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瑋
2020年11月,紀錄電影《不會有人忘記你》在湖北省赤壁市羊樓洞村開機。這里,有一片此前鮮為人知的142位烈士墓群,而電影的主人公,是一位病休的老民警……
只為多年前偶然的一次發現,只為自己在烈士墓前的一句承諾,這位曾接受過器官移植的病人,自費歷時十余年,輾轉數萬里,為長眠于地下的142位烈士尋找親人,成了“尋親專業戶”。他的故事被人稱作現實版的《集結號》,他本人則被譽為現實版的“谷子地”。
他的名字,叫余法海。
荒草中的142座墳塋
2005年7月,處于腎移植術后康復期的余法海,被抽調到赤壁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做文史工作。“聽說羊樓洞有一片烈士墓,不知是紅軍還是新四軍的,你當過警察,先去查查看。”一天,政協領導給余法海布置了這么一項任務。
2005年11月,余法海第四次到羊樓洞。沿著鄉村土路,他慢慢向被當地人稱為“老營盤”的小山丘走去。剛剛走出百十米,隱隱約約看到前方草叢中有幾個石頭墩子。走近,撩開半人高的荒草雜木一看,是一片布滿青苔的青石墓碑。碑石雖然風化得模糊不清,但字的棱角還在。擦凈厚厚的塵土,每塊墓碑的碑頭上都清晰地浮現出“不朽”“千古”“永在”等不同的字樣,再仔細查看上面的碑文,上面刻著“志愿軍”、“烈士”等字樣,并記錄了每個戰士犧牲時的年齡和籍貫以及所在部隊的番號等信息。
經過近3個月的檔案查找和當事人尋訪,余法海對羊樓洞墓地那段感人至深的往事有了大體的了解——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到最緊張時刻,駐扎在羊樓洞的四野四十軍一一九師獨立四團離開駐地赴朝參戰。湖北省軍區接到上級命令,在獨立四團空出的營房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七預備醫院”(野戰醫院)——醫院屬團級建制,下設2處2科3個醫療所和1個護士培訓隊(又稱湖北省軍區護士學校)。
該醫院前后收治剿匪和援朝前線轉運來的3100多名傷病員。由于當時醫療條件有限,其中142位傷勢過重的傷員相繼于1951年10月29日至1955年2月4日犧牲,被當地軍民安葬在羊樓洞村得勝山(“老營盤”茶山)下一片荒地里。當時,因為各種原因沒有來得及通知他們的家屬,以至于孤獨地躺在山坳里。
初步了解了羊樓洞墓地的真相,余法海的心情不僅沒有輕松,反而更加沉重了——根據墓地周邊老百姓的反映,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從來就沒有一個烈士親屬前來祭奠掃墓。“一定要為這些英烈們做點什么,不然心里總感覺不安!”為長眠在羊樓洞的英烈們尋找親人的念頭,就在這一刻涌上了余法海的心頭……
142座墳塋,137座刻有墓碑,涉及21個軍、35個師、87個團,志愿軍占6成,解放軍占3成,公安軍占1成,分別來自全國24個省、118個縣,其中有一位為臺灣花蓮縣人。
余法海將查詢的情況寫成了一份調查報告,打印了4份,分別送給赤壁市政協、人武部、民政局、公安局。不久,由赤壁市人武部牽頭,赤壁市公安局、民政局及趙李橋鎮參與,聯合組織開展了“百封信函、千人協查、萬里電波、為烈士尋親”活動。然而,事情的進展并不如愿,寄出的百多封信,有三分之一因“查無此地”被退了回來。
望著這一堆退回的信函,余法海常常一沉思就是半天。家里人見他整日沉悶,擔心他的身體出問題。“全國這么大,這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搞清楚的事。”兒女們要他“認清形勢”。
犟脾氣的余法海認“死理”:為羊樓洞烈士尋找親人,這正是上蒼賜給自己回報社會的機會。曾被公安部評為“一等功臣”的他向家人說:“困難肯定有!但那些長眠地下的英烈,他們舍棄了生命。被親人紀念,這是起碼的待遇,他們也沒得到。相比之下,我們遇到的困難又算什么呢?”他仍然決定迎難而上。
尋親路上
出門尋親,余法海首先面臨的困難就是經濟問題。他忍痛賣掉了自家的小平房,臨時借住單位同事的房子。一路為烈士尋親下來,包括寄信和外出尋親,余法海已花掉個人積蓄,成沓的車票他一張張地保存著,給自己留個紀念。所有信函,他都分門別類保存好,尋親資料堆起來有數尺高。
2007年的一天,外出尋親的余法海返程途中突遇傾盆大雨,一下子就渾身濕透了,人抖得牙齒磕起來,在當地一家醫院住了3天3夜,病情得到了控制,但錢花光了,搭車的錢沒有了。余法海不敢把自己生病的消息告訴家里,一旦家人知道了,會從此阻止他外出尋親。余法海曾經在火車站附近當過派出所所長,干警察40多年,從沒想過自己會扒車逃票,但這一回的確是沒錢回家了,只能這樣做。說到這,余法海一臉愧疚:“一輩子沒干過這么丟人現眼的事!”
但讓他心急的是,找到一位英烈的親人,往往要花一兩個月,牽動數十人。照這個速度,要為142位英烈找到親人,何年何月才能完成?
沒想到緣分真的來了,華中科技大學從有關媒體上看到余法海為羊樓洞142名烈士艱難尋親的事跡后,認為赤壁就在本省,離武漢較近,打算將羊樓洞142烈士墓群定為該校的“大學生紅色尋訪基地”。2006年寒假,華中科技大學30多個院系的400多名學生組成了羊樓洞英烈尋親團。經過尋親志愿者的努力,各地尋親小分隊捷報頻傳。
余法海還曾倡議烈士戶籍所在地的媒體組成了媒體尋親團,共同尋找英烈故鄉的親人。北京、云南、廣東等地的20多家媒體加入其中,通過各種渠道,發動社會力量,聯手為烈士尋親。
117顆星
2008年,余法海被評為“全國十大真情人物”。在上海電視臺直播現場,一名觀眾突然沖上前臺跪在他的面前,連聲喊“恩人”。主持人和余法海都驚愕不已,直到這名觀眾從口袋里掏出一捧土,拜托余法海將它撒在羊樓洞烈士墓華久印墳上時,余法海才明白他就是烈士華久印的親人。
尋親過程中,余法海吃過的苦,流過的淚,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但這些在烈士親人謝恩的一剎那都煙消云散。雖然他曾經3次準備放棄尋親之旅,但是華久印的親人跪謝的場景一直在他腦海縈繞,讓他不能釋懷。來到這位烈士的墓前,余法海說:“那一跪,我知道自己無法卸下繼續尋親的重任。”
每找到一位烈士親人,余法海就會在“尋親名單”中的烈士姓名前認真地畫上一個五角星。隨著時間的推移,名單上的五角星多了起來,至今,找到了24省114縣市117位烈士的家鄉和親人,還有25位沒有線索。
2020年11月,紀錄電影《不會有人忘記你》在赤壁羊樓洞142烈士墓群紀念館開機。開機儀式后,還舉行了向烈士敬獻花圈活動。電影將真實記錄余法海發現羊樓洞村的142位烈士的資料,為修葺烈士墓群四處奔走呼吁的事跡。
漫漫路,殷殷情。如今,體弱多病的余法海仍不知疲倦地在尋親的路上奔波著。因為他相信,這群長眠在荒山上的烈士,是不會被今天過上幸福生活的人們忘卻的……
摘編自《北京日報》2021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