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第一個陷阱:從歷史上看,大多數成功的新發明或新產品并沒有實現自己的市場初衷。
一個例子是,海厄特發明了滾柱軸承,他認為這種軸承非常適合用在鐵路貨車的車軸上。此前,人們使用浸滿油的破布來減輕車輪的摩擦。海厄特竭盡所能勸說鐵路公司采用他的新發明,后者卻拒絕丟棄那些破布,結果海厄特的公司被迫宣告破產。
通用汽車公司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斯隆,卻在此時讓自己的父親買下海厄特的小公司。不像海厄特,他愿意把這種產品推向完全不同的市場,那就是剛剛興起的汽車市場。只用了兩年,滾柱軸承的生意就開始興隆起來。整整20年,亨利·福特一直是斯隆的最大客戶。
創業者為什么會對送上門的成功拒而不納呢?原因很簡單,那不符合他們的計劃。創業者相信他們能掌控一切。
第二個陷阱:創業者認為,對一個新企業來說,利潤是最重要的事情。其實,利潤是第二位的,更重要的是現金流。巴菲特說過,如果他想了解一家公司經營得怎么樣,他不會去聽證券分析師怎么講。他們談論盈利,而那與經營根本不相關。但他會去聽取銀行信用分析人員的說法,因為他們談論的是現金流。
第三個陷阱:管理能力趕不上發展勢頭。迅速地翻番式的成長會給企業造成巨大的壓力,創業者能看到銷售額的攀升和利潤曲線的上揚,卻往往看不到管理基礎被侵蝕。在這個陷阱面前,80%的企業落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甚至就算你的企業是以一種正常的速率增長,到第四年左右的時候,管理上的左支右絀也會給創業企業以重擊。
管理能力與發展能力之間在什么時候開始出現張力?如果某個客戶說,“如果你能制造出1萬臺某種產品,我們就跟你簽合同”,這時你卻想,“這個機會多好啊,但我有點擔心我們完不成訂單”,這就是張力開始出現的時候。為了避免此類危機,創業者必須組建一個創業團隊。創業之初,一個典型的創業者事必躬親,他有幫手,卻沒有同事。至少需要一年甚至一年半的時間才能打造出一個團隊。
最后一個陷阱:當企業成功以后,創業者開始把自己置于企業之前。他為這個企業付出了如此之多,公司生意很興隆,團隊也不錯,現在他問自己:“我想要什么?我的角色是什么?”這種問題很可能會毀了他自己以及這家企業。他應該問自己:“這家企業在這一階段需要什么?我有它需要的能力嗎?”很多時候,這需要外力的作用,需要有人狠狠地“踢”創業者一腳,讓他面對嚴酷的現實:他長久以來做的這份工作已不再是一種享受了。
管理學家德魯克提倡領導者要有一種“智力上的誠信”。它是一種看待世界如其所是的能力,而不是想當然地看世界。這要求創業者本著客觀的精神處理他們的工作。如果你創業,就需要明白,創業者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所創立企業的仆人。將你的熱愛、希望、偏好等置于企業之下,是你的責任所在。
(客 知摘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數字位移:重新思考數字化》一書,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