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趙凱,邵敏敏,王福玉,陳貴菊,孫雷明,張玉丹,楊本洲,閆璐,王霖
(濟寧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山東 濟寧 272031)
小麥是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近年來,全球大部分糧食主產區(qū)出現了單產停滯現象,同時,隨著工業(yè)化進程,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糧食安全問題迫在眉睫。因此,在節(jié)約資源的基礎上,篩選及選育高產、高效型小麥品種具有重要意義。李瑞珂等[1]研究表明,不同基因型小麥花前干物質運轉量差異顯著,產量的提高要依靠花前干物質積累量高、運轉率高的品種。不同小麥品種的光合產物積累、轉運特性差異顯著,干物質積累是小麥產量的形成基礎[2-4]。小麥籽粒的形成主要來源于花后同化物的積累[5,6]。目前,對不同小麥品種干物質積累、轉運、分配與產量之間關系研究較多,而對超高產品種造成產量差異的機理鮮見報道。本研究分析4個高產小麥品種的群體動態(tài)變化、干物質積累與轉運特征的差異,以明確品種之間引起產量差異的機理,為高產高效小麥品種篩選和選育提供理論依據。
試驗于2018—2019、2019—2020年度在濟寧市兗州區(qū)小孟鎮(zhèn)河莊村進行。土壤為壤土,0~20 cm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12.41 g/kg、堿解氮112.08 mg/kg、有效磷35.92 mg/kg和速效鉀102.56 mg/kg。
試驗選用4個當地主推小麥品種,分別為儒麥1號(魯農審2014038號)[7]、太麥198(魯審麥20160056)、山農28(國審麥20170018)、濟麥22(魯農審2006050、國審麥2006018)。
采用單因素隨機區(qū)組設計,重復3次。小區(qū)面積40 m2。選用大華寶來機械廠生產的小麥寬幅精播機播種,儒麥1號、太麥198、山農28、濟麥22播量控制在每公頃基本苗分別為330萬、330萬、270萬、225萬株,播種條帶寬8~9 cm,行距30 cm,播深3~5 cm。播種前玉米秸稈全部粉碎后深耕還田,翻耕前每公頃施入純N 105 kg、P2O5105 kg、K2O 120 kg,拔節(jié)期每公頃追施純N 105 kg。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高產田。
1.4.1 群體動態(tài)調查 出苗期每小區(qū)選定長勢均勻一致5個點,每個點調查4行×1 m區(qū)域,于越冬期、拔節(jié)期、孕穗期和成熟期分別調查定點位置的群體總莖數。莖蘗成穗率(%)=成熟期總莖數/拔節(jié)期總莖數 ×100[8]。
1.4.2 干物質積累量 選取長勢均勻的小麥植株,于越冬期、拔節(jié)期、孕穗期每處理分別取10株小麥地上部,開花期和成熟期每處理分別取地上部單莖50個。統(tǒng)計所取小麥植株的莖蘗數,并將樣品于105℃殺青30 min,60℃烘干至恒重,測定單莖干物質重量,計算干物質積累量。
1.4.3 花前花后干物質積累與轉運 開花期和成熟期,每處理分別取單莖30個,75℃烘干至恒重,稱干重。計算公式如下:
營養(yǎng)器官干物質轉移量(kg/hm2)=開花期營養(yǎng)器官干物質積累量-成熟期營養(yǎng)器官干物質積累量;
營養(yǎng)器官干物質貢獻率(%)=營養(yǎng)器官干物質轉移量/成熟期籽粒干物質積累量×100;
花后干物質積累量(kg/hm2)=成熟期籽粒干物質積累量-營養(yǎng)器官干物質轉移量;
花后干物質積累對籽粒貢獻率(%)=花后籽粒干物質積累量/成熟期籽粒干物質積累量×100。
1.4.4 產量及其構成因素 采用小型種子脫粒機脫粒,成熟期全區(qū)收獲,風干后稱重,并用谷物水分測定儀測定籽粒含水量,調整含水量至13%的籽粒產量,即:小區(qū)產量=實測產量×(1-籽粒含水量)/(1-13%),根據小區(qū)產量折算公頃產量。
公頃穗數:小麥開花期在各小區(qū)內選取長勢均勻一致區(qū)域劃定1 m×6行的微區(qū)進行群體穗數調查(含1個邊行),并根據行距折算公頃穗數。穗粒數:隨機選取20個單穗,取平均值。
千粒重:于小區(qū)測產的風干籽粒中取樣,數取兩個500粒,稱重(要求兩次總量誤差不超過0.2 g),相加得千粒重,并將數據折算為13%含水量標準的千粒重。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DPS7.05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及繪圖,用LSD法進行多重比較。
各品種小麥群體總莖數隨著生育期的推進,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表1)。2018—2019年度,越冬期、拔節(jié)期,太麥198每公頃總莖數低于其他3個品種,與儒麥1號、濟麥22差異顯著(P<0.05);孕穗期儒麥1號低于其他3個品種,僅與太麥198差異顯著(P<0.05),成熟期與其他3個品種差異均達顯著水平。4個品種的莖蘗成穗率差異顯著(P<0.05)。2019—2020年度,越冬期、拔節(jié)期,太麥198顯著低于其他3個品種(山農28越冬期除外,P<0.05);孕穗期、成熟期,儒麥1號顯著低于其他3個品種(P<0.05);除濟麥22外各品種莖蘗成穗率差異顯著(P<0.05),山農28最高,儒麥1號最低。

