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來賓,大家好!歡迎來到昭君博物院,我是你們本次參觀的講解員,我叫柳芳。”這句話我說過不下一萬次。沒錯,這就是我的工作,從事了十一年的講解工作,也是我走出大學校園后的第一份工作,職業生涯的起點。
有時候會在心里問自己:真的喜歡講解員這個工作嗎?也許這話放在五年前,我會說沒辦法,人總要有工作,總要自己養活自己,不能靠父母。幸運的是,剛走出大學校園的我,通過面試直接就被分配到昭君博物院的講解部實習。初來乍到,面對一個個陌生的面孔,一頁頁需要背誦的稿子,我是興奮呢還是緊張呢?現在想想應該是興奮多一些,畢竟是人生第一份工作。在我看來,講解工作是講解員與游客通過語言而發生的情感交流,曾有多位資深學者、資深講解員說過:“講解是一門特殊的藝術,在某種程度上講解員應該是一位口才良好的演說家,又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專家,還是一位造詣深厚的藝術家。”聽到這句話,我對這份職業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每次面對游客時,我都希望給他們留下“知識淵博,表達能力強”的印象,為此我很努力。但起初我努力的方向就是對著發下來的稿子不停地熟讀,背誦,再加上豐富的表情,甚至是語句的停頓、重音、疑問或是肢體的動作,等等。還有之后參加的各類比賽,第一次的比賽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二年單位內部的比賽,我獲得了冠軍,當時的自己信心倍增。從此以后我開始了長期的比賽生涯,拿到的獎也非常多。當這些小小的成績獲得掌聲之后,久而久之就沒有了學習的動力。我無意間看過一篇文章,是袁碩對“講解員的職業之路到底如何走下去”的回答,里面寫道:“作為一個講解員,如果想有所發展,這種混日子的心態是半點都不能有的。”這個觀點我現在能夠深深地體會到,在我工作的十一年中,就講解工作本身而言,隨著工作時間的增長,對游客也越來越挑剔。我不知道其他講解員有沒有這樣的時候,當然我們在工作的時候是沒有資格挑剔游客的。博物館里的游客,選擇來參觀,本就是對知識的一種渴望,接受文化熏陶的一種意愿。當他選擇跟隨講解員而不是自行參觀時,其實他們對講解員有著基本的心理期待:能講出我不知道的東西,能幫助我更好地欣賞展品,能激發我的興趣,能回答我的問題,能讓我的此次參觀更有收獲。要滿足游客的這些期望,講解員勢必要提升自己的文化內涵,知識水平和表達能力。我其實更愿意給業內人士、專家、學者作講解。因為他們擁有比一般游客更高的熱情,我們可以共同探討,交流,但實際情況往往不是這樣。在工作的十余年中,遇到的年齡最大的游客有年過八旬的老翁,而最小的則坐在嬰兒車里,這給我的講解帶來很大的難度。記得有一次,還是我剛剛入職不久,一位父親急匆匆地來請講解員為他的三個女兒講解,向我提出的要求是通過博物館得到熏陶,了解歷史文化故事。我急忙詢問了一下孩子的年齡,他的回答讓我頓時啞口無言。他說最大的已經快五歲了,這意味著另外那兩位更小,對,沒錯!小女兒還在媽媽懷里,二女兒三歲。我內心是拒絕的,孩子們能聽懂嗎?但是我的嘴上答應了。全程我在照顧孩子,怕磕著碰著。我用最簡單的表達方式在講故事,相信大家也猜到了,講解是非常失敗的,這令我很沮喪。但是孩子的家長卻非常開心,還由衷地對我表達了感謝。現在的我也為人母,完全能夠理解,對于不同年齡的游客,他們接受知識的能力是不一樣的,對于這么小的孩子,她們在文物中找到了自己認識的小羊、大老虎、小牛等,就已經成功了,那么對于我而言,不是講那些文物背后有多深奧的歷史背景,而是引導孩子們看到這些文物的可愛之處。所以,一次講解過程,游客扮演的是傾聽者,講解員扮演的是講述者,但是這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甚至在氣氛好的過程中角色應當互換,因為共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只是一味地講,游客只是一味地聽,內容夠精彩還可以,不然的話都在犯困。參觀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年齡、性別和興趣愛好。我們的講解工作要區別不同的情況分別進行,不能千篇一律。有的人是慕名而來,而有的人已經讀了很多相關資料,對展品有了多方面的了解。但是不管參觀者對展覽認識是深是淺,在組織他們參觀時,都應當先對展覽做一個簡明扼要的說明,再讓他們詳盡地了解展覽的細節;同時還要在關鍵的地方或者他們感興趣的地方做詳細解說,答疑解惑,讓參觀者有共鳴。我相信這樣的講解他們是滿意的,從而通過講解對我們的博物館甚至是對我們的城市也留下了深刻而良好的印象。
