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今年3月,教育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編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以下簡稱《評價指南》)。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就《評價指南》有關內容回答了記者的提問。本刊摘編如下:
一、《評價指南》起草的基本思路
《評價指南》的基本思路主要是4個方面:
一要體現引領性。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科學的教育質量觀,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著力構建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的科學評價體系,引導地方黨委政府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切實履行舉辦義務教育職責;引導學校提高辦學水平,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引導全社會理解支持義務教育,營造良好教育生態。
二要體現系統性。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元主體、多個維度、多個環節。《評價指南》從縣域、學校、學生三個層面提出了指標體系。學生發展質量是學校辦學質量評價的重要內容,學校辦學質量是縣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的重要內容,三者以學生發展為基礎,彼此協調、相互銜接,從不同維度對義務教育質量進行評價,構成了系統的評價體系。
三要體現統一性。突出重點內容,聚焦關鍵指標,明確考查要點,充分體現黨和國家對辦好新時代義務教育的質量要求,彰顯國家意志。著力整合面向義務教育的各類考核評價項目,減少多頭評價,避免重復評價。
四要體現操作性。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加強分類指導,完善評價方式,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對評價程序提出了規范性要求;同時,給各地具體操作留出空間,確保有效實施。
二、《評價指南》提出的總體要求
《評價指南》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加快建立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的義務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強化評價結果運用,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教育體系,引領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評價指南》提出了四項基本原則:一是堅持正確方向。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堅持正確政績觀和科學教育質量觀,促進義務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二是堅持育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綜合素質評價,促進全面培養,引導辦好每所學校、教好每名學生。三是堅持問題導向。完善評價內容,突出評價重點,改進評價方法,統籌整合評價,著力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傾向,促進形成良好教育生態。四是堅持以評促建。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強化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有效發揮引導、診斷、改進、激勵功能,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三、《評價指南》對評價方式提出了哪些要求
《評價指南》提出,義務教育質量評價實施工作要注重優化評價方式方法,不斷提高評價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
一是注重結果評價與增值評價相結合。關注學生發展、學校辦學、縣域義務教育發展合格程度的同時,關注其發展水平和工作水平的進步程度,科學評判地方黨委政府、學校和教師的努力程度。
二是注重綜合評價與特色評價相結合。關注縣域、學校全面育人整體成效和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情況的同時,注重差異性和多樣性,關注每一所學校和每一名學生,促進學校特色發展和學生個性發展。
三是注重自我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在引導學生、學校和縣級黨委政府積極開展常態化自我評價和即時改進的同時,構建主體多元、統整優化、責任明晰、組織高效的外部評價工作體系。
四是注重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相結合。建立縣域、學校、學生常態化評價網絡信息平臺及數據庫,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并通過實地調查、觀察、訪談等方式,了解掌握實際情況,確保評價真實全面、科學有效。
(責任編輯?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