表1 4個小麥品種各生育期群體總莖數及莖蘗成穗率
由表2看出,2018—2019年度,儒麥1號越冬期、孕穗期干物質積累量均顯著高于其他3個品種(P<0.05);拔節(jié)期、成熟期4個品種間無顯著差異。2019—2020年度,越冬期,太麥198、山農28及濟麥22之間干物質積累量差異不顯著;拔節(jié)期,太麥198干物質積累最多,與山農28差異不顯著,顯著高于其它兩個品種;開花期及成熟期,儒麥1號顯著低于其他品種(P<0.05),其他品種間差異不顯著。連續(xù)2年,儒麥1號在越冬期干物質積累量最大,與其他品種間差異顯著。

表2 不同品種各生育期的植株干物質積累量 (kg/hm2)
由表3看出,兩年度4個品種花前干物質轉移量均表現為太麥198>儒麥1號>濟麥22>山農28,其中山農28與其他3個品種差異達顯著水平,花前干物質轉移量對籽粒的貢獻率在18.98%~39.71%之間。4個品種的花后干物質積累量2018—2019年度表現為山農28>儒麥1號>太麥198>濟麥22,2019—2020年度表現為太麥198>儒麥1號>山農28>濟麥22,對籽粒貢獻率在60.29%~81.02%之間。與濟麥22相比,3個品種顯著提高了花后干物質的積累量,表明不同品種籽粒中的干物質主要來源于花后干物質的積累。

表3 不同品種花前干物質轉運和花后干物質積累的差異
由表4可以看出,山農28有效穗數最高,儒麥1號最少,二者差異顯著。儒麥1號穗粒數最多,山農28最少,兩品種間差異顯著,太麥198和濟麥22之間差異不顯著。2018—2019年度,4個品種的千粒重無顯著差異;2019—2020年度,山農28千粒重與儒麥1號無顯著差異,與太麥198和濟麥22差異顯著。兩年度4個品種的產量無顯著差異。
兩年平均結果,與濟麥22相比,儒麥1號有效穗數少14.03%,穗粒數多39.04%,增產5.86%;山農28有效穗數多17.91%,穗粒數少14.50%,產量高3.20%;太麥198有效穗數和千粒重與濟麥22差異不大,穗粒數多14.14%??梢?,儒麥1號和太麥198通過提高穗粒數、山農28通過提高有效穗數來實現高產,且以太麥198產量最高。所以,產量三因素協(xié)調發(fā)展是實現高產高效目標的首選途徑。

表4 不同品種的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
小麥產量形成的基礎是干物質量的積累。于振文等[9]提出,黃淮麥區(qū)成熟期生物產量20 000 kg/hm2是實現9 000 kg/hm2產量的基礎,本研究結果與該結論基本一致。本試驗中,儒麥1號冬前干物質積累迅速,與其他品種差異顯著。拔節(jié)后,太麥198干物質積累量加快。小麥籽粒產量來源于花前干物質轉運量和花后干物質積累量。本研究結果表明,4個品種花前干物質轉移量對籽粒的貢獻率在18.98%~39.71%,花后干物質積累量對籽粒貢獻率在60.29%~81.02%,可見,提高花后干物質積累量有利于增加產量。有研究指出,小麥干物質轉運量、轉運率和對籽粒的貢獻率與小麥基因型的關系密切[10-12]。產量與花后干物質積累量呈顯著正相關[13]。因此,獲得高產的基礎是提高花后干物質量的積累。
小麥獲得高產的前提是擁有高質量的群體。唐興旺等[14]研究表明,拔節(jié)前群體總莖數較少,減少不必要的無效分蘗,盡可能地提高莖蘗成穗率,可獲得較高的單位面積有效穗數。協(xié)調產量三因素的發(fā)展,才能實現高產高效的目標。仝錦等[15]研究認為,單位面積穗數和穗粒數的增加對小麥產量的形成貢獻最大。本研究中,山農28的穗粒數少,但單位面積有效穗數多;儒麥1號單位面積有效穗數少,但穗粒數增加;太麥198在越冬期、拔節(jié)期群體最少,后期莖蘗消減量少,穗粒數和公頃穗數相對較多,完美呈現產量三因素之間的協(xié)調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