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昊 楊馥毓
1998年,聯合國設立“國際海洋年”,國際國內許多專家預言,21世紀將會是海洋的世紀,海洋資源也將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新動力。在中國,隨著2012年“海洋強國”和2013年“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海洋發展已經正式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與此同時,全球海洋經濟和海洋資源都面臨著快速發展的機遇和過度開發的隱患,海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的關系,正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
根據《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49個海洋垃圾監測點,海上目測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50個/平方千米;表層水體拖網漂浮垃圾平均個數為4027個/平方千米,平均密度為6.8千克/平方千米;海灘垃圾平均個數為280043個/平方千米,平均密度為1828千克/平方千米;海底垃圾平均個數為6633個/平方千米,平均密度為15.9千克/平方千米。這些數據都反映出我國目前面臨的海洋環境污染狀況。
為有效解決海洋環境治理問題,世界各地相關群體紛紛開展專業調查與研究,試圖得出更科學的監測方法并尋求海洋污染的解決之道。需要指出的是,包括海洋污染在內的生態環境治理問題,需要全社會與全人類共同面對、互相協同解決。在環境治理工作中,各國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社會公眾等都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其中,社會組織憑借其自身的專業力量和社會紐帶屬性,在環境治理工作中更是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海洋保護公益機構一方面積極引導、帶動普通公眾參與海洋生態保護行動,逐步樹立牢固的海洋生態保護意識;另一方面,借助廣泛深入的海洋污染調研,摸清海洋污染的類型、來源以及潛在問題,為更好地解決海洋污染問題提供技術參考。
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作為國內海洋生態保護公益力量之一,自成立以來持續關注海洋污染監測與治理,專注于推動公益凈灘、漁業社區環境治理、海洋垃圾監測,先后推出一系列旨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積極舉措,以多年實踐助力中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
海洋垃圾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只有人類才會制造出“大自然消化不了的東西”。然而,人們對便利實用卻難以降解的產品造成的危害,往往缺乏深刻認識。
2006年開始,中國旅游業步入縱深發展的第二階段,國內中產階級更多地選擇來到海南島這類具備豐富旅游資源的熱帶島嶼旅游度假,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三亞市旅游游客數量呈現井噴式的增長,接待過夜旅游者總人數從2000年的2060552人增長至2009年的6690565人。時任海南省三亞市大小洞天景區董事長兼三亞市旅游協會會長孫冬先生,在日常的企業管理和巡查過程中,發現景區及三亞其他海灘的整體環境正面臨海洋垃圾污染的威脅,這既對景區的美觀和清潔衛生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也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

■ “守護美麗岸線,我們共同行動”—第四屆全國凈灘公益活動三亞分會場
在這樣的情況下,孫冬先生聯合三亞其他涉海旅游企業的負責人,共同組織了多次凈灘活動。隨著凈灘活動影響力的增大,一些關注海洋環保的公眾人物也加入這個隊伍中來。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海南省第一個關注海洋環境保護的社會團體。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是在帶動熱心志愿者共同參與到海洋生態保護中誕生的。在藍絲帶成立后,更是將積極推動公眾凈灘、廣泛宣傳海洋保護知識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2008年3月,發起“藍絲帶海洋保護海南行”活動,先后深入海南萬寧、瓊海、海口、儋州、東方等城市,進行海灘清理和科普宣講活動,在得到各地政府和廣大公眾關注的同時,也將海洋保護的知識和理念帶入廣大公眾的內心。
也是在這一時期,藍絲帶聚集起一大批優秀的社會志愿者,李波、李海勤、郭長海、劉丹……時至今日,他們始終堅守在海洋保護的第一線。同時,也掀起全國高校大學生投身海洋保護的熱潮,三亞學院、三亞航空旅游職業學院、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三亞城市職業學院、海南大學、青島科技大學等高校藍絲帶海洋保護志愿者服務社相繼成立,歷經多年傳承,成為海洋保護的堅實力量。此外,三亞武警支隊、海南省三沙市公安邊防、三亞市第一中學、民航海南空管分局、南京志愿者服務站等志愿者服務隊也紛紛成立,加入海洋保護的大軍。
