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堅
(中鐵十四局集團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濟南 250101)
作為不降水施工的典型方法,人工凍結法自1883年德國工程師 F.H.Poetsch首次使用以來,迅速在世界各國的礦井、隧道、基坑等地下工程領域得到廣泛推廣[1]。人工凍結法是指在復雜水文地質條件下掘進地下工程時,在其四周建造起臨時凍結壁,用以隔絕凍結壁內、外地下水的聯系并抵抗水土壓力,保證含水土體在掘進施工中的穩定性,其實質是利用人工制冷技術臨時改變巖土性質,進而實現加固地層的目的[2]。本文依托某地鐵聯絡通道凍結工程,現場監測典型測點的溫度變化,分析凍結帷幕的溫度場發展規律,保證凍結施工的安全。
某地鐵區間結構埋深為12.07~28.3 m,聯絡通道設置于K40+975.000處,并兼做廢水泵房。聯絡通道位置隧道中心線距為12.677 m,左(右)行線隧道軌面標高+15.342 m,地面標高約為+47.70 m。聯絡通道拱頂埋深28.86 m,臨近上水管、燃氣管、熱力管、雨水管和污水管等市政管線。聯絡通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采用冷凍法加固,采用礦山法施工。
聯絡通道及排水泵站所在范圍為⑦卵石、⑨卵石層,圍巖穩定性很差,施工過程中容易發生坍塌,需要及時支護。本次勘察在65.0 m深度范圍內揭露1層地下水,根據總體組要求,全線統一水層編號,水層號為潛水(二)層,主要賦存于第⑦層卵石層、第⑨層卵石層中。地層為強透水層,滲透系數較大,其補給主要為大氣降水和側向徑流,排泄方式主要為人工開采和側向徑流。
根據設計方案,凍結孔分別按上仰、水平和下俯3種角度設置在聯絡通道的四周,如圖1所示。該聯絡通道及泵房共設置88個凍結孔(含6個透孔),其中凍結站一側隧道設置15排(共55個凍結孔),對側隧道設置10排(共33個凍結孔),鉆孔工程量總計651.58 m。

圖1 聯絡通道凍結孔布置圖
區間聯絡通道及泵房布置測溫孔8個,其中1號、2號測溫孔布置在凍結站一側,3~8號測溫孔布置在凍結站對側,以監測凍結壁厚度、凍結壁平均溫度、凍結壁與隧道管片界面溫度和開挖區附近地層凍結情況[3]。
在積極凍結期,冷凍機組達到滿負荷運轉,確保聯絡通道盡快達到凍結開挖條件,及時進行結構施工。圖2是鹽水去回路溫度變化曲線。可以看出,凍結前12 d,鹽水去回路溫度變化劇烈,溫度下降極快。后期,鹽水去回路溫度在-25~-30 ℃波動,逐漸趨于穩定,且溫差控制在2 ℃左右。凍結站運轉43 d,鹽水溫度去路-29.4℃,回路-27.9 ℃,去回路溫差1.5 ℃,經現場連續觀察其溫度變化和溫差情況,基本保持穩定。說明凍結管周圍土體與鹽水溫度之間熱負荷減小,凍土帷幕形成良好。

圖2 鹽水去回路溫度變化曲線
選取2號測溫孔分析其溫度變化規律,如圖3所示。可以看出,測溫孔溫度變化主要經歷了3個階段。第Ⅰ階段為凍結前20 d,由于地層與鹽水溫差較大,熱傳導效應顯著,地層溫度快速降低。第Ⅱ階段為凍結21~34 d,隨著地層與鹽水溫差減小,地層溫度下降速度減緩。第Ⅲ階段為凍結25~43 d,鹽水循環提供的能量與地層傳導補充的能量趨于平衡,地層溫度逐漸保持穩定。此外,凍結過程中,0.5m深度處測點溫度明顯高于1.5 m和2.5 m深度處測點溫度,這是由于0.5m 處埋深較淺,更容易受到隧道臨空面溫度傳導的影響,降溫較困難。但整體而言,凍結43 d后,測溫孔平均溫度低于設計要求的-10 ℃,滿足開挖要求。

圖3 地層溫度變化曲線
依托某地鐵聯絡通道凍結工程,現場監測典型測點的溫度變化,分析凍結帷幕溫度場發展規律,保障聯絡通道開挖的安全。現場監測結果表明:凍結43 d后,鹽水去路溫度-29.4 ℃,回路-27.9 ℃,去回路溫差1.5 ℃,基本保持穩定,凍土帷幕形成良好;地層典型測點的溫度變化經歷快速下降-緩慢下降-保持穩定3個階段,43 d后凍結帷幕平均溫度低于設計要求的-10℃,滿足開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