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清
李阿姨今年60歲,兩年前開始出現咳嗽、低熱,到廣州某三甲醫院做了一系列檢查,確診為肺結核。
進行抗結核藥物治療半年后,李阿姨又出現氣促,復診提示左側大量胸腔積液,經過胸腔穿刺等治療后癥狀有好轉,但不到1個月,李阿姨氣促又復發了。
不僅咳嗽、痰多,出汗多,近來睡眠也差,要么難以入睡,要么夢很多,胃口也不好,整個人都沒精神。因為癥狀反復,還需要維持吸氧狀態。
女兒決定帶李阿姨試試中醫療法。
正常情況下,脾陽虧損,人體會調動腎陽去溫煦脾陽,但李阿姨年已六旬,加之以前較為勞碌,脾腎的陽氣均已逐漸虧虛。
脾胃是人體氣機的樞紐,也是水濕在人體代謝的場所,脾陽不足,多余水濕就不能送到體外,停留在胸脅,就表現為胸腔積液,中醫叫作“懸飲”,進而出現咳嗽、氣促、痰多的情況。
中醫認為,脾主四肢,脾陽不足就出現疲倦乏力。痰濕停留在胃腸道,就出現了胃口差。
治療上,急則治其標,張忠德教授以祛痰逐飲為主,兼以溫補脾腎。服用半個月中藥后,李阿姨可以短時間暫停吸氧,到樓下走走了,1個月后已可擺脫吸氧,胃口好了,睡眠也改善了,只需維持門診間斷復診即可。
張忠德教授認為李阿姨這種情況,在疾病緩解期可逐漸恢復運動。脫離吸氧后可開始散步,接著可打太極拳;多曬太陽,溫煦人體陽氣。
平素可以做艾灸,有溫陽化氣利水之效。選穴:氣海、關元、肺俞、脾俞、腎俞。
氣海穴:位于下腹部,肚臍下1.5寸(2橫指)處。
關元穴:位于下腹部,肚臍下3寸( 4 橫指)處。
肺俞穴:位于后背,低頭后可以摸到1個突出來的骨頭(大椎穴),往下數3個關節,左右兩側1.5寸(2橫指)處。
脾俞穴:位于后背,肚臍對應的是第2腰椎,再往上數3個關節,左右兩側1.5寸(2橫指)處。
腎俞穴:位于腰部,肚臍對應的是第2腰椎,左右兩側1.5寸(2橫指)處。
將點燃的艾條置于離皮膚2~3厘米處,進行熏灸。每個穴位灸10~15分鐘,1周灸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