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力
(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70)
隨著城市對體育設施的需求品質越來越高,以體育產業聚集為特質的體育綜合體在我國許多各大中型城市迅速發展,即依托省市級大型體育設施,大型體育賽事構筑地方體育產業聚集區,并帶動上下游相關運動用品制造業,以及以運動為主題的服務業聯動發展。體育館已經不單純是某一個賽場或某幾個場館,而應以體育產業的集聚性空間規劃為主要特征,形成成熟而完整的體育產業業態。鹽城體育中心就是在這樣的規劃語境下應運而生,體育場率先建成,成為鹽南新區的地標性建筑,綜合館的建成將為實現體育產業的聚集,服務的完善奠定基礎。
鹽城體育中心位于鹽城市城南高新區科教城內,占地約600畝,總建筑面積是21萬m2,包含“一場三館一園”,分別為體育場(已建成,坐席37003個,總建筑面積5.7萬m2)、體育館(待建,坐席8000個,總建筑面積2.4萬m2)、游泳館(待建,坐席1500個,總建筑面積2.4萬m2)、綜合館以及體育公園。用地西北側為南緯路,西南側為城市規劃道路,東北側為解放南路,東南側為緯十四路,新市政府距其東北處約4km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上,致力于打造一個以體育元素為核心的城市綜合體,成為鹽城市鹽南高新區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引擎,聚集人氣,集賽事、健身、會展、演藝、美食、旅游休閑于一體,打造白天人流如織、夜晚流光溢彩的24h不夜之城,進而帶動周邊產業發展。
綜合館總用地面積38808m2,總建筑面積約26000m2,兩層(含夾層),建筑高度是23.6m,主要容納各種球類訓練場地以及休閑娛樂等商業服務配套。綜合館進一步完善鹽城體育中心設施的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是鹽城市打造高品質市民生活的重要活力核心。
延續“鹽田鶴影”的設計理念,整體設計聚焦于強烈的連續性、黏結性和整體性。從形體、材料到動線組織上都與整體體育中心的整體規劃相契合,并展現綜合館的商業引擎的活力優勢。綜合館平面方正,主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張弦梁鋼結構屋面,最大跨度為36.4m,中庭跨度為18.8m,一層柱距8.4m,柱截面為600mm×900mm。平面功能結合商業動線,流線清晰高效,達到商業價值的最大化,同時有序引導和疏解人流。同時著重從以下幾個層面體現設計理念:
(1)功能界面:體現“銜接”與“過渡”。充分考慮并體現綜合館與體育中心及周邊城市功能節點之間的銜接,形成體育設施與區域街區功能的連續性。
(2)功能混合:體現“穿插”與“滲透”。充分結合片區內地塊功能的混合型,依據周圍相關地塊的功能考慮項目地塊內的功能混合型,形成地塊內外功能的互動互融,作為具有復合功能,融入街區的體育設施,充分考慮體育建筑內功能設置的混合,如商業、娛樂、休閑、文化功能等。
(3)特色空間環境的營造,體現“和諧”。全面考慮產品設置、業態導入、建筑空間形態及周邊環境的和諧,塑造代表地區特色的標志性功能組團與建筑群落,成為市民憧憬,充滿活力,多樣和諧的城市場所。
(4)生態節能,體現環保。作為鹽城新區的大型體育建筑,綜合館的設計開發充分考慮對環境要素如土地和植被的影響,同時建筑設計充分利用綠色節能低碳的技術措施,節省運營費用。
將歷史文脈、人文特征、地方特色、生態資源與現代文明融為一體,建設具有現代化、高品質、獨特風范的現代化體育綜合館,全力打造集康體娛樂、體育訓練、商業休閑多功能于一體的城市動感活力高地。
綜合館主要是是為群眾提供全民健身性訓練活動場所,主體功能包括三部分:
(1)運動場館:集籃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攀巖、SPA于一體的大眾型運動訓練場館。
(2)康復理療:預留與體育產業相關的康復、理療功能,結合合理的分區布置,為體育中心注入新的機能。
(3)主題商業:結合區位優勢,設置相應的餐飲、娛樂休閑,兒童體驗館等商業配套,激發綜合體優勢。
本方案賽時主要觀眾人流車流主要來自東側,以南北向人行大平臺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同時可進行人車分流。平臺以東為前場空間,均勻布置公眾入口及集散廣場,平臺以西為后場空間,主要解決運動員、貴賓、裁判、技術官員及媒體等出入流線。在每個場館相鄰空間中間的位置設置卡位,人為方式控制賽時場地內部車行流線,限制車行,保障賽時車輛有序出入。車流賽時能迅速進入地下車庫或地面停車場,減少地面交通壓力,同時消防車內部可以形成7m環通的應急消防車道。
滿足賽時瞬時人流峰值壓力同時,兼顧賽后運營時的交通便捷性,使城市與體育中心、體育公園融為一體。機動車設計為5條流線和管理卡位可進入基地,并結合目標場館,迅速進入場館附近的地下車庫或地面停車場。
綜合館延續現有體育中心的商業功能及流線,面向城市的主要界面在南面,因此在南面設置了地面和平臺兩個主入口。同時西邊平臺的出入口主要承接從二層大平臺過來的人流。北面結合大平臺設置臺階設置地面和地上兩個緊急出入口,東面沒有平臺可通過一層接入。根據不同使用要求共分為四個防火分區,每個防火分區都有可通向室外地面或二層平臺的出入口。出入口前預留步行廣場,其他入口前留有集散的空地,滿足緊急疏散時的要求。為了有機融入原有的規劃結構,在場館的東西向設置一條中庭空間作為主要的人流引導空間,與整個體育中心二層平臺的商業步行流線共構,有效引導和疏解人流。綜合館流線如圖1所示。

