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博銘
錄制科普視頻、講科學小知識、撰寫科普報告……在“打假”的道路上,他執著地走了近15個年頭。
5G基站的輻射對人體健康有沒有危害?手機能連上星鏈衛星的Wi-Fi?信號增強貼有沒有用……這些科普設問常常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不求甚解”與“難以求解”,給了謠言“生根發芽”的機會。
為了應對社會上的偽科學現象,通信領域專家張弛以“奧卡姆剃刀”為網名,活躍在今日頭條、微博等網絡平臺上:錄制科普視頻、講科學小知識、撰寫科普報告……在“打假”的道路上,他執著地走了近15個年頭。
科普是塑造社會價值觀、公眾世界觀的重要途徑?!耙粋€會科學思考的民族將是一個力量無邊的民族?!睆埑诰瓦@樣本著初心、不斷探索。
此“剃刀”非彼剃刀
“我不是賣剃須刀的網紅,我是個技術專家?!泵鎸W名引起的誤解,張弛解釋道。
張弛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指揮學院通信專業,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械工程學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從事通信領域工作已經30余年。
“奧卡姆剃刀”這個網名,起源于14世紀英格蘭的邏輯學家、圣方濟各會修士奧卡姆的威廉提出的同名原理——“奧卡姆剃刀原理”,意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將復雜的事物變簡單,剔除掉假設與想象的干擾,盡可能地還原事實,這是張弛做科普的初衷。
“像我學的通信專業基本全是建立在數學上的,你要還是按照學術那一套科普這些抽象的東西,別人是聽不懂的?!睆埑谡J為,通過講故事和舉例子,將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是科普成功的關鍵。
2010年,張弛嘗試給大家科普公鑰密碼學理論,但過于專業的知識再加上字數限制,想要讓大眾弄明白,對張弛來講著實是個挑戰。
于是,張弛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你要給朋友郵寄一個箱子,里面有秘密需要上鎖,鑰匙怎樣交給他呢?你給箱子上好鎖后寄給他,鑰匙自己拿著,對方收到后再加上一道鎖,鑰匙也自己拿著。對方把上了兩道鎖的箱子寄還給你,你打開自己的鎖后再寄給他,他收到后打開自己的鎖,保密通信完成。這就是公鑰體制對密鑰管理的原理?!?/p>
當時,這段簡短生動的小科普受到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得到了上千次的轉發,張弛也在此中找到了科普的滿足感。
被大眾認可的同時,這段科普受到了同行專家的批評:表述不嚴謹、這需要用一系列數據作支撐、這得函數關系式表達……
但張弛認為,大眾科普是要脫離“學術味”,評判標準不再是同行評議而是大眾評審?!安粶蚀_也不會有壞的后果?!睆埑谡f,“不能用嚴謹這個詞把我們通俗化的東西給抹殺了?!?/p>
一次科普,讓張弛建立了“受眾思想”的認知。站在受眾群體的接受能力上傳授知識,用“剃刀”削去復雜難懂的部分,只留下最本質、最簡單的核心,這樣的科普才會取得成功。
“共鳴、洞察、互動”,科普的三件利器
作為播放破億、粉絲超千萬的科普界大IP,張弛有著一套自己研磨的科普方法論,他總結為三點,即“共鳴共情”“洞察扭轉”和“網友互動”。
在做科普選題時,張弛一直強調,首先要迎合大眾口味,走“群眾路線”。部分網上沖浪的百姓不具有學習目的,他們尋找的是共鳴與共情。放下專家的“架子”,帶著和大眾一樣的情感,表達出他們想表達卻沒能力表達的東西,得到認同和關注,這便為科普工作開了一個好頭。
打動人心、引起共鳴之后,科普內容“隆重出場”。洞察到大眾抽象且錯誤的認知所在,用最淺顯易懂的科學知識扭轉他們的舊思想和舊觀念,讓他們理解且信服。
最后的收尾工作至關重要,那便是與網友互動。張弛曾遇到過科普文章閱讀量很高但零評論的情況,這讓當時的他很不解。于是他問了一個粉絲:“我寫這篇文章花了一下午,怎么沒人吭個氣兒?”粉絲回復道:“你寫這么好,這么正確,我們不敢說話?!狈劢z的回復瞬間把張弛點醒,他開始琢磨出一個名為“下鉤子”的寫作方法,即每一篇科普文章都用一個問題作為結束。
但是問題也是有講究的,比起“你怎么看?”這種說錯了容易被嘲笑的問題,“你更喜歡哪個?”這種無門檻的問題更容易引起網友的討論,因為無論選擇哪個都不會丟臉。
“現代的互聯網媒體和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互動,你看的帖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底下的網友怎么說。”張弛總結道。
“科普是講給外行人聽的”
“專家教授們的科普做得太高冷了,這是給同行講的,不是給外行人聽的。”說到這里,張弛舉了一個例子。
有一次,他受邀去“診斷”一部警察宣傳片,因為片子的反響不佳令制作人很是費解??赐昶雍螅瑥埑趩柫艘痪湓?,“為什么鏡頭里警察不打犯人的腿而打的是胸腹呢?”制片人理所當然地回答道,“腿作為活動目標很難打中,當然是相對固定的目標更容易瞄準。而且打腿沒有打胸腹的停止作用大?!?/p>
張弛當然都懂,但是對于沒有行業常識的普通觀影者來說,他們可能并不了解這些,很多共情點就會被走馬觀花地忽視掉。
這雖然不是做科普的故事,但也反映了很多“行內人”做科普時的潛意識——這些知識“顯而易見”,用不著科普。然而在科普過程中,恰恰不能把行業常識當作“眾所周知”。張弛說,對于無專業常識的群眾來講,“顯而易見”便意味著“不知所云”。
談到科普的呈現方式,張弛提到,國內的教授博士想給老百姓傳遞的知識有很多,但他們更多的還是在把大學教課的一套方法移植到老百姓身上去。講專業課的時候,老師要用文字解釋清楚后引導學生去思考,所以遷移到科普工作中,他們的科普視頻和報告界面也會被文字解釋塞得滿滿的。
比起繁冗的過程推導,“結論前置”,是張弛認為最直接最簡單的科普呈現方式。
“我們做的是一份具有社會公益性的行業”
早在2017年,張弛就已經辭去了教職。如今他在今日頭條創作已有3年之久,成為了一名“全職”的“科普達人”。
張弛把科普博主定義為一份“清高”的職業。他表示,“我們做的是一份真正具有社會公益性的行業,無論從個人層面,還是從國家社會層面,科普產生的價值都是重大的?!?/p>
科普可以提升全民的思考能力與科學素養。套用巴爾扎克的名言“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我們可以說,一個具有科學思想力的國家,才會成為一個力量無窮的國家。
“我很快樂?!闭劶啊翱破詹┲鳌边@份職業,張弛笑著說:“我能感覺到我的工作在影響著整個社會,這讓我有非常強的滿足感和自我價值實現感。”
摘編自《新華每日電訊》2020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