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積淀,是一個具有光榮傳統和富于創造力的民族,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古代文化遺產,其中也有大量的古籍。本文主要闡述古籍的含義及其分類,對古籍的價值、社會作用進行分析,以期為促進圖書館古籍研究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古籍 分類 古籍價值
古籍是指古代的書,是古書的雅稱,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髓所在,我國古籍源遠流長、品種多樣、卷帙浩繁、類型復雜。據統計,我國古籍約有八萬種左右,是一批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繼承和借鑒。
一、我國現有古籍的現狀
(一)我國現存古籍的裝幀形式大多是線裝本,而且圖書館為了便于整理、保管和使用,往往單獨設立線裝書庫,古籍除線裝之外,還有卷軸裝、經折裝、旋風裝、蝴蝶裝、包背裝等多種形式,凡采用線裝的未必就是古籍,如《毛澤東選集》《魯迅全集》等,新中國成立后都出版過線裝本。線裝本是在蝴蝶裝與包背裝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大約是在明代中期以后才被廣泛使用。
(二)關于古籍斷限時間的上限,一般認為:春秋戰國時期編寫的經、傳、說、記、諸子之書等是古籍的上限。下限目前有三種:一是以1840年鴉片戰爭—我國近代史發端年限為界,二是以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為界,三是以1919年“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起始為界。
(三)關于古籍新印的歸屬問題,古籍新印應包括在廣義的古籍之中,但是許多單位往往采用狹義古籍的含義,指那些古代經抄寫、印行的出版物,顯然這是多數單位對古籍的一種特殊處理辦法,而不能作為古籍新印本不屬于古籍的佐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近年來經過整理、考訂、標點、匯編、校釋出版的古籍,其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往往比某種古籍的單一版本更高。
二、古籍文獻“四部”分類概述及意義
“四部”是我國古代圖書分類中四大部類的經、史、子、集之統稱,在中國圖書分類史上,四部分類法的統治時間最長、影響也最大,直到今天,這種影響也沒有消失,仍作為古籍部門的基本分類法。因此,“四部”分類法讓我們認識古籍各部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更好地對待古籍是很有意義的。
(一)經部書概述及意義
經最早寫作“巠”,后加上“系”旁成今“經”,在古代圖書學中,“經”是作為儒家典籍的代稱而言的,是指解釋、闡述和研究儒家經典的一門學術。經學盛行于漢代,而且漢代以經學治國,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是適應封建統治階級的需要而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情況的發展而產生的。中國封建社會形成的以經學為核心的封建意識形態,一直占據著正統地位,對鞏固和延續封建制度起了巨大作用,對抑制新思想的萌發、阻滯科學的發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經”一方面是封建統治階級在思想方面統治人民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是豐富的史料,其中有史前的傳說,春秋的文獻與春秋戰國時期學者的理想與主張,還包括文學、哲學、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各方面的資料。
儒家經書,最初只有“六經”,也稱“六藝”,即《詩》《書》《禮》《易》《樂》和《春秋》。隨著數量和內容的發展,取消《樂》,漢代提倡“以孝治天下”,所以,到了東漢五經以外又增加了《孝經》《論語》,合為“七經”。到了唐代以《易》《詩》《書》《儀禮》《周禮》《禮記》《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合稱為“九經”,并以“九經”取士。時至宋代,隨著《孟子》進入“經”的行列,就成了后世通行的“十三經”,為經書之主體。
(二)史部書概述及意義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積累了大量優秀的文化遺產,中國是世界文明發端最早的國家之一,已有了將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我國不僅是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也是重視歷史記錄最早的國家,從史字的本義,可見其發展過程。史書是記載歷史事實的圖書,它是史人辛勤筆耕的結果,他們辛勤勞動甚至貢獻畢生的精力,從事史料的搜集和史書的編著,因而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歷史書籍最為豐富的國家。
我國史著的成就,有如下方面:
(1)國史修撰完整。系統的國史,至今已有26種,這些史書有的成于史館眾家之手,有的則為一人撰述,把上起傳說時代,下至清朝滅亡,幾千多年的歷史演變,扼要、系統地敘述下來,給后人研究祖國的歷史提供了無價的基本材料。(2)私撰史書豐富。私家撰書有孔子之作《春秋》,孔子是史家之祖,唐宋以來,私史趨于各種體制發展,也出現了不少輝煌的巨作,編年體的通史有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等。(3)史書整理成果眾多,歷代學者對史書注釋考證,增補查漏,加以考訂都是史書整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成果是巨大的,特別是明清兩代,成就卓著。(4)對外史有所注意。中國史學家注意外國史事,當以司馬遷《史記》為始,記錄有匈奴、朝鮮等國列傳,這些史書對于外國史事的記錄當然不可能全面,距離正式史書的標準還很遠,但說明中國學者早已注意到世界范圍的歷史知識,為后世學者研究世界史提供了認識與實踐的初步基礎。