隨著公眾影響力的進一步增強,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開始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主辦或承辦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活動。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每年“六·八”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保護宣傳日都會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海洋保護主題活動,如公益凈灘、種植紅樹、增殖放流、海洋科普、水野保護等,吸引諸多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2014年加入國際海灘清潔日的全球隊伍,每年9月都會組織一系列公眾凈灘活動。
2016年12月,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策劃了萬人凈灘公益活動。超過10000人同時參與凈灘公益活動,不僅是藍絲帶推動公益凈灘成果的一次集中體現,也彰顯了社會公眾對以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為代表的社會公益組織在保護海洋領域工作的認可。
在常規凈灘活動的基礎上,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創造性地推出“奔跑吧!海洋衛士”公益凈灘挑戰賽,將比賽、游戲與公益相結合,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讓志愿者體驗到凈灘的樂趣與挑戰,吸引了更多社會組織、團體和個人關注海洋垃圾,加入海洋保護行動,同時號召公眾、政府、企業和媒體等社會各界共同保護海洋。在此過程中,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口碑和社會影響力。
在持續推動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公益凈灘、不斷普及海洋生態保護理念的同時,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還聚焦海洋垃圾中的漁業垃圾,將保護海洋生態的視野投向和海洋環境關系親密的漁業社區。
2012年的三亞市崖州區梅聯社區,不僅缺乏公共環衛設施,就連居民家中也很少看到垃圾桶。漁民出海時產生的垃圾和廢棄漁具,隨手丟棄在海面、海灘上。在海灘上飼養禽類等簡單粗暴的作業方式,更是使海灘散發陣陣腥臭。在大學生村官、藍絲帶志愿者趙克攀的牽頭下,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自2013年開始以梅聯社區為試點,開啟漁業社區共管模式示范項目。通過推廣漁業社區共管模式,讓社區民眾參與當地環境決策、保護和管理,使其轉變為環境的管理者,并從海洋環境保護中受益。
項目初期的梅聯社區正處于經濟轉型階段,面臨漁業資源減少、海洋垃圾增多、居民收入單一等多方面的問題。尤其是海灘垃圾問題,已是社區環境迫在眉睫的威脅,志愿者首次來到梅聯海灘清理垃圾時,竟清理出成噸的垃圾。在項目各方的幫助下,社區設立了恢復生態資源、改善社區及海灘環境、提升居民環保意識和能力、居民產業轉型等一系列發展目標。
經過項目多方的共同努力,梅聯社區首先產生的改變是社區及海灘的環境改善。過去海灘垃圾遍布、污水直排的現象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幾乎不再發生,居民的環保意識也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2016年,梅聯村黨員在支部書記桂萬光的帶領下,把整個社區垃圾清理了一遍,小到一塊煙頭、雜草,大到街口的垃圾堆,全都得到了處置。目前,社區不僅設置了垃圾處理中轉站,還修建了統一的排污排水管道等設施。經過多年努力,梅聯社區變成了一個令人刮目相看的美麗村鎮,并在2017年榮獲“美麗鄉村”稱號。
2019年,海南塑料垃圾撿拾與社區扶植項目落地梅聯社區。項目通過帶動當地居民參與環境治理,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時繼續提高其環保意識。此時,梅聯社區的經濟模式已經有了較大的轉變,休閑康養業占到相當的比例,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旅游垃圾,這也成了社區最新的環境難題。項目通過定期清理和定量分析,得出社區旅游垃圾生成的初步結論及對策建議,并提交至地方環衛部門,推動相應措施的落實。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藍絲帶形成了漁業社區環境的治理模式,并將這一模式先后復制至威海靖子村、儋州老市村、三亞藤海村等一個個與梅聯情況相似的漁村。藍絲帶不僅為這些漁村帶來社區環境的改善、居民環保意識的提高,同時也協助當地居民通過經營民宿、發展生態養殖等多種形式實現產業轉型,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帶來經濟收入的持續增長。
