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麟軼,張瀟文,李世姣,陳芳,李欣,郭慧娟,張樹偉,常利芳,張曉軍,暢志堅
(1.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作物遺傳與分子改良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山西 太原 030031;2.山西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土壤鹽漬化嚴重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和產量。目前我國東北、西北、黃河三角洲及沿海等地區的鹽漬化土壤面積高達3.6×107hm2[1,2],已成為限制作物增產的主要因素之一。小麥是我國的主糧作物,隨著人口增長對糧食需求的不斷加大,增強小麥對鹽漬土壤的耐受性進而提高其產量,對于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廣泛發掘耐鹽種質是選育小麥耐鹽品種的前提。偃麥草屬 (Thinopyrum)植物隸屬禾本科小麥族,可在鹽堿地或灘涂生長,是小麥抗逆性改良的優異基因庫[3]。長期以來,育種家通過遠緣雜交或體細胞融合技術將偃麥草遺傳片段導入小麥,創制了小偃麥種質,并據此選育出耐鹽品種用于生產[3-5]。例如源自中間偃麥草 (Th.intermedium)的山農120211[6]和源自長穗偃麥草 (Th.ponticum)的小偃6號[7]、山融3號[8]都表現出很好的耐鹽性。其中,山融3號攜帶的耐鹽基因被定位在5A染色體上[9,10]。
本實驗室自1986年起利用染色體異源重組將中間偃麥草片段轉移至普通小麥,創制了TAI7045、TAI7047和TAI8335等多個八倍體小偃麥新類型[11-13],并將其與普通小麥品種雜交、回交,獲得一批兼抗小麥白粉病和條銹病的小偃麥新種質[14,15]。本研究從小偃麥TAI7047的后代滲入系中選出136份染色體數目為42的材料進行苗期耐鹽性鑒定,并利用分子標記對其進行評價,以期為小麥耐鹽育種提供新種質及耐鹽新抗源。
136份小偃麥滲入系 (晉麥33/TAI7047//*2京411的F9~F10家系)及其親本用于苗期耐鹽鑒定,小麥品種山融3號和中國春分別作為耐鹽和鹽敏感對照材料。其中,山融3號由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劉成研究員提供,其余材料均由作物遺傳與分子改良山西省重點實驗室提供。
每份材料取25粒種子,先用1%的雙氧水消毒,再用蒸餾水沖洗干凈,然后放置于培養皿中萌發。待胚根伸長至2~3 cm時,選擇16粒生長勢一致的種子轉移到培養箱中的1/2霍格蘭氏營養液中生長,參數設置為16 h光照/8 h黑暗、22℃/16℃;待幼苗生長至兩葉一心期時更換含NaCl的1/2霍格蘭氏營養液進行鹽脅迫,再生長7 d進行表型鑒定。試驗設3次重復。
預試驗設置0、50、100、150、200、250、300、350 mmol/L NaCl共8個濃度對耐鹽對照山融3號和鹽敏感對照中國春進行苗期耐鹽鑒定,選擇兩者耐鹽表型差異最大時的處理濃度來鑒定滲入系材料。
參考單雷等[9]的方法,根據農業農村部《小麥耐鹽性鑒定評價技術規范》(NYΠPZT0012.2002)將小麥耐鹽級別劃分為0~4級,對每個材料的16株幼苗分別進行小麥葉片的鹽害程度鑒定,并計算鹽害指數。計算方法為:鹽害指數(%)=∑(0×0級苗數+1×1級苗數+2×2級苗數+3×3級苗數 +4×4級苗數)×100/(5×16)。
根據鹽害指數評價材料耐鹽性,評價標準為:高耐(0~20.0%),耐鹽 (20.1%~40.0%),中耐(40.1%~60.0%),敏感 (60.1%~80.0%)和高感 (80.1%~100.0%)。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軟件處理數據、作圖以及數據統計分析。
采用改良CTAB法[16]提取供試材料及對照品種的基因組DNA。利用山融3號耐鹽基因的連鎖分子標記Xbarc144(F:5′-GCGTTTTAGGTGGACGACATAGATAGA-3′;R:5′-GCGCCACGGGCATTTCTCATAC-3′)[10]對小偃麥滲入系進行PCR鑒定。PCR反應體系為10μL:ddH2O 3.5μL,PCR Mixture 5.0μL(B532061,生工生物,中國上海),引物0.5μL,DNA模板 (100 ng/μL)1.0μL。PCR擴增程序:95℃預變性3min;95℃變性30 s,58℃復性30 s,72℃延伸30 s,共35個循環;72℃延伸10 min,12℃保存。PCR擴增產物利用8%非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Acr∶Bis=29∶1)電泳檢測,硝酸銀染色后照相保存結果。
以耐鹽對照山融3號和鹽敏感對照中國春為測試材料,設置0~350 mmol/L NaCl共8個濃度進行苗期耐鹽鑒定。結果(圖1)顯示,隨著NaCl濃度的增加,測試材料的鹽害指數逐漸增加。在250 mmol/L NaCl濃度下,山融3號和中國春的鹽害指數分別為35.4%和73.6%,差異達到最大值,因此將250 mmol/L作為對滲入系材料進行耐鹽篩選的鑒定濃度。

