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瑜 梅全喜
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一個用王不留行治好淋病的故事:有一婦人,患淋病臥床很久了,服了很多藥不見效。她丈夫來找醫生王執中,王執中按原先已經有效的方子,用十幾片剪金花的葉煎湯,讓他給婦人服用。第二天一早,那人便來說,他妻子服藥后,病已經好了八分,再服用了一劑后,就痊愈了。
剪金花就是王不留行,單味王不留行新鮮的葉,就能把久患淋病臥床的婦人治好,可見它利水通淋的作用很強。
王不留行得名
王不留行為石竹科植物麥藍菜的干燥成熟種子,別名“王不留” “剪金花”等。
傳說王不留行是藥王邳彤發現并命名的。當年,王朗率兵追殺劉秀,來到邳彤的家鄉,要求老百姓給他們送飯送菜,并騰出房子給他們住,可村里的老百姓并不理他們。天黑了,王朗見百姓還不把飯菜送來,不由心中升起怒火,便帶人進村里催促,但是走遍全村,竟是家家戶戶關門鎖戶,沒有一縷炊煙。王朗氣急敗壞,揚言要踏平村子。此時一個參軍進諫,說這里有一種草藥叢生,村民藏身其中,很難找到,而且就算踏平這個村子也解決不了將士們的饑餓問題。王朗聽后,才傳令離開了這個村子。邳彤想到這段歷史,就給那草藥起了個名字叫“王不留行”。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這個名字的解釋是:“此物性走而不住,雖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
王不留行是藥名,因名字有趣,常被人寫進詩中,甚是有趣。吳承恩在《西游記》中描述唐僧去西天取經時的一句詩“自從益智登山盟, 王不留行送出城”,即巧妙地嵌入了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最早記載見于《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曰:“王不留行,味苦,平。主金創,止血,逐痛,出刺,除風寒內痹。久服輕身耐老,增壽。”民間有一段歌謠:“王不留,婦人喝了乳長流。”夸張地說出了王不留行的通乳作用。可見,王不留行不僅能治療淋病,還有行血通經、催生下乳、消腫斂瘡的作用。
王不留行味苦,性平。歸肝、胃經,具有活血通經、下乳消腫、利尿通淋功效。用于經閉、痛經、乳汁不下、乳癰腫痛、淋證澀痛。
民間驗方
關于王不留行,民間流傳很多驗方,現列舉一些常用方劑,僅供參考。
1.治療帶狀皰疹
① 王不留行30克,雞蛋2個。用文火將王不留行焙干呈黃褐色,以不焦為度,研成細末,雞蛋捅一小孔,倒出蛋清,將蛋清與藥末調成糊狀,局部涂抹,每日3次。一般用藥5天即可。
② 王不留行適量(視破損面積大小定用量),小火炒至半數爆開,研細末。新鮮仙人掌適量,去刺,刮去硬皮,加入王不留行粉搗成糊狀外敷患處,每日1次,敷至病愈。
2.治療急性乳腺炎引起的乳汁不通、乳房脹痛
蒲公英、王不留行各30克,金銀花15克,紫花地丁、皂角刺、天葵、野菊花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5~7劑為1個療程。
3.治療急性腰扭傷
王不留行10克,烏賊(干品)適量。水煎服,早晚各1劑,每日2劑,3日為1個療程。
使用注意 孕婦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