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震宇,楊勝紅,賈 斌,李淑蘭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人民醫院呼吸科 甘肅 蘭州 730060)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是臨床常見呼吸系統細胞,是導致患者并發肺結核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也是對多種抗結核藥物產生耐藥性的重要原因。肺結核是結核桿菌感染肺部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表現為咳嗽、胸痛、乏力、全身不適等癥狀,若病情持續進展對肺臟損傷巨大,并加劇對機體營養成分的消耗,降低免疫功能,預后較差[1]。慢阻肺好發于老年人群,因為機體各項器官的衰老及逐漸退化,導致慢阻肺患者的免疫力及抗病能力下降比較明顯,更容易受到結核分支桿菌的侵犯。目前在臨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結核的主要治療方式就是應用抗結核藥物治療,但是在用藥期間極易發生胃腸道反應、肝功能異常及關節疼痛等不良反應的發生,導致患者治療中斷,影響對疾病的控制。所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結核患者在治療期間,應積極尋找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的因素,并且應密切關注高危患者,來達到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的效果[2]?;诖?,本文研究分析結核藥物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現將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治療的1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的臨床相關資料作為研究,分析抗結核藥物的治療效果及導致患者應用抗結核藥物后出現不良反應的危險因素。納入標準[3]:(1)所有患者均經痰結核桿菌培養為陽性、肺部X線顯示存在結核病灶和空洞,確診為肺結核;(2)肝腎功能檢查均正常;(3)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4]:(1)嚴重肝腎功能障礙;(2)精神異?;蛏裰静磺?;(3)藥物過敏;(4)合并器官功能衰竭;(5)合并惡性腫瘤。男性80例,女性68例,年齡最大88歲,最小61歲,平均年齡為(73.8±5.6)歲,最長病程10年,最短病程1年,平均病程為(5.21±1.40)年;其中>70歲的有70例,<70歲的有78例,有50例患者有肝病史,98例患者無肝病史,初治患者75例,復治患者73例,BMI<18.5 kg/m2的有60例,>24.0 kg/m2的有88例,涂陽的患者有80例,涂陰的患者有68例。
依據《中華肺結核防治指南》作為本次研究的參考依據,對148例患者依據初治及復治情況分別對其進行治療:初治采用的是2HRZE/4HR治療方案,即為異煙肼(H)0.3 g,利福平(R)0.45 g,吡嗪酰胺(Z)1.5 g、乙胺丁醇(E)0.75 g,對其進行為期2個月的強化治療,隨后選用異煙肼(H)0.3 g、利福平(R)0.45g連續治療4個月;復治采用的是2HRZE/6HR治療方案,即為異煙肼(H)0.3 g,利福平(R)0.45 g,吡嗪酰胺(Z)1.5 g、乙胺丁醇(E)0.75 g,強化治療兩個月,隨之采用異煙肼(H)0.3 g、利福平(R)0.45 g連續治療6個月。
觀察148例患者在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主要包括胃腸道反應(其中包括嘔吐、腹瀉、腹脹及惡心等)、骨關節損害(包括關節疼痛等情況)、神經損害(其中包括耳鳴、頭暈及聽力障礙等)、血液異常(主要是指治療后患者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肝功能損傷等。同時,對比分析導致不良發反應發生的相關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肝病史、治療類型、BMI、診斷類型等。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48例患者中有31例患者發生了不良反應(20.95%),其中胃腸道反應11例(7.43%),骨關節損害5例(3.38%),神經損害3例(2.03%),血液異常6例(4.05%),肝功能損傷6例(4.05%)。
單因素分析可見,有無肝病史、不同治療類型、BMI、診斷類型的患者,是否發生不良反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肝病史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于無肝病史患者,初診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于復診患者,BMI<18.5 kg/m2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于>24.0 kg/m2患者,診斷結果涂陽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于涂陰患者,見表1。

表1 148例患者不良反應發生單因素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臨床特征表現為呼吸困難,疲勞,食欲減退和體重減輕,晚期可出現呼吸衰竭。主要表現為:桶狀胸、語顫減弱,叩診呈過清音,聽診呼吸音減弱,呼吸延長,并發感染肺部有啰音。肺結核的發病與結核桿菌的感染有直接關聯,在臨床上比較常見,但也是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弱有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并發肺結核時,由于肺結核的早期癥狀容易被其他癥狀掩蓋,因此很容易被患者忽視,并且容易發生漏診和誤診,因此延誤治療[5]。肺結核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主要選用的是抗結核藥物治療,慢阻肺患者的肝腎功能相對也比較弱,對于藥物的耐藥性相對也會比較大,在用藥治療期間極易出現神經、胃腸道、肝腎、關節及皮膚等不良反應的發生,不良反應嚴重的患者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的治療造成較大的困擾,嚴重影響患者的用藥治療效果[6]。
吡嗪酰胺在酸性的環境可有效消滅巨噬細胞當中的結核桿菌,在臨床上對于抗結核的短程強化治療具有較好的效果,但是此類藥物對肝臟的毒性與服用的劑量具有直接的關聯,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對肝臟具有較大的損傷,極易引起肝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異煙肼、利福平經過臨床研究資料顯示,用藥后肝毒性會逐漸增加,所以,對于存在肝病史、營養不良及經常飲酒的患者,在服藥異煙肼、利福平治療期間對肝功能具有較大的影響,以膽紅素及丙氨酸轉氨酶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就加大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結核患者的治療難度[7]。
本研究結果顯示[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結核患者在用藥治療期間極易出現不良反應,其中以胃腸道反應、血液異常及肝功能損傷損害最為常見。同時,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結核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與患者的年齡及性別之間沒有太大的聯系。分析原因為:吡嗪酰胺、利福平及異煙肼主要是通過肝臟來代謝藥物,在用藥之前就存在肝病的患者,服用藥物后就會加重肝臟的代謝功能,血流量相對就會出現減少,導致患者合成蛋白的能力逐漸下降,繼而導致肝功能嚴重受損,出現肝功能損害及血液異常等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結核患者BMI過高或者過低、有無肝病史及治療類型、診斷類型與不良反應的發生均有直接的關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結核患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應對其進行密切的監測,針對不良反應比較嚴重的患者應對其進行輔助治療,來達到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的作用,給患者的臨床康復提供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