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亮
(無錫市急救中心 江蘇 無錫 214000)
高血壓腦出血為高血壓的一種并發癥,具有發病率、復發率、致殘率、死亡率均高的臨床特征,是常見的突發性病癥[1]。腦出血發病率只有腦卒中15%左右,但致殘率和病死率卻更高,如果患者在發病早期沒有給予及時有效的急救處理,后期治療效果就會明顯下降,身體恢復更加困難,嚴重影響后續生活質量[2]。本組將我院收治的86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進行分組對比,觀察組患者實施院前急救干預,探討兩組患者預后情況,現詳細介紹如下。
本組研究對象為2019年9月—2020年8月在我院治療的86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所有患者通過CT檢查確診,符合高血壓腦出血診斷標準[3],發病時臨床癥狀包括頭暈、頭痛、嘔吐、失語和偏癱等。86例患者根據是否給予院前急救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46例患者給予院前急救為觀察組,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最小38歲,最大81歲,平均年齡(62.17±5.49)歲;平均BMI(23.05±1.43)kg/m2;發病時間0.3~6 h,平均發病時間(2.12±0.15)h。40例患者有家屬送入醫院,未進行專業院前急救為對照組,包括23例男性和17例女性;年齡39~83歲,平均年齡(62.55±5.37)歲;平均BMI(23.19±1.55)kg/m2;發病時間0.5~6 h,平均發病時間(2.16±0.20)h。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發病時間、格拉斯哥昏迷評分、出血部位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未實施院前急救,家屬將其護送或背入醫院,入院前未采取任何急救措施,入院后由對應科室進行常規急救處理和相關檢查。觀察組患者家屬撥打120急救電話,急救人員詳細了解患者地址和病情,安撫患者及其家屬情緒,電話指導家屬先實施簡單急救措施。(1)現場急救:急救車達到后,快速準確評估患者病情,給患者擺好固定體位,頭部相對固定于一個位置;抬高患者下肢,促進血液循環,保持呼吸通暢,吸氧,建立有效靜脈通路;給予20%甘露醇降低顱內壓,防止腦疝,給予降血壓藥物,使收縮壓控制在15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張壓控制在90 mmHg;患者保持去枕仰臥位,頭偏向一側,及時清理口鼻分泌物;如果患者有躁動現象可給予適量鎮靜劑,患者如果呼吸、心跳停止應立刻實施心肺復蘇;嚴密監測患者各項生命指標。(2)送醫院途中急救:經過現場急救后,患者病情如果平穩可轉送醫院,輕微搬動患者,患者頭部保持朝前,防止震動;持續吸氧并密切觀察患者生命指標變化。(3)入院后急救:在患者送往醫院的過程中給相關科室打電話,開通綠色通道,呼吸道和靜脈輸液保持通暢,密切觀察生命體征,進行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等檢查,患者和家屬同意后進行MRI檢查,然后做進一步處理,兩組患者均隨訪1年。
(1)比較兩組患者急救反應時間:包括發病后到達急診科時間、接診后初步處理時間、特殊檢查時間、確切治療時間、總時間。(2)比較兩組患者致殘率和治愈率: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除,血壓穩定并恢復到腦出血前水平;傷殘:采用Barthel指數法進行評價,滿分100分,75分以下可判定為傷殘[4]。(3)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主要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等6個維度。
本組數據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除特殊檢查時間外,觀察組患者發病后到達急診科時間、接診后初步處理、確切治療時間、總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急救反應時間比較(±s,min)

表1 兩組患者急救反應時間比較(±s,mi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分組 例數發病后到達急診科接診后初步處理特殊檢查 確切治療 總時間對照組 40 37.48±2.17 27.13±1.9517.56±1.269.23±0.89 82.75±7.93觀察組 46 15.42±1.43*14.58±1.02*17.17±1.188.59±0.77*51.68±4.62*t 56.3261 38.0892 1.4813 3.5758 22.5161 P<0.001 <0.001 0.1424 <0.001 <0.001
觀察組致殘率低于對照組,治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致殘率和治愈率比較[n(%)]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s)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分組 例數 生理功能 生理職能 軀體疼痛對照組 40 61.02±5.56 55.28±5.18 64.37±6.35觀察組 46 79.75±7.19* 77.64±7.44* 78.12±7.73*t 13.3607 15.9379 8.9294 P 0.0000 0.0000 0.0000分組 例數 社會功能 情感功能 精神健康對照組 40 67.83±6.57 63.46±6.29 65.58±6.37觀察組 46 81.36±7.98* 77.59±7.61* 76.23±7.46*t 8.5043 9.2997 7.0625 P 0.0000 0.0000 0.0000
高血壓是一種臨床常見疾病,血管壁長期承受高壓導致功能減弱或損傷,容易造成腦血管破裂,因此多數高血壓患者存在腦出血癥狀。腦出血又稱出血性腦卒中,屬于神經系統疾病,主要因腦血管破裂造成血液進入腦實質,從而出現自發性出血反應。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通常為突然起病,具有較重病情,容易導致殘疾甚至死亡,出血多為一次性,發病后半小時內停止,但6 h內還有大部分血腫繼續擴大,隨著時間延長,周圍腦組織受損程度越發嚴重[5]。
院前急救屬于一條急診搶救鏈,主要項目為初步急救處理、安全轉運和監測,在到達醫院專科科室前處理各種意外情況,在送往醫院過程中,患者呼吸道務必一直通暢,生命指標平穩,顱內壓降低,這就為患者爭取更多時間治療,可保證患者快速、安全入院[6]。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后,先快速、正確評估患者病情,如是否存在意識、視覺和語言障礙,肢體有無麻木感,瞳孔是否變化,記憶力是否下降,有無大小便失禁等[7]。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顱內壓通常較高,普遍存在嘔吐癥狀,一部分昏迷患者無法自主清除呼吸道異物,這類患者最主要急救措施是保持呼吸道通暢,實施高流量吸氧,當呼吸頻率過低時應盡快給予氣管插管[8]。顱內壓增高導致高血壓加劇,為此要及時調節血壓,給予起效迅速、半衰期短的降血壓藥物,避免血壓快速下降[9]。急救人員在現場如果不能立刻判斷患者屬于哪類腦血管疾病,可先不給予止血、抗凝、溶栓治療,只進行脫水、補液干預措施[10]。顛簸會加重高血壓和腦出血,為此盡可能減少搬動患者次數,在轉送醫院過程中,車輛盡量避免搖擺、顛簸、急剎車等,醫護人員密切關注患者生命指標異常,隨時實施急救干預。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發病后到達急診科、接診后初步處理、在科室的確切治療時間、從發病到確切治療的總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致殘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成功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更高。提示院前急救可明顯縮短急救反應時間,患者預后效果更好。醫院應不斷完善和發展急救體系,急救人員要定期進行急救培訓,隨時考核相關急救知識和技能,應同時具備院前和院內的急救要點,應強化急診護理管理,制定規范化搶救流程,使院前急救、院內急救和重癥監護成為一個整體。
綜上所述,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給予院前急救干預,能爭取更多搶救時間,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并發癥較少,預后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