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 ●王會聰 張靜
美國拜登政府6月8日公布了在今年2月發起的“百日供應鏈評估報告”最終結果,包含一系列行動和建議,以期解決新冠疫情導致的供應鏈中斷問題,并通過增加關鍵商品的國內產能降低對其他國家的依賴。白宮官員表示,美國政府已設立一個工作組解決在建筑、運輸、半導體生產和農業等方面的瓶頸。該工作組將由拜登內閣的相關部長領導。
著力提升四大產業
《紐約時報》援引白宮官員的話稱,該報告提交后,拜登將下令提升美國依賴進口的四項產品領域的關鍵供應鏈產能:半導體、高容量電池、藥品及其活性成分、關鍵礦產品與戰略原材料(如稀土等)。“這事關確保美國能應對我們在新時代面臨的每一項挑戰。”拜登在今年2月下令展開評估調查時表示。
報道稱,此舉旨在化解對供應鏈韌性和與中國長期競爭的擔憂。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將把1.9萬億美元新冠疫情紓困資金中的6000萬美元用于開發相關技術,以增加關鍵藥物中活性成分的國內產能。
此外,美國還準備利用貿易政策提升對關鍵礦產品和零部件的國內供應。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表示將成為一個專門小組對被認定“從事不公平貿易”的海外企業提出行動方案。專家認為,美國轉向更清潔能源將需要獲得大量關鍵礦產品供應,而目前其中許多都在海外生產和加工。例如,鋰是電動車電池的關鍵原材料,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澳大利亞、中國、智利和阿根廷等國開采。
報告還認為,半導體是一項至關重要的研究領域,白宮官員未介紹立即增加產能的計劃,但全球半導體短缺已迫使美國要求中國臺灣地區生產商緊急提供芯片。報告中還表示,美國國會應該支持對美國國內半導體制造和研發投資500億美元。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際經濟與競爭負責人彼得·哈勒爾表示。“我們希望鼓勵外國和美國企業在美國投資。”
中國專家:有違市場規律
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6月9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的產業發展戰略是基于競爭目的,并且主要針對中國、并限制中國發展為出發點。
霍建國認為,美國的戰略出發點有違市場規律。“全球分工業已形成,是市場規律發揮作用的結果。但美國以零和思維,對中國采取對抗或者限制措施,忽視中國齊全的產業配套和龐大市場的重要特征,注定其產業發展無法如其所愿。”霍建國分析說,“一個產業的發展并獲得競爭優勢,政府的產業支持只是一個催化劑,最終還是需要產業配套發展和市場需求的支撐。”
中國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情報所6月9日發布的報告顯示:在過去20年
中,美國半導體產業已不再擁有全球最先進的技術生產能力,占全球半導體產量的比重也從37%下降到12%。在先進的邏輯芯片領域,美國產芯片僅占全球6%至9%,當前已受到供應短缺的嚴重影響。
同時,專家預計到2030年全球鋰電池市場預計將增長5至10倍。但美國先進電池組的原料嚴重依賴進口,電池關鍵技術的可獲得性使得電池供應鏈漏洞較為明顯,并增加了美國的制造成本。
此外,在關鍵礦物和材料以及原料藥領域,美國可持續生產與應用均出現不同程度產能短板。美國部分關鍵藥品和原料藥仍然嚴重依賴進口,占所有處方藥的90%。大約87%的仿制藥的原料藥工廠位于海外。
韓企對“被點名”喜憂參半
“白宮報告74次提及韓國”,韓國《東亞日報》6月9日報道稱,確保半導體、新能源電池等事關國家安全核心零部件產品的穩定供應,正成為美國的頭等大事,這也反映出芯片短缺對美國造成嚴重沖擊。報告中希望韓國作為美國盟國發揮重要作用,其中74次提及韓國,三星、SK等韓國企業也數次登場。
不過韓國企業對美國產業鏈戰略喜憂參半,韓國“NEWS1”網站9日的報道稱,面對美國重新構建產業鏈的意圖,韓國相關企業一方面希望擴大在美市場,同時也不得不顧忌中國市場的影響,因此目前持慎重態度。中國目前是韓國半導體的最大市場,韓國半導體等相關產業并不希望過多卷入“中美口水戰”。
數據顯示,去年韓國對華出口半導體393.1億美元,占據半導體總出口額991.8億美元的39.6%,而對美出口僅為73億美元(7.4%),中國是美國的5倍。某韓國半導體大企業相關人士表示,雖然美國重振產業鏈可能給韓國企業帶來不少機會,但中國市場太過重要,因此不得不考慮中方立場。
韓國主要電池企業則相對積極,并準備了大規模的對美投資計劃。由于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補助主要針對本土企業,因此韓國電池企業在華的市場前景并不明朗。▲
環球時報202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