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雯雯
受澳大利亞政府對華政策影響,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澳兩國政治、經濟關系的發展都遇到嚴峻挑戰。澳大利亞一些政客不斷叫囂對華強硬、頻發好戰言論,讓理性反思的聲音似乎也在澳政界和學界逐漸變弱。《環球時報》記者最初聯系上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系研究院院長詹姆斯·勞倫森(中文名羅震)時,他擔心自己在中國媒體上發表言論會被認為是“親華”。但出于學者的責任,羅震在接受專訪時還是坦率地為改善中澳雙邊關系提出自己的建議,他不希望兩國關系再“失調”下去。
環球時報:莫里森政府近期有關“遵從美澳同盟條約,因臺灣問題澳大利亞可能與中國大陸發生沖突”的言論接連出現。對此,您怎么看?
羅震:炒作外部“威脅”以引發團結效應的政治策略也發生在其他國家,但這種言論進一步損害了澳大利亞與中國已經失調的關系。政府也沒有告訴澳大利亞公眾(如果發生)這場戰爭的代價是什么,以及將會帶來多么災難性的后果。與5年前相比,由臺灣問題引發一場戰爭的風險有所增加,這意味著澳大利亞國防部內部應當有清醒的分析和應對計劃,但其首要任務還是要必須避免軍事沖突,不要認為沖突不可避免并開始把中國當成實際的敵人。中國是澳大利亞的朋友,而不是敵人。
環球時報:在國際關系中,一些國家通常會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大國之間取得平衡。然而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卻明確站在美國一邊,哪怕犧牲自己利益也要對抗中國。對此,您又是如何理解的?
羅震:有人說“中國外交政策正在變得激進和好斗”,當然,我的理解是,中國可以追求任何自己想追求的外交政策,特別是歷史原因使得中國和中國民眾不愿意被“呼來喝去”,以及被當成“世界二等公民”——就像西方國家曾經對待他們的那樣。但確實有一些國家在認為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時,自然而然會采取一些針對中國的做法。
自2017年以來,澳大利亞政府無能的外交和對美國同盟不置可否的立場讓人失望。我并不是在建議澳大利亞退出和美國的同盟——澳大利亞幾乎沒有人會這樣建議。美澳同盟符合澳大利亞的利益,這個同盟關系已成為澳大利亞外交政策的核心。北京經常誤認為堪培拉是跟隨華盛頓的指令,但實際上,澳大利亞是活在“被遺棄的恐懼”中,因此努力尋找機會向“偉大且強大”的盟友表明自身存在的價值。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深深植根于民族心理中的尷尬特質。
澳大利亞對美國的期待應該現實一些。在澳中貿易摩擦之下,來自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的公司正在搶占澳大利亞以前占有的中國市場份額。對澳大利亞而言,與其試圖在“五眼聯盟”國家之間建立對抗中國的“經濟聯盟”,不如將新鮮而嚴謹的想法應用于如何提高自身經濟韌性而不是依靠其他國家。這也有助于澳大利亞擺脫那種依賴“偉大且強大的朋友”的想法。
環球時報:在這樣的背景下,澳大利亞最近的對華政策是否存在誤判?
羅震:堪培拉的希望是,如果我們對華足夠強硬,兩國關系將達到一個新的“適應點”,然后可以開始“幸福的共處”。但堪培拉沒有解釋,為什么我們可以迎來一個“適應點”而不是讓我們現在所處的澳中關系下行螺旋趨勢繼續下去,或者說這個“適應點”將在什么基礎上實現。當前兩國關系緊張,但在我看來,雙方都需要表現出足夠的批判思考和調整“航向”的能力。▲
環球時報2021-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