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彬
(普寧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廣東 普寧 515300)
山良菪堿與左氧氟沙星是以往臨床對急性胃腸炎進行治療過程中常用的兩種藥物,但相關領域所進行的研究發現,其所達到的實際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且出現的不良反應相對較多,因此目前已經不作為首選療法應用。有報道稱,間苯三酚可以對急性胃腸炎產生較好的治療效果,且副作用相對較小,而依替米星屬于新型廣譜抗菌類藥物的一種,該藥物的抗菌譜范圍較為廣泛,所產生的殺菌治療效果更為確切[1]。本文對妊娠合并急性胃腸炎患者采用間苯三酚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在我院接受藥物治療的妊娠合并急性胃腸炎患者80例,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平均每組40例。對照組中未產患者23例,經產患者17例;孕周9~36周,平均(19.7±2.4)周;發病時間1~28h,平均(9.2±1.5)h;患者年齡19~37歲,平均(25.8±3.5)歲;治療組中未產患者25例,經產患者15例;孕周9~34周,平均(19.3±2.8)周;發病時間1~24 h,平均(9.0±1.2)h;患者年齡19~39歲,平均(25.3±3.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并批準。
對照組:靜脈滴注阿莫西林,每次1.0 g,每天用藥2次,靜脈滴注鹽酸消旋山莨菪堿,每次10 mg,每天用藥1次,連續治療7 d;治療組:靜脈滴注阿莫西林,每次1.0 g,每天用藥2次,靜脈滴注間苯三酚,每次80 mg,每天用藥1次,連續治療1個星期。
(1)病情控制總有效率:治療效果:顯效:急性胃腸炎癥狀在用藥后完全或基本消失,白細胞介素、疼痛程度視覺模擬分數水平檢測結果均已恢復正常;有效:急性胃腸炎癥狀在用藥后減輕,白細胞介素、疼痛程度視覺模擬分數水平檢測結果的改善幅度在50%以上;無效:急性胃腸炎癥狀在用藥后仍然沒有減輕,白細胞介素、疼痛程度視覺模擬分數水平的改善程度不足50%[2];(2)腹痛癥狀消失時間、腹瀉癥狀消失時間、住院總時間;(3)治療前后疼痛程度、炎癥因子、生活質量、睡眠質量評分生活質量:采用SF-36量表評價生活質量,共36個問題(8個方面),100分為滿分,分數高則生活質量高[3]。疼痛程度:采用VAS法評價疼痛,10分為最為劇烈,0分為完全無痛[4]。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評價睡眠質量,共18個條目,21分為最高,分數高則睡眠質量差[5]。(4)藥物不良反應情況。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病情控制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治療組患者腹痛癥狀消失時間、腹瀉癥狀消失時間、住院總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腹痛、腹瀉癥狀消失時間、住院總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腹痛、腹瀉癥狀消失時間、住院總時間比較(±s)
組別 例數 腹痛消失/h 腹瀉消失/d 住院時間/d治療組 40 25.06±4.63 2.14±0.60 3.37±1.09對照組 40 39.42±5.15 4.38±0.23 6.53±1.47 t 13.461 4.748 5.270 P<0.05 <0.05 <0.05
兩組治療后SF-36評分高于治療前,治療組高于對照組,兩組VAS評分、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低于治療前,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睡眠質量、SF-36、VAS評分(±s,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睡眠質量、SF-36、VAS評分(±s,分)
注:t1、P1觀察組治療前后比較,t2、P2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t3、P3兩組治療后比較。
組別 時間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 SF-36 VAS治療組 治療前 14.91±2.64 66.13±3.58 7.90±1.83治療后 5.07±1.38 92.06±5.42 2.07±0.56 t1 20.629 14.861 19.024 P1 <0.05 <0.05 <0.05對照組 治療前 14.62±2.95 67.61±4.37 7.82±1.51治療后 9.73±1.50 84.29±4.65 4.35±1.03 t2 9.228 12.629 11.856 P2 <0.05 <0.05 <0.05 t3 14.278 12.304 12.145 P3 <0.05 <0.05 <0.05
兩組治療后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白細胞計數和免疫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白細胞計數和免疫指標比較(±s)
組別 時間 CRP/(ng·L-1)IL-6/(ng·L-1) 白細胞計數/×109·L-1治療組 治療前 15.97±2.13 198.23±27.45 19.06±2.14治療后 8.43±1.68 86.57±24.36 4.13±0.75 t1 17.842 29.814 23.751 P1 <0.05 <0.05 <0.05

表4(續)
對照組和治療組分別有4例和1例藥物不良反應出現,發生率分別為10.0%和2.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920,P>0.05)。
急性胃腸炎已經成為目前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在胃腸黏膜部位發生的一種急性炎癥反應類疾病,夏秋兩季屬于該病的高發季節,多數情況下是由于患者的日常飲食不當或誤食一些發生腐敗、不潔的食物而導致發病,腹痛、腹瀉、嘔吐、發熱屬于該病患者較為常見的癥狀表現。由該病所導致出現的腹痛癥狀相對較為明顯,抗炎及緩解疼痛是臨床對該病進行治療的基本原則。急性胃腸炎的治療長期以來始終是臨床及相關領域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以往治療過程中多數情況下會選擇阿莫西林等藥物,不過相關的臨床實踐及研究結果顯示:應用阿莫西林對急性胃腸呀進行治療的實際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且會導致多種相關不良反應的出現。
隨著近些年來臨床及相關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間苯三酚已經在該疾病的治療過程中被廣泛應用。有報道稱,間苯三酚可以對急性胃腸炎產生較好的治療效果,且副作用相對較小,而依替米星屬于新型廣譜抗菌類藥物的一種,該藥物的抗菌譜范圍較為廣泛,所產生的殺菌治療效果更為確切。間苯三酚能夠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胃腸道平滑肌,對平滑肌痙攣現象起到迅速的改善效果,其該藥物在作用于人體之后,不會產生抗膽堿功效,在治療期間也就能夠減少相關的毒副作用。藥理學相關動物試驗研究結果顯示,間苯三酚可以處于痙攣狀態的平滑肌產生較為顯著的控制作用,且對周圍正常平滑肌產生的影響較小。
綜上所述,妊娠合并急性胃腸炎患者采用間苯三酚進行治療,能夠大幅度改善生活質量、睡眠質量、炎癥因子水平,在短時間內減輕疼痛,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縮短病情控制和住院總時間,使治療效果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