(三)子部書概述及意義
子書即古代諸子百家之書,是先秦思想家的著作,歷代子書,所涉內容十分廣泛。先秦兩漢諸子之書,按學科內容分析,大都屬于哲學類,但書中也有非常豐富的文化、教育、政治、軍事、農學、工藝、商業等內容。后世諸子書,論及各科內容更有眾多專書,保存了豐富的科學技術資料和史料,其中以天文算法、農家、醫學三類為最多,這些科技資料和史料,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根據學術流派為主、其他為輔的劃分標準,綜合前人的分類成果,可以將子書劃分為17種類型,這17種類型及其收書范圍如下。
(1)儒家:包括儒家著作和以儒家觀點講學論事以及闡明孔孟學說的書,如《孔子家語》《朱子語類》等;(2)道家:包括道家著作以及有關道教的書,如《老子注》《周易參同契》等;(3)墨家:包括墨家所有著作,如《墨子》等;(4)法家:包括法家著作以及法制理論與法制技術的書,如《商君書》等;(5)雜家:包括雜家著作以及雜學、雜考、雜說等,如《日知錄》《風俗通義》等;(6)陰陽術教:包括陰陽家著作以及數學、占卜等運用陰陽五行相生克之理論推論吉兇的書,如《唐開元占經》《靈臺秘苑》等;(7)縱橫家:如《戰國策》等;(8)農家:如《農桑輯要》等;(9)名家:包括名家著作及討論名實關系的書,如《公孫龍子》等;(10)小說家:包括小說家著作及傳奇、雜事、異聞等,如《柳毅傳書》等;(11)兵家:包括兵家著作以及用兵理論、軍事戰術等,如《孫子》《吳子》等;(12)醫家:包括醫家著作及談論病理、藥物、方劑的書,如《千金方》《博濟方》等;(13)釋家:包括釋家著作及有關佛教的書,如《宏明集》《廣宏明集》等;(14)天文算法:包括用儀器及算術考測天象和專講數理算法的書,如《幾何原本》《九章算術》等;(15)藝術:包括談論書畫、琴譜、雜技等的書,如《古畫品錄》《印典》等;(16)譜錄:包括記錄器物、文具、食譜的書,如《云杯石譜》《茶經》等;(17)類書:是從許多圖書中采輯材料,按照一定的排檢方法,分門別類編輯而成的書,如《藝文類聚》《初學記》《永樂大典》等。
(四)集部書概述及意義
集部書就是綜合、匯集的意義,一般分為文集、詩文集,多為文學著作,文集有總集和別集之分。我國歷史悠久,集部書數量相當之多,內容也相當龐雜,雖然文學內容較多,但不能把集部書全作為文學著作,其中也有不少是經史子書內容。集部書的這種廣泛性,不僅對研究古代文學,而且對研究歷史、哲學都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對于集部書類型的劃分,歷代也不一致,有以下幾類。(1)楚辭:楚辭是漢代劉向輯錄屈原及其弟子宋玉等人的作品匯編而成的一部反映楚地文學形式和方言聲韻的文學總集。該書在歷史上影響很大,歷代學者多有注解、研究者,形成了一門獨立的楚辭圖書類型。它主要包括《楚辭》及其注釋、研究與考證之書。(2)總集:諸家作品綜合集稱為總集。我國文學總集起源最早,先秦時的《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總集數多量大,為保存我國古代各時期的作品起了重要作用,如《文選》《文章正宗》等。(3)別集:個人作品綜合集叫別集,別集始于東漢,晉以后達到定型,別集編例,有分集編訂、分類合編、編年編排等幾中常用的辦法。別集資料來源也有多種情況,作者自編及門人弟子所編,內容大都為較完整而數不勝數的精粹。別集一般又分為詩集、文集、詩文合集等多種,從輯錄資料的情況,又可分為全集、選集等多種,是研究作家及其作品的寶貴材料,同時,也能彌補總集材料收錄之所缺,為研究歷代作品及學術提供豐富而全面的素材。(4)詩文評:是指品評詩文得失、發表文學見解、進行作品評論的圖書,我國詩文評起源較早,如《典論·論文》《詩品》都是較早的詩文評著作。(5)詞曲:是詞曲作品和有關詞曲理論與技法的書,一般包括詞集、詞選、詞譜等類型,詞集是詞之別集,詞選即詞之總集,詞譜是講詞的譜式的書。
三、結語
古籍的社會職能,是圖書的基本職能向人類社會各方面的延伸,也就是古籍這一客觀事物對社會的影響和作用,古籍以其所記錄的知識內容作用于社會,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已經為人類的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如果沒有它們很難相信全世界人民能夠取得如此之大的進步,尤其是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人類社會的空前進步,人們對知識的需要越來越迫切,古籍作為系統地記錄知識和傳播知識的一種有用工具,在社會中所占的地位就越來越重要。古籍的社會職能越發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記錄知識、保存人類的精神產品,這是古籍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項重要的社會職能,并且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在不斷發展、深化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劉國均.中國古代書籍史話[M].北京:中華書局,1972.
[2]魏隱儒.中國古籍印刷史[M].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84.
[3]王金雨.古籍版本鑒定叢談[M].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2020.
[4]黃宗忠,編.圖書館學導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4.
(作者簡介:文育紅,女,本科,寶雞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素質教育)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