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祎
寒門學子之所以能夠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離不開個人的奮斗精神,更離不開國家和社會的支持。
“我走了很遠的路, 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這一路,信念很簡單,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生。”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一博士學位論文的致謝部分于網上引發熱議。作者回顧艱難求學之路,其走出小山村并和命運抗爭的故事令無數網友熱淚盈眶。
隨后,中科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聲證實作者是2017年于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畢業的黃國平博士。這個山區走出來的少年行文中描述困境語氣樸素平淡,他不僅沒有被生活打倒,還在期待回饋社會,“最后如果還能做出點讓別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這輩子就賺了。”有人說,他是自強之星的代表,還有人說,他把苦難寫成了詩。正是這些發光的信念,讓千千萬萬像黃國平博士一樣的學子匯聚成我們心中“后浪”應有的樣子。
值得注意的是,黃國平在對網友的回信中說:“作為眾多從大山走出來的學生之一,受益于國家、政府、學校、社會、以及老師和愛心人士的幫助……我才能走到今天。”可以說,寒門學子之所以能夠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離不開個人的奮斗精神,更離不開國家和社會的支持。我們在為黃國平點贊的同時,還應呼吁進一步加強對寒門學子的扶持措施,讓更多的黃國平們能夠擺脫人生的磨難,不斷向上。
如今,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等各項扶持政策日益完善。從中職、高職學校到普通本科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可以從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開展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等多種渠道獲得資助。國家還實施了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在普通高校招生計劃中面向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貧困地區)生源,實行定向招生,引導和鼓勵學生畢業后回到貧困地區就業創業和服務。在學前教育、普通高中等國家資助尚未完善的教育領域,社會慈善公益機構、愛心人士等亦在發揮補充力量。
寒門學子能否實現人生理想?寒門能否出“貴子”?黃國平的例子告訴我們,對此不應有疑問,讓寒門學子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好更穩,正是當下的中國努力的方向。當前,我們還應繼續大力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優化教育結構,加大財政投入,落實各項助學政策,擴大受助學生比例,提高資助水平,切實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
人生之路上,不是每個人都能獲得一手“好牌”,但打好這一局,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這個機會,來自個人“不放棄”的奮斗,也來自國家和社會“不拋棄”的努力。
摘編自半月談網2021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