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明
戰國時期魏國有一個青年叫周霄,非常謙遜好學,也立志從政報國,還專門向學問大家孟子請教:“古時候的君子也出來做官嗎?”當得到孟子肯定的答復和一番教誨后,他決意謀求一官半職,以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但苦于自己聲名不振,本國了解他的人不多,于是他想到了曾經相熟正在齊國為官的宮他,希望宮他能舉薦他。
來到齊國,周霄開門見山地對宮他說:“我聽說齊王很信任器重您,您能否在齊王面前替我美言并引薦一下,我愿意當齊國的外臣,只要齊國幫助我在魏國獲得權力和地位,我就能在魏國為齊國做點事,讓魏國采取與齊國親善的政策。”宮他聽后哈哈一笑,說:“周兄的想法很好,但話不能這樣去說,如果這樣說等于是向齊王表示您沒有能力取得魏國的信任和重用,我想齊王是不會看重這樣的人的。”
周霄聽了感覺有道理,就恭敬地向宮他請教:“確實有這樣的問題啊,那應該怎么和齊王說呢?”
宮他微微一笑,說道:“您不如表示得到了魏國的信任。您可以說:‘我出身魏國,上下關系通達,學識才干相長,大王對魏國有什么期望和要求,我會想方設法辦好。這樣齊王會認為您是在魏國有影響的人,一定會大力支持幫助您,看到齊國如此重視您,魏國必然對您另眼相看,倍加信任。”
從周霄請求宮他引薦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到古人求職入仕的智慧。同樣想表達的訴求,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會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以“齊國給我支持”來作為發揮作用的前提,無形中降低了自身價值和評價,給自己的能力素質打了折扣。而以“齊國有事我來辦”來表態,則巧妙地排除了能力堪當的質疑,展示的完全是自信和影響力,自然會增加信任和青睞。正如我們求職過程中,習慣把薪酬和待遇作為入職干事業的前提條件一樣,不免會引發對方對你的追求和能力是否匹配的質疑。如果轉換一下角度和方式,以我能為單位發揮什么作用、創造什么價值來自薦,既能博得好感,也能增加成功的概率。
當然,“齊國有事我來辦”的現實意義并不止于就業求職,它也反映著一種人生態度。無論是干事還是創業,亦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會有一些不完美,遭遇各種不盡如人意,但我們的生命中“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主動作為、自力更生才是應有的人生態度。有一句話說:“不要總是希望國家能為你做什么,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么。”習慣向國家向社會向單位苛責抱怨、討價還價的人,是受不到歡迎的。因為,無論哪個國度何種工作,從有利于培育人的進取精神上來講,都會更需要更尊崇奉獻型、創新型的人。
(編輯? 余從/圖 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