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武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筆者曾三次來到坐落于長沙市繁華的中山路74號的船山學社暨湖南自修大學舊址。第一次是為寫郭嵩燾,第二次是為寫王船山,第三次則是為寫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所干部培訓學校——湖南自修大學。
三次的尋訪讓我深深感受到了這座院落的厚重與深刻,它簡直就是湖南近代史的活化石。這塊湖湘文化的瑰寶與紅色革命的圣地,它的巨大精神價值值得更多人去探訪與尋求。
最先在此地建造的其實是同治年間的曾文正公祠。后,曾任中國首任駐英、法公使的郭嵩燾又于1881年在祠西側建思賢講舍,講舍的出資人為長沙著名鹽商朱昌琳,即是朱镕基總理的曾叔祖父。
1914年,譚嗣同的老師、民國湖南省首任民選省長、時任湖南省民政司司長的瀏陽人劉人熙在思賢講舍原址上,創辦了第一個研究王夫之學術思想的團體“船山學社”。如今舊址建筑面積990平方米。
這是一座磚瓦結構單層三進的四合院,迎面素白磚墻,正中有一個不大的門,門額上“船山學社”四個黑色大字系1956年毛澤東為重建的船山學社所題。
舊址坐北朝南,經過明亮的天井,穿過有著王夫之祭臺和懸掛著1916年中華民國總統黎元洪所題匾額“正誼明道”的第一進大廳,便來到院內的二進,這里便是湖南自修大學舊址的復原陳列。1921年7月,毛澤東、何叔衡參加完中共“一大”返湘后,為掩護革命活動和培養黨的骨干力量、宣傳馬克思主義,便找到辛亥革命元勛、國民黨執委、船山學社董事長仇鰲和時任船山學社社長賀民范商議成立自修大學,并請仇任校長。仇答應下來,騰出學社的房屋為校舍,題寫“湖南自修大學”校牌,并力排眾議為自修大學爭取到了每月400大洋的辦學經費。賀民范成為自修大學首任校長,李達成為繼任。
1921年8月16日,自修大學正式成立。學校的成立反響巨大,后又增設附屬初中和補習學校,最多時人數近300人。毛澤東、何叔衡、李達、李維漢、姜夢周、夏曦、郭亮、夏明翰、陳賡、羅學瓚、毛澤民、毛澤覃等都曾在這里學習和工作過。在中國共產黨創立和大革命時期,自修大學為黨培養了一大批革命干部,成為了湖南人民革命的大本營。他們在湖南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和農民運動中起了發動者、組織者的作用,成為了湖南的“革命策源地”。
湖南自修大學采用的是一種全新的素質教育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如“自已看書,自已思索”、“共同討論,共同研究”和“為實行社會改造做準備”。學校的教學內容更不同,以馬克思主義學說為核心,注重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分析、回答革命進程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在實際斗爭中增長才干,錘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湖南自修大學的教學形式更是多種多樣,每逢周末,學校便組織教員和學員舉行晚會,漫談時事和進行學術討論,李大釗、陳獨秀都曾應聘作過指導。
湖南自修大學存在期間,也是中共湘區黨委的一個秘密聯絡點,各地黨的負責人常來此聯系和匯報工作,湖南學生聯合會辦公室亦設于此。1923年11月10日,湖南都督趙恒惕以自修大學“所倡學說不正,有礙治安”為由,查封了船山學社。但革命的火種已然播下,那能阻擋得了它的熊熊燃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