圖1 綜合館流線分析
綜合館位于整個鹽城體育中心的西南角,它充分考慮并體現體育中心、游泳館、體育館等功能節點之間的銜接,同時與市民健身等城市功能較強的設施密切相連,便民布置,形成體育設施與區域街區功能的連續性??臻g設計追求通用性,實現多種靈活性便于經營,不同的區域設置相對獨立,方便分塊出租經營。
建筑平面方正,整體南北長約128m,東西寬約104m,主體是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屋頂是鋼結構。屋頂鋼結構最高點結構中心線標高為23.6m。負4.000m標高為地下車庫層,停車327輛,首層功能復合,有序組織,北邊設置配套商業,沿中庭依次設置乒乓球館(44片)、壁球館(9片)、桌球館(13片)、攀巖館和健身中心,3.500標高夾層空間充分利用多余凈高,布置層高要求低的功能,設置棋類培訓中心,兒童體育休閑中心和練功房。二層7.000標高設置凈高需求大的空間,為羽毛球館(42片),凈高13.5m。并附設更衣淋浴用房,方便使用,設備布置在端部附屬空間,并利用多余凈高進行夾層布置。中庭串聯各個功能空間,并有效引導各種人流,與二層平臺有效銜接。室內外高差結合四周道路標高設置:室內相對標高±0.000,室內外高差0.3m。室內均勻布置8個疏散樓梯,同時結合二層平臺疏散,滿足各個防火分區對外疏散距離要求。設置兩部無障礙電梯,位于東側主入口大廳處,自動扶梯結合中庭,分別設置于東西端頭入口處,方便引導人流。
鹽城市屬于夏熱冬冷地區,需要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調,同時要滿足室內舒適環境的要求,本著最大限度降低建筑自身能耗為目的,采取以下相應的綠色節能措施:
5.2.1自然采光和通風
在保證建筑立面完整性的同時,主要功能空間都有必要的采光面,以保證室內光環境,建筑外窗的開啟面積不小于30%,以滿足自然通風,大大降低日常運營的空調和照明費用。
5.2.2生態中庭
建筑中部設計共享生態中庭,中庭上方開側向天窗,采用蜂巢式陽光板屋面,透光率14%,天窗下設通風百葉窗,可有效遮陽,降低能耗。同時可作為側高窗可作為排煙窗,由消防火災信號控制,火災時自動開啟。
5.2.3結構控制
利用中庭18.8m跨度的空間,將建筑主體結構分為三部分,分別為36.4m、18.8m、36.4m的跨度,有效減小張弦梁桁架跨度,降低桁架高度,節省結構成本。
5.2.4減少玻璃幕墻
設計中盡量減少大面積的玻璃幕墻,主體墻面大部分為金屬板,局部采用釉面玻璃,底層空間用玻璃幕墻,減少能耗,避免光污染。
5.2.5建筑材料
填充墻材料為小型加氣混凝土空心砌塊和200厚復合玻璃棉的水泥加壓板。屋面材料采用鋁錳鎂合金夾芯屋面板,100厚保溫層,滿足保溫要求,降低空調能耗。
5.2.6雨水收集
屋頂與地面設計預售收集裝置,提供沖洗與灌溉用水。
屋面和墻面采用一體化設計,體型方正簡潔中又有變化,鋁鎂錳直立鎖邊金屬幕墻+彩釉玻璃形成靈動變化的立面效果,結合泛光照明設計,通過燈帶的變化在夜幕之中更彰顯運動活力氣質,同時聚集人氣。彩釉玻璃為中空鋼化LOW-E玻璃,局部采用可調式百葉幕墻實現有效的遮陽。
建筑一層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柱跨為8.4m。二層為大跨度鋼結構。
屋頂為雙向交叉鋼管張弦梁桁架結構體系,簡潔大氣,經濟合理,使屋面與主體結構渾為一體,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充滿張力的室內光影。整體結構的計算分析包含結構在豎向荷載、雙向風力和地震作用下的內力和位移計算,同時考慮結構在雙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轉效應。以下為基本的荷載取值:
(1)樓(屋)面恒荷載:金屬屋面+檁條+天溝等:0.8kN/m2;懸掛荷載:0.2kN/m2;屋面太陽能板:1kN/m2。
(2)樓(屋)面活荷載:鋼結構屋面活荷載:0.5kN/m2。
根據建筑功能的不同,按表1取值:

表1 樓屋面活荷載一覽
屋面的張弦梁結構由上弦梁與下弦索通過豎向撐桿組成,上弦為拱架受壓,下弦受拉,結構效率高,桁架結構空間高度不高就能輕松實現36m的跨度。張弦梁是典型的剛、柔雜交結構,這樣不僅充分利用拉索的高強度性能,而且通過帶預應力的拉索改變結構的受力性能。同時其通透的結構空間便于空調風管布置及設備布線。屋面張弦梁結構體系如圖2所示。

圖2 屋面張弦梁結構體系
面向城市生活對體育綜合體的迫切需求以及體育產業空間的聚集效應,綜合館的建成是對鹽城體育中心綜合服務功能的有力補充,向不同年齡層、不同健身需求的市民提供更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運動設施和娛樂休閑場所。本文以綜合館的設計與建造為實例,解決體育中心的訓練場館配套和商業服務功能,從空間、結構、造型三個角度共同提高建筑的品質,同時積極采用先進綠色節能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公益性和經濟性的共贏,成為城市生活的活力引擎,同時也帶動運動相關的上下游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