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平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四川南充 637003)
前置胎盤主要指胎膜血管在胎兒先露下方分布,一些情況下從宮頸內口跨越,對胎兒的生命安全造成了直接威脅,妊娠晚期無痛陰道流血是孕產婦的主要臨床表現,危險性較高[1-2]。現階段,剖宮產是改善分娩結局的常用方法,但是剖宮產術中容易出現大量出血的風險,對孕產婦生命健康產生威脅,部分病情危急的患者需要實施子宮切除。低位子宮動脈結扎是臨床上應用較為常見的治療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術中出血風險,對縮短手術時間具有良好作用[3]。鑒于此,本研究選取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收治的前置胎盤剖宮產患者為研究對象,進一步探討了低位子宮動脈結扎在臨床上的應用效果,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收治的60例前置胎盤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7.3±3.7)歲;經產婦17例(56.7%),初產婦13例(43.3%);完全性前置胎盤10例(33.3%),部分性前置胎盤13例(43.3%),低置性前置胎盤7例(23.3%)。對照組年齡21~37歲,平均年齡(27.5±4.2)歲;經產婦16例(53.3%),初產婦14例(46.7%);完全性前置胎盤8例(26.7%),部分性前置胎盤12例(40.0%),低置性前置胎盤10例(33.3%)。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前置胎盤的臨床診斷標準[4];②均實施剖宮產術分娩。排除標準:①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②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剖宮產術的過程中,逐層進腹,緩慢分離胎盤,同時給予患者子宮體肌層注射20 U縮宮素。一旦出現出血癥狀,應立刻按摩子宮,采用宮腔填塞紗條壓迫止血,對于出血情況較為嚴重、難以控制的患者,可選擇切除子宮。觀察組患者在實施剖宮產之前應對子宮動脈上行支進行分離,用可吸收線向子宮頸旁邊的肌層組織逐層穿進,并在子宮動靜脈3 cm處打結,避免損傷輸尿管。結扎低位子宮動脈后給予患者剖宮產術。胎兒分娩后,應先鉗夾胎盤邊緣,及時止血。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出血量;②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③比較兩組患者子宮切除率,子宮切除率=子宮切除例數/本組總例數×100%;④比較兩組患者產褥病發生率,包括產褥感染、乳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中、術后24 h出血量情況均顯著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子宮切除率、產褥病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子宮切除率為6.67%,顯著低于對照組20.00%;觀察組患者產褥病發生率為16.67%,顯著低于對照組43.33%,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出血量及手術時間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出血量及手術時間比較()
組別 n 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術中 術后24 h觀察組 30 665.1±147.5 798.4±227.2 71.2±7.0對照組 30 849.5±213.2 958.6±325.3 102.5±7.2 t 10.284 17.092 8.326 P<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子宮切除率及產褥病發生率比較[例(%)]
臨床實踐證實,在產后出血的影響因素中,胎盤因素、軟產道損傷、子宮收縮乏力、凝血功能障礙等是重要致病因素,其中最為顯著的為子宮收縮乏力,而前置胎盤極易誘發子宮收縮乏力[5-6]。通常情況下,胎盤在孕婦子宮體部位的側壁、后壁、前壁附著,孕28周后如果胎盤在子宮下段附著,或胎盤位置在胎先露部位以下,則說明孕婦發生了前置胎盤。有胎位異常表現的前置胎盤患者占總數的1/3,主要為臀先露[7-8]。前置胎盤位置與陰道動脈、子宮動脈的垂直分支緊鄰,具有比較豐富的血液供應,在進行胎盤剝離的過程中經常出現難以控制的大出血現象。無痛性陰道流血是前置胎盤的典型臨床表現,初次出血具有較少的量,之后隨著子宮下段拉長,會有反復出血出現,增加出血量,進而促進貧血癥狀的出現,嚴重的情況下還會造成孕產婦休克、胎兒宮內窘迫等,對母嬰健康造成嚴重威脅[9]。在前置胎盤后出血的預防中,宮縮素是臨床通常采用的方法,能夠將理想的效果獲取過來。
現階段,剖宮產是前置胎盤孕婦的主要分娩方式,但產后大出血風險較高。因此,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對改善前置胎盤患者產后分娩結局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臨床分子宮動脈為上支、下支,其中上支主要對子宮底部進行供給,下肢主要對子宮下段、陰道部分等進行供給。因此,為了更好的控制剖宮產過程中出現的大出血情況,可以結扎患者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將新的側枝循環建立起來,對子宮后期恢復具有良好的作用,可促進血管再通,同時也能夠減少子宮切除的風險。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用低位子宮動脈結扎治療不僅可以降低前置胎盤剖宮產的出血量,還能夠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有效性與安全性較高,與相關研究結論相一致[10]。
綜上所述,前置胎盤剖宮產患者采用低位子宮動脈結扎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減少出血量,且有助于降低子宮切除率,對降低術后產褥病發生率也具有積極的影響,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