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
網絡暴力模糊了善與惡的界限,模糊了私域與公域的分野,滿懷惡意的攻擊如同子彈,既傷害他人亦撕裂社會。
一年前,新冠疫情期間,“轉院到火神山照顧重癥外婆”的90后女孩吳尚哲,感動了無數網友。為照顧外婆,同樣感染新冠肺炎的她,申請從方艙醫院搬去火神山醫院,被稱為“火神山女孩”。可因為簽字捐獻了外婆的遺體,她的微博在收到祝愿和點贊的同時,也收到大量私信謾罵。
“火神山女孩”吳尚哲捐獻外婆遺體,原本是個以溫暖傳遞溫暖的故事:她的外婆,是火神山醫院第一個主動捐獻遺體的新冠肺炎患者。很早的時候,老人家就看到過有關人體器官捐獻的報道,打算去世后捐獻器官,去醫院登記,不知什么原因,沒有登記上。
疫情暴發后,我國有關患有烈性傳染病的遺體捐獻程序尚不完善,外婆的志愿捐獻說明,是“火神山女孩”用顫抖的手寫下的。
沒想到,這竟然成了她被網暴的原因。“為什么要捐呢?不多此一舉不就沒事了?”“你把你外婆的遺體‘賣了?拿了多少錢?”
殊不知,在烈性傳染病流行時期,捐獻遺體所得出的科研成果,可能拯救無數人的生命。某種意義上,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些遺體捐獻者的受益者。
據統計,武漢疫情期間,91人以捐獻遺體的方式,在至暗時刻邁出勇敢一步,幫助世人認識了新冠肺炎的發生發展機理。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是對戰勝疫情有功的英雄;他們的家屬,也都是做出了突出貢獻的英雄家屬。
不光此次戰疫如此,整個醫學進步皆如此。據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統計,我國2020年人體器官捐獻登記人數首次破百萬,是前8年的總和。
因為有人愿意無私捐獻遺體用于醫學研究,醫學事業才得以進步和發展,因為有人愿意無私捐獻器官,成千上萬的患者才得以治療和康復。
少數網友不負責任的口舌之快,會寒了無私奉獻者的一片心,會阻礙更多人邁出那有益于社會進步的勇敢一步。
而此事揭示出的網暴成災景象,也是阻礙社會文明向前的一大阻力。有些人的辱罵攻擊說來就來,可傷害卻不會說去就去。
事實上,網絡暴力的傷害,不止在線上,還會滲透到線下。比如“錯換人生28年”事件中,姚策妻子與兒子也遭遇了類似的情況。其妻熊磊對媒體表示,網絡暴力已影響到她的人身安全,她的孩子甚至不敢去上幼兒園。在此之前,姚策、杜媽、許媽、郭威等也都曾遭遇網暴。
網絡暴力是一把消音的槍,危害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大。它模糊了善與惡的界限,模糊了私域與公域的分野,滿懷惡意的攻擊如同子彈,既傷害他人亦撕裂社會。
摘編自《新京報》2021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