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艷鴿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全科醫學科 浙江 杭州 310020)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AD)在臨床上常見,在抗生素治療期間發生。Bartlett[1]對其進行了定義,首先是伴隨抗生素使用而發生,其次是無法用其他原因解釋,目前臨床已知700多種藥物可誘發腹瀉,抗生素占比25%,對AAD發病率進行分析,因為人群差異性及抗生素種類差異,在5%至25%。近幾年來,隨著臨床廣泛應用廣譜抗生素,以及臨床上存在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現象,AAD的發病率逐年增高,趨勢明顯,腸道菌群失調是AAD的發病機制,治療期間,應盡早恢復腸道正常菌群,臨床常用微生態制劑,現將應用治療綜述如下。
人體在正常情況下,與腸道菌群互利共生、互相依存、互相制約,處于動態腸道微生態環境平衡,若因為外環境因素或者人體自身情況,將這種平衡狀態打破,會導致患者腸道菌群失調,主要臨床特征是異常變化腸道正常菌群種類、比例或者數量,轉變形成病理性組合[2]。抗生素廣泛使用是影響腸道菌群失調的主要因素。
臨床分析AAD病因、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呈現為多樣性,臨床將其分為4類,具體包括感染性、吸收障礙性、滲透性以及動力性腹瀉[3-4],其中與抗生素使用相關的疾病包括感染性和滲透性腹瀉,均因為患者發生了腸道菌群失調而誘發了疾病。
在使用抗生素之后的5~10天,一般可能出現ADD,對于艱難梭菌導致的腹瀉來說,在停藥之后才會發生。根據病變程度不同,AAD臨床表現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結腸炎型;單純腹瀉型;假膜性結腸炎型;出血性結腸炎型;暴發性結腸炎型,參照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可分為輕型、中型、重型以及暴發型,患者可見水樣腹瀉,每日排便次數在3~10次或者以上,對于少數患者來說,可存在膿血便或黏液便癥狀,伴隨癥狀包括發熱、腹脹、腹痛、嘔吐、惡心等,若病情嚴重,患者可能發生中毒性巨結腸、中毒性休克、腸穿孔以及腸麻痹等,此時應高度警惕,患者有可能發生了偽膜性腸炎[5-6]。
目前臨床沒有統一診斷標準,對于任何患者來說,住院72小時后或者抗生素治療2個月內出現了腹瀉,水樣便,每日腹瀉次數>3次,連續2d以上,均需要考慮是否發生了AAD[7]。臨床需注意,診斷AAD之前,應將其他病因認真查找和排除,例如:各種類型的感染性腹瀉,例如傷寒、阿米巴痢疾等;腸道器質性疾病,如結直腸癌等;腸道功能性疾病,如腸易激綜合征等;胃腸道手術后一年內;其他有除了抗生素以外明確原因的腹瀉。
確立抗生素相關腹瀉的診斷之后,應將相關抗生素立即停用,將腸道正常菌群有效恢復,為患者提供相關營養支持。若患者針對原發病繼續開展抗生素治療,可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窄譜抗生素,針對性強。輕中度患者在停藥后,一般可以自行緩解癥狀。因為重型、暴發型患者伴隨艱難梭菌感染,應選用甲硝唑和萬古霉素,為患者實施針對性治療,但是為了防止萬古霉素耐藥株出現,首選甲硝唑治療[8-9]。對于萬古霉素來說,適用以下人群:耐藥甲硝唑;過敏或者不能耐受甲硝唑;甲硝唑治療失敗;病情危重;孕婦;有證據證明病原菌是金葡菌。
臨床分析微生態制劑,分為3大類[10],即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素。益生菌是活性有益微生物總稱,使用之后,可將宿主微生態平衡改善,可將有益作用發揮,例如雙歧桿菌、乳酸菌等;正常細菌可以利用益生元,是一些不被消化食物成分,可對腸道內有益菌生長或活性進行選擇性促進,可將腸道功能明顯改善,一般是寡糖類,包括果寡糖、乳果糖等;合生素制劑中包括益生菌與益生元,有益生菌生理活性,可以選擇性將這些菌的數量增加,可以發揮持久益生作用。
AAD應用微生態制劑治療的作用機制如下:①生物屏障作用:腸道正常菌群組成中包括益生菌,是生物屏障構成,可以對病原菌生長定植進行拮抗;另外,益生菌(例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可將乙酸、乳酸等短鏈脂肪酸、過氧化氫等代謝產物、細菌素產生,可下降腸道內pH值、抗菌作用[11];②免疫防御作用:使用抗生素之后,通過不同途徑,可將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和趨化功能削弱,Huhges[12]等研究發現,對健康人群來說,每天服用小劑量益生菌,可將巨噬細胞吞噬活性等非特異性防御作用服用;因此,口服益生菌,可將其吞噬功能有效恢復、增強;另外,益生菌作用后,可將低分子多肽產生,可以促進淋巴細胞增殖。
目前的微生態制劑以口服活菌為主,而胃內強酸性環境會殺死大部分外源性微生物,活菌制劑如整腸生、培菲康、金雙歧等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均為胃溶制劑,藥物經過胃酸的消化作用后,其活菌數量明顯下降,療效降低。在腸道中,益生菌能發揮作用,但是臨床尚未完全明確其有效劑量、定植所需劑量。另外,大部分活菌制劑對抗生素敏感,需要避開二者應用時間以免影響微生態制劑的療效。
綜上,不合理應用抗生素,會通過腸道菌群失調等機制誘發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因此,合理應用抗生素,可預防和減少AAD,選擇微生態制劑,可將腸道菌群調整,可有效恢復腸道正常微生態平衡。目前臨床應用微生態制劑仍有限制,隨著研究深入,相信未來會更安全、更有效、更有針對性,防病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