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驍
(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重慶 400015)
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作為區域政治經濟集中區的城市,城市人口、工貿、交通、基礎設施等方面具有高度集中的特點。同時,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生態城市和生態建筑的建設也迫在眉睫。
隨著城市化步伐不斷加快,城市人口、工貿、交通、基礎設施等高度集中,城市空間狹窄、資源稀缺、環境脆弱等問題不斷出現。迫切需要分析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科學合理地利用城市空間以匹配城市和建筑規劃的垂直深度。近年來,盡管城市和建筑規劃呈爆炸式增長,但由于在論證、編制、公布和實施過程中缺乏有效的評估和監督程序,許多城市規劃并沒有落于實地,并沒有達到規劃預期的效果,并沒有將城市推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進一步提高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和高效性,正確發揮城市規劃對建筑設計的引導作用。將規劃落于實際,通過地域政策、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三方協作,創造出生態和諧的、滿足人們對美好城市生活向往的城市空間。
城市規劃是對城市未來發展、城市合理規劃、各種資源的管理以及城市中各種項目的綜合部署的研究。它通常包括兩個階段: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從某種意義上說,城市規劃是一種經濟、空間和區域規劃。其總體任務是依托城市經濟、政策為各種開發建設活動提供空間結構和規劃。
建筑設計通常包括對建筑物內部空間的使用和利用、建筑物與外部環境的協調、各種外部條件的利用以及建筑與結構、建筑與設備等相關技術的智能布置。通過各種設備、建筑物以及外部環境的協調設計,以實現建筑的實用、經濟、耐用、美觀[1]。
1.2.1保持地方景觀特色
不同地方的景觀各有特點和特色,在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中,必須保留這些獨特的景觀。適當運用現代規劃設計和高科技技術,兼顧當地居民的心理接受度和認同感,防止破壞當地特色文化,保持當地景觀特色,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城市景觀。
1.2.2尊重歷史文化傳統
城市景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的歷史文化傳統。在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時,我們必須尊重這些歷史和文化傳統,對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景觀,應采取措施保護,獨立設計,保持城市發展特色。
1.2.3結合當前時代的特點
對于地方特色不太明顯、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城市,在前期的規劃與設計中,要繼承景觀原有的特點,與時俱進,結合當下時代的特點,讓設計師的創意得到完全的自由。設計時既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時代特色,又要注重環境保護,提高設計水平。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城市空間結構也在不斷變化。由此,中國現代城市通過工業區、居住區、商業區、行政區、文化區、旅游區等功能分區的劃分,以及各功能區內建筑的不斷發展變化,形成了新的空間結構特征。各個空間中的建筑密度、高度、體積、位置等各不相同,形成了整體的異質的空間肌理。事實上,城市是一個不斷成長和自我更新的有機體,它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嚴格來說,城市規劃還必須充分考慮城市建筑開發建設中存在的動態因素,才能有效地發揮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的現實作用,滿足城市綜合發展建設的需要,以及人們在生活中的需要。監督性詳細規劃介于城市總體規劃和建設詳細規劃之間,是城市規劃管理的主要依據和土地有償使用的前提,是城市管理建設的主要依據和主要指導。其主要基準包括以下內容:
城市規劃管理部門根據城市規劃的需要,確定特定區域內特定土地的用途,如商業用地、居住用地、行政辦公用地等。
規劃區內地塊利用量由建筑控制線和道路共同組合完成。
采用容積率、建筑密度、綠化覆蓋率等指標聯合實施。通過建筑密度、容積率、綠地率等指標的管控,可以將土地利用強度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從上層控制整個城市的空間形態。土地利用強度規劃控制是城市空間規劃中非常重要的標桿,也是建筑設計必須落實的上位規劃條件。提高綠化覆蓋率是達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打造綠色城市的關鍵措施。
規劃區內建筑位置和建筑群關系的必要技術規則,包括建筑高度、建筑間距、建筑日照、建筑防火、抗震、衛生、防疫、防洪、交通控制等。其中,建筑退讓通常要求建筑建設范圍與用地紅線后退一定距離,為城市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間。
配套設施控制是指規劃區內公共和市政設施建設的量化配置要求,包括文化、教育、體育、醫療等公共設施[2]。公共設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與人們的幸福指數直接掛鉤。在規劃設計階段需對每個功能區內的配套設施規模提出明確、嚴格的要求。
由于城市建設和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城市立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不可預見的因素。例如,不斷變化的經濟和市場環境。同時,作為政府行為,詳細的監管規劃也取決于政府決策。受城市鼓勵投資的影響,政府往往與開發商妥協,強行干預控制性詳細規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規劃的有效性。因此,有必要根據經濟和市場因素對控制性詳細規劃進行調整,建立一個剛性與柔性相結合的基準體系,以滿足控制性詳細規劃有效性的要求。此外,在法律層面賦予規劃某些權力,以提高其可信度并減少政府干預。此外,為了使城市規劃更具實用性,建筑設計過程應充分考慮以下幾點:
建筑設計作為落實城市規劃的重要手段,在設計過程中對規劃中提出的指導性條文應積極響應,對城市規劃中的強制條文應嚴格執行。只有在建筑設計中落實了規劃中的相關措施,才能
保證規劃設計的落地性,才能實現規劃設計對城市形態與空間的整體把控作用。
城市規劃區內建筑的整體輪廓要與環境相適應,尤其是虛實對比、色彩處理等。因為復制周邊城市空間肌理特征的建筑能給人帶來舒適感,更能滿足可持續城市空間設計的需求。
雖然我們要求規劃區域內建筑物的整體結構與環境協調一致,但它仍必須具有某種獨特的風格,避免千篇一律,使整個城市空間呆板缺乏活力。因此,建筑設計除了要順應環境之外,還必須有自己的風格和造型,才能盡可能體現城市的現代感與獨特感[3]。
建筑設計作為城市規劃實施的重要步驟,只有充分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才能使建筑滿足用戶和城市發展的不同要求。隨著城市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建筑設計必須采用綠色建筑的理念,并創建綠色建筑以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例如,使用太陽能裝置(如圖1所示)、使用新型的保溫材料、采用先進的施工技術等。

圖1 太陽能裝置
城市規劃要擺脫工業化激勵機制,開展建設工作。要在發展道路上堅持多元化模式,回歸理性發展道路,遵循基本價值觀和基本發展規律,這是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以人為本是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的出發點,因為它是根據不同人群的發展條件開展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工作的。對于一些相對弱勢群體,只有充分滿足他們的對城市、對建筑的基本需求,才能充分實現最佳的城市規劃建設和建筑建設。在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時,通過照顧弱勢群體的真實需求來推動社會建設可能會更加穩定。此外,不同的地理條件和風俗習慣也以不同的方式影響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我們在進行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時,應基于當地的地域與人文條件,從城市的實際情況出發,有效地應對不同地區當前的城市發展問題。城市發展問題正在調整與影響建筑的發展方向,當前,軟環境建設是規劃與建筑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在設計中,要特別注重公共政策和制度的建設和調整,達到政策與規劃、規劃與建筑的和諧統一。另一方面,為了增加設計的靈活性,我們必須關注生態、綠色和安全問題。
在城市空間狹小、建筑群密集的情況下,要進一步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的科學性和效率,充分發揮規劃設計對建筑設計的管理和引導作用。將上位規劃中對城市整體形態、空間的引導,通過實施性更強的建筑設計來完善和落地。通過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協同配合,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綠地覆蓋,滿足人們對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