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來蓉
(甘肅省靖遠縣烏蘭鎮農業服務中心,甘肅靖遠730600)
蕎麥作為優質小雜糧品種之一,其營養價值非常高,能夠有效防治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綜合病癥,是全球人群都青睞的保健食品,可以做成各種小吃。靖遠縣干旱半干旱山區種植小雜糧歷史悠久,目前在五合、永新、靖安等鄉鎮已建立蕎麥種植基地,為增加縣域干旱半干旱山區農民經濟收入和調整種植結構找到了新的機遇和出路,但是由于種植管理水平粗放,品種老化,單產水平不高,導致蕎麥播種面積和質量不穩定,無法與市場穩定對接,無法實現規模化效益。通過引進優質蕎麥新品種,充分利用縣域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篩選出適宜當地種植的栽培模式和高產、高優、高收益蕎麥品種,生產出具有“粒大、皮薄、面白、粉筋、無農藥殘毒、無污染”等獨特地區優勢的特色小雜糧蕎麥,對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和提升地方特色產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試驗地現在在靖遠縣靖安鄉五星村,當地地勢南高北低,海拔1 900~2 665 m,平均海拔2 200 m,十年九旱,災害較多,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群眾生活比較困難。
作為試驗引進的蕎麥品種為蕎麥“川蕎2號”品種的3個系列,見表1。

表1 試驗蕎麥品種
經試驗記載觀測記錄匯總表(見表2)可以看出,系列1號、系列3號從生長習性及產量表現出豐產、穩產的特性,單株粒數、千粒重、折合產量、出米率等均優于系列2號,可以作為當地旱地栽培的首選品系。

表2 試驗觀測記錄
在4份初,選擇當地山坡二陰地,及早對種植地塊進行翻耙,盡量做到地塊平整,土壤均勻。
蕎麥種植地塊土壤相對比較貧瘠,要獲得高產和穩產,必須在每個生長過程中供給充足的肥料。
3.2.1 基肥 基肥一般以有機肥為主,也可配合施用無機肥。蕎麥生產常用的有機肥有糞肥、廄肥和土雜肥。當地用作基肥的無機肥一般是磷酸二銨復合肥等。
3.2.2 種肥 種肥可以用傳統的糞肥,這是適應肥料不足而采用的一種集中施肥法。隨著蕎麥科研的發展,用無機肥料作種肥成為蕎麥高產的主要技術措施。在本次試驗中,混合使用農家肥與復合肥配施。
3.2.3 追肥 在蕎麥現蕾開花后,需要大量的營養元素,在當地無灌溉條件的地方追肥要選擇在陰雨天氣進行。追肥一般宜用尿素等速效氮肥,用量不宜過多,以75~120 kg/hm2為宜。
3.2.4 合理密植 要提高蕎麥產量,就必須科學合理選擇蕎麥種植密度,播種量以300 kg/hm2為宜[1]。
播種量與蕎麥產量直接相關。試驗以條播壟距40 cm,行距33 cm,播種量150 kg/hm2為宜,播種深度3~5 cm。
對引進種植的“川蕎2號”品系種子,播種前,對種子要進行晾曬2 d,再用35℃左右的溫水對種子進行浸種10 min,用漏勺舀取飄在水上面的秕粒,撈出沉在水下面飽滿的種子,用0.1%的高錳酸鉀拌種后晾干2 d后即可播種[2]。
3.5.1 苗期管理 蕎麥播種后要及時查看出苗情況,出苗后遇干旱天氣要及時將溝內土壤壓緊踏實,保持土壤耕作層上虛下實,以利于苗木生長健壯。如果遇到大雨,在低洼地蕎麥播種前后應做好行距內大量積水處理工作,可用挖排渠溝或者用小型抽水機抽水將積水排出,防止水分過多,造成苗木感染病菌和彎曲倒伏,影響生長和產量問題。待地面干燥后,應及時用耙淺耙,破除板結,疏松地表,以利苗木生長。
3.5.2 中耕除草 將雜草翻入土層,以防止雜草與蕎麥爭肥、爭水、爭光、爭空間,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利于蓄水保墑,促進幼苗生長的作用。
3.5.3 播種后管理 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1~2片真葉期間苗,3~4片真葉期定苗,田間及時中耕除草。在開花前2~3 d,可適當噴0.3%磷酸二氫鉀,也可以用人工創造授粉條件,可在蕎麥田安放蜜蜂15~45箱/hm2。花期去雜去劣,結和翻地追肥一般宜用尿素等速效氮肥,用量不宜過多,以75~120 kg/hm2為宜。
通過試驗示范,縣域蕎麥品種優化,特色產業發展不斷壯大,產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可直接增加干旱山區農戶的經濟收入,經濟效益為4 500元/hm2。同時,有效調整了干旱山區種植結構,防風固沙、增加植被、涵養水源,防治水土流失,為各種動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繁衍環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