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天 向定杰 梁建強
一些項目超出地方實際能力,脫離地方實際需求,違背了經濟運行規律。
記者調研注意到,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存在“規劃浪費”問題:有的地方規劃過度,有的地方規劃失當,還有的地方規劃反復折騰“翻燒餅”,帶來一堆盲目上馬、失敗爛尾的項目。當下正值各地推進“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過去種種規劃亂象,值得警惕反思。
規劃浪費存三大亂象,地方兜不住
規劃浪費亂象,大體有以下三個方面。
——過度規劃,貪大求洋,爛尾頻發。
陜西某城改項目,是10年前該市城中村綜合改造重點民生工程,但項目建設工期延宕10年,成千上萬購房業主和城中村改造村民仍未能入住;內蒙古某市規劃的現代農畜產品物流園區,占地面積達34平方公里,10年建設留下的只有一片荒陌;河南某地投資48億元打造千畝三國文化產業園,原計劃2008年對外開放,直到2020年依舊爛尾……
“這些項目背后,都有地方政府盲目規劃的影子。一些項目超出地方實際能力,脫離地方實際需求,違背了經濟運行規律。”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西北大學經管學院教授趙守國說。
——跟風規劃,一意孤行,終成笑話。
新興產業往往被地方寄予厚望。殊不知,許多新興產業也是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的“三高”產業。一些地方施政者做規劃時一意孤行,不走評估論證等程序,一味追求上“最先進、最高端”的項目,待到局面無法收拾時才意識到,跟風規劃,風險不小。
號稱全國首家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核心優勢的智慧型農場,是在貴州某縣前任縣委書記在位時主抓的重點工程。當地政府官網介紹,這個“數谷農場”項目占地面積163畝,總投資接近2億元。當地基層干部告訴半月談記者,雖然農場的硬件早就建好,但這兩年對所在村沒什么帶動作用。
西南一重點招商引資項目,標榜引進世界領先的太陽能技術、入選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庫,但一期生產線投產不久就被迫閑置,工地日漸成為鋼筋水泥的廢墟。
近年來,半導體、新能源等戰略產業成為投資熱點,跟風規劃表現突出。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坦言,在“國產化”的大旗下聚集的半導體初創公司著實不少,可謂處處創“芯”。可惜,一些地方政府只看圖紙亮麗,不看企業能力,輕率上馬,結果半導體變成了半“倒”體。
在安徽某市,新能源汽車充電站是建了不少,但充電樁無法充電,有的壓根兒沒接電源,充電模塊也沒配。業內人士指出,在地方補貼政策刺激下,一些充電樁運營公司盲目冒進,大干快上,結果資源浪費不少,用處約等于無。
“更可怕的是某些領導發現問題也不愿及時止損,而是加碼硬扛,最終把產業搞成了‘死疙瘩。”顧文軍說。
——折騰規劃,另起爐灶,浪費可怕。
武陵山區一地,曾耗費巨資建設了數千平方米城市規劃展示館,聲光電化動人心魄,領導考察贊不絕口。可沒幾年,因為當地規劃反復“翻燒餅”,規劃館設計跟不上領導的創意,只能悄悄關門。
“有的地方,就是領導一換屆,規劃就換屆。”中部一名有著23年基層工作經驗的鄉鎮干部說,有的干部認為“一任接著一任干”不能體現自己的作為,在工作開展中熱衷于“另起爐灶”,導致原有的規劃漸成廢紙。
“四拍”干部搞出規劃浪費
“在基層,存在一些‘四拍干部。”北京一所“211工程”高校的團委干部目前在基層掛職第一書記,談起規劃浪費的成因,他給出了這樣的分析:一些規劃、決策,有的干部“一拍腦袋”就定了,隨后,下級“一拍胸脯”就開始干了。然而,在具體的工作開展中,發現有些規劃和決策實際難以執行或不可能達到預期目標,才“一拍大腿”發現事情壞了。上級部門如果不再督查、檢查,沒人問起,就“一拍屁股”算了。
就過度鋪張的規劃浪費而言,人們難免會聯想到近年來媒體屢屢曝光的種種奇葩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尤其讓人痛心的是,不少工程出現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給當地貧弱的經濟造成了巨額負擔。
有西部某市領導明確指出,這些脫離實際需求的建筑背后,明顯有地方官員錯誤的“政績觀”作祟。“一些干部喜歡造亮點、搭門面,喜歡大拆大建,都是為了在短期內出政績、出成績。一些干部打定主意,只帶走所謂的‘風光,欠債自有下屆領導來還。如此心態蔓延,令地方發展陷于惡性循環。”這位領導說。
莫讓規劃浪費影響執政效能
“規劃是極為嚴肅的發展指導綱領,要有充分的科學性,作為長期指導方針,不能朝令夕改。”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岳奎認為,規劃浪費甚至“爛尾”現象不時出現,不僅會造成社會資源巨大消耗,也會直接影響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和執政效能。
規劃浪費反映出三方面問題。一是規劃的前瞻性不夠。部分地方政府規劃只注重即時性需要,容易成為應景式“盆栽”,具體執行難免貪大貪多,造成浪費。二是規劃的銜接性不強。同一領域相繼制定的規劃間存在前后矛盾的內容,執行怎會順暢?硬要推行,容易勞民傷財。三是規劃的統籌性不高,政府不同部門領域的規劃彼此干擾,相互加碼,基層執行起來就只能硬著頭皮搞浪費。
對此,專家建議,一要提高站位。既要基于問題做規劃,避免好高騖遠;又要把握方向做謀劃,以免急功近利。二要注重協調。既要推進多元規劃的統一協作,實現“一張圖”管理;又要推進不同部門、不同領域的協同,群策群力。三要強化互動。既要注重與領域專家學者的互動“取經”,確保科學化;又要注重與民眾的互動交流,確保有可操作性。
摘編自《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