指數一般在M2同比增速見頂后3個月左右見頂;另外,中美無風險利率隨著經濟恢復與通脹預期上行,依然可能有一段上行,并維持在較高位置,將逐漸影響企業需求擴張。
隨著PPI同比增速與國債無風險利率上行,商品價格上漲動能將趨弱。未來商品價格震蕩回落的風險主要來自于:1)市場預期美聯儲提前加息;2)美元指數超預期上行;3)企業利潤跟不上原材料漲價;4)以國債收益率為代表的無風險收益率上行,導致企業需求擴張動能趨弱,需求回落,商品價格高位震蕩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