直到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我接待第一波游客時的情景,大概六人左右的樣子。當時的我心跳加速,剛剛走進園區站在董老碑前,為大家朗誦我背得非常熟練的一首七絕詩,剛背到第三句的時候,我竟然大腦一片空白,腿也抖,嘴也張不開了,思路全亂了,更可笑的是這首七絕詩就刻在我面前董老的碑上,但我卻不認識碑文上的草體字。看著眼前的游客,我不知所措,我趕緊解釋道,今天是我第一天講解,非常抱歉,我很緊張,希望大家多多包涵。我身旁的一位阿姨,可能是看到我真誠而膽怯的樣子也說道:“沒事!沒事!不用緊張簡單介紹就好。”這一句簡單介紹說得我又抱歉、又丟臉、又有點心暖。心暖的原因是我很慶幸游客沒有為難我,也沒有因此很生氣,抱歉的是很慚愧。所以講完回來,我十分沮喪,內心充斥著失落感。同事們見到我回來都急忙問我:“怎么樣?感覺怎么樣?”我嘴上說挺好的,可臉上的表情騙不了自己。我調整好心態,告訴自己,這只是第一次的講解,不停地給自己信心。我覺得我首先要鍛煉自己的心理素質,我去到小區、公園給那些素不相識的人講解。那段經歷真的很寶貴,以至于到現在不論是大型接待,還是上臺表演,參加比賽,我都是自信滿滿。有句話說得非常好: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如果真心喜歡講解員這份工作,那就要努力讓自己符合人們心里對你這個身份的期待。自己在崗位上磨煉的時候,就要往那個方向去努力。
在我講解工作的初期,經常遇到一些自己解答不了的問題,每一個問題我都會認真記錄,然后去查閱資料,不斷減少自己的知識盲點。何況,講解工作也和其他工作一樣,包含著許多矛盾。分析這些矛盾,正確地解決,又是一個很不簡單的過程。當你不了解這份工作,或者是因為看不起它而不去鉆研它時,這個工作似乎是“簡單”的。如果認真對待它,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它又會變得復雜起來。可惜的是,隨著自己職業生涯的增長,解答不了的問題就越來越少,自己突然就松懈下來了,沒有了對新知識的渴望,總覺得夠了,安于現狀,守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現在想想真的非常可怕,浪費了一段寶貴的時間。我記得在一次培訓課程中,有位資深講解員出身的老師說過:“如果工作五年以上的講解員,沒有新的突破或者原地踏步,那你會工作得非常辛苦,甚至不適合這份工作!”這句話深深地說到我內心深處,如果你也是一個有抱負的人,一定也有被刺痛的感覺。講解員這個工作入門容易但難以精通,工作中自我價值的實現不僅來自職級晉升,還要從工作本身找到意義,通過開展創造性的工作,影響和教育他人,獲得游客的肯定,由此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超過了任何物質獎勵。只有自己真正下辛苦去了解,去認知,去鉆研,去總結,去“真”講而不是“假”講,講出來的東西才會更有分量,才能體會這份工作帶來的無窮樂趣。
在博物館教育工作日趨專業化的今天,講解員的崗位職責不再是單一的,同時還承擔一定的社會教育工作。所以我工作的部門由以前的“講解部”改為“社會教育部”。我非常喜歡社教類型的活動,在自己和同事的策劃下舉辦過多次活動。身為社教部一員,也要不停地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也需要有策劃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創新能力、寫作能力等,希望自己能夠適應不斷提升的工作要求,獨立開展具有創造性的工作。
我為能夠成為一名講解員而驕傲,盡管這份職業的收入和社會地位并不高,也并不被很多人看好,我身邊的同事換了一批又一批,但我還是以此為榮,并且是發自內心地熱愛我的工作,因為最大的幸福感來自興趣和熱愛,我希望做一名優秀的資深講解員。在這個行業里,我看到無數人來,也看到無數人離開,但不管怎樣,我都衷心地希望每一位在講解行業奮斗過的人有好的發展,也希望這個行業能在社會上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而就我個人而言,現在就好像一只小船正航行在大海之中,前路充滿了希望和未知的困難,但好在已經有那些前輩們為我在沿途豎立了燈塔,讓我充滿期待。而這一切僅僅是開始,前方還有更長的路。這是我走出大學校園的第一份工作,也將會是我今后一直奮斗的事業。我的青春年華沒有在迷惘和失望中虛度,而是與我鐘愛的博物院一起成長。我選擇了講解員這條路,而這份職業也選擇了我。奮斗在文博事業的朋友們,讓我們攜手,為了這份熱愛,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珍視我們祖國和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加油!
作者簡介:柳芳,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助理館員。
(責任編輯 肖英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