2020年,針對漁業產業垃圾、休閑康養業垃圾深度治理,“精準環保”綜合治理項目再次以梅聯社區為試點,尋找海洋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矛盾的解決方式,探索環境保護與經濟效益并舉的生產消費模式,在打造“無廢生態文明”示范漁業社區的同時,與時俱進地探索漁業社區保護新路徑。
為助力當地政府部門進一步了解海洋污染狀況,以制定更有效的海洋生態保護政策,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還以民間環保組織身份,整合社會各界資源與力量,展開具備科學專業性的海洋污染調查與監測。
2009—2010年,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開展了三亞海岸線徒步環保調查項目,通過帶動環境專家、高校志愿者、社會志愿者等群體,對三亞市所有可抵達和通行的100千米海岸進行實地調查,了解海岸垃圾污染、海岸垃圾數量、海岸排污口、臨海設施、海防林等方面的信息,并形成《三亞海岸線徒步環保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顯示,2009年三亞每千米海岸線的垃圾重量和數量顯著超過了全球平均值,證明三亞的海岸線垃圾污染情況已經十分嚴重。大量海灘垃圾的存在,不僅破壞了海岸線的美觀,對濱海旅游業產生嚴重影響,還會傷害海洋動物、影響海洋生態、威脅海上航行安全、影響漁業生產。
針對不同類型的海岸線,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對三亞海岸垃圾污染的全面治理提出了對策建議,并提交給三亞市人民政府。《三亞海岸線徒步環保調查報告》被三亞市人民政府收錄并公開,同時采納了相關對策建議。

■ 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的凈灘活動
三亞海岸線徒步環保調查項目是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在海洋污染監測與治理領域的一次大膽而成功的嘗試,為藍絲帶相關領域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專業基礎。
2019年,為明確三亞市各海域海灘垃圾污染狀況及垃圾主要來源,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開展了三亞主要海灣垃圾分布情況調查項目。項目在三亞市海域選取6個主要海灘為監測點,對海灘垃圾的種類、來源進行詳細的調查與分析。
項目數據表明,三亞市海灘垃圾來源大多為人類陸地活動,占海灘垃圾的95%;塑料類垃圾數量最多,占海灘垃圾的30%。在各海灘監測點中,三亞灣海灘垃圾數量最多,其次是大東海海灘;垃圾重量最多的則是角頭灣海灘。對比國際和國內相關數據資料,三亞海洋垃圾污染顯示出不容樂觀的趨勢。
同時,藍絲帶還提出一系列改善海灘環境的對策建議,如增加海灘垃圾監測力度、提高公眾保護環境意識、定期清理海灘垃圾等。本項目報告及對策建議作為提案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三亞市委員會提交,是藍絲帶在推進海洋環境治理工作上邁出的重要一步。
2020—2021年,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再次開展三亞市海灘垃圾監測與評價項目。項目以《海洋垃圾監測與評價技術規程(試行)》為技術參考,定期監測三亞市各海灘的海洋垃圾數據,分析各區域海洋垃圾的各項指標,用數據呈現三亞市海灘垃圾的變化趨勢、分布情況、類型及來源分布等多方面信息。
在2020年年末,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出具了《2020年三亞市入海垃圾監測報告及對策建議》,并向三亞市生態環境局提交。報告包括了監測方法、監測數據統計和分析、結論和治理建議等方面內容,全面展示了三亞市海灘垃圾的整體狀況和細節問題,并向三亞市生態環境局提交了諸多針對性的治理建議。
2021年以來,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在相關領域專家的密切指導下,進一步優化了海灘垃圾的監測方法,并面向全社會招募監測志愿者,負責海灘垃圾的具體監測工作。高校志愿者及服務社、社會志愿者及服務隊、社區居民、沿海村落村民、涉海企業服務隊等不同身份的志愿者隊伍,紛紛加入本項目,執行具體的監測工作。
該協會通過志愿者的數據收集、藍絲帶的技術規范培訓和后期數據統計,再將項目成果向政府相關部門進行反饋,從而再次面向社會公眾發布。可以說,在環境治理工作中,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作為社會公益組織,成為連接政府部門、知識群體、商業群體與公眾群體的紐帶與橋梁。
不可忽視的是,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成立近14年來,始終專注于海洋污染監測與治理,其間積累了較強的專業能力及較為完備的專業人員隊伍,已逐漸成為環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社會力量。相信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包括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在內的廣大社會組織,將會逐漸成為環境治理中的可靠力量,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增添更加積極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