圖1 小麥苗期耐鹽鑒定濃度的篩選
對136份小偃麥滲入系及其親本進行苗期耐鹽評價。結果顯示,外源親本TAI7047的鹽害指數為29.26%,具有耐鹽性;而小麥親本晉麥33和京411則表現為鹽敏感,鹽害指數分別為63.17%和70.83%。小偃麥滲入系中,耐鹽、中耐、敏感、高感材料的數量分別為9(6.6%)、62(45.6%)、62(45.6%)和3(2.2%)份,其中,有6份滲入系(CH01、CH1631、CH1696、CH1715、CH3286和CH16425)的鹽害指數低于對照品種山融3號,表現出很好的耐鹽性(圖2,表1)。
利用山融3號的耐鹽基因連鎖標記Xbarc144對136份小偃麥滲入系及其親本進行PCR鑒定。結果顯示,Xbarc144在鹽敏感小麥親本晉麥33、京411和耐鹽親本TAI7047間存在多態性,并在小偃麥滲入系中表現出4種標記型,其中Xbarc144-a和Xbarc144-b型分別來自于晉麥33和京411,Xbarc144-c和Xbarc144-d型則來自于TAI7047(圖3)。然而方差分析結果 (表2、表3)顯示,4種標記型對應的鹽害指數之間無明顯差異 (F=0.27<F0.05),表明Xbarc144標記與這批滲入系的耐鹽表型不連鎖。

圖2 136份小偃麥滲入系的苗期耐鹽等級和分布

表1 6份耐鹽滲入系及其親本和對照材料的苗期耐鹽表型和標記型

表2 Xbarc144在136份小偃麥滲入系中的4種標記型對應鹽害指數

表3 Xbarc144的4種標記型對應表型值的方差分析

圖3 Xbarc144標記在部分小偃麥滲入系及其親本中的標記型
育種家通常將高產、優質和抗病等性狀作為主要育種目標,對耐鹽等抗逆表型的關注相對較少。有研究表明,現代小麥品種的整體耐鹽性幾乎沒有提升,而遺傳多樣性持續下降,優異耐鹽單倍型較為單一[7]。因此,從小麥近緣物種中廣泛發 掘 耐 鹽 位 點 尤 為 重 要。 例 如Byrt[17]和Munns[18]等從一粒小麥 (Triticum monococcum)的漸滲系中鑒定出一個主效耐鹽位點Nax2,并確定TmHKT1;5為候選基因,導入TmHKT1;5-A的四倍體小麥在鹽堿地中增產達25%。而偃麥草屬鹽生植物含有更為豐富的耐鹽基因,本實驗室歷經30余年將中間偃麥草片段導入小麥,創制了一大批小偃麥滲入系。本研究對八倍體小偃麥TAI7047的滲入系進行苗期耐鹽鑒定,共篩選出71份耐鹽材料,其中有6份材料的耐鹽性高于對照品種山融3號,可為小麥耐鹽遺傳改良提供新種質及耐鹽新抗源。
鑒定結果顯示,這批滲入系的小麥親本晉麥33和京411均為鹽敏感材料,而親本八倍體小偃麥TAI7047則表現為耐鹽,表明耐鹽性來源于TAI7047。TAI7047中導入了中間偃麥草的2條J染色體、6條Js染色體、3條St染色體和2條Js-St染色體[12,19],初步猜測其耐鹽性可能來源于中間偃麥草,對此我們將檢測TAI7047系譜親本的苗期耐鹽表型進行驗證。
由于小麥耐鹽品種山融3號的耐鹽基因來源于長穗偃麥草,而中間偃麥草(JJsSt)與長穗偃麥草 (JJsJx)具有相似的基因組組成[20],因此我們用山融3號耐鹽基因的連鎖標記Xbarc144對小偃麥滲入系進行PCR鑒定,結果顯示滲入系的耐鹽表型與Xbarc144不連鎖,可能包含新的耐鹽位點,這將有助于拓寬小麥的遺傳背景。
利用250 mmol/L NaCl對136份小偃麥滲入系進行苗期耐鹽鑒定,從中選出71份耐鹽材料,其抗性來自于親本TAI7047。有6份滲入系的耐鹽性(鹽害指數31.25%~35.94%)略高于對照品種山融3號 (鹽害指數38.45%),可為小麥耐鹽遺傳改良提供新種質。本研究中滲入系耐鹽表型與山融3號的耐鹽連鎖標記Xbarc144不連鎖,可能具有新的耐鹽位點,拓寬了小麥的耐鹽遺傳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