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莉
(臨汾市人民醫院老年科 山西 臨汾 041000)
急性腦梗死為臨床常見急危重癥,病情發展迅速,致殘、致死率高等特點,抑制血小板凝集、溶栓治療為該病主要治療辦法[1]。阿司匹林為急性腦梗死主要治療藥物,通過抑制血小板凝集以穩定動脈血流狀態,改善患者腦部供血;阿托伐他汀鈣屬血脂調節藥,可改善動脈內徑厚度,以保證血管內血流動力學穩定。目前在對急性腦梗死治療中,以上兩種藥物聯合使用效果尚可,但對腦組織缺血水腫、改善微循環狀態起效較慢,影響預后。丁苯酞具較強抗腦缺血作用,具改善腦缺血部位血運狀態,降低患者神經功能損傷之效。為此,本次研究選取86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探討三種藥物聯合使用價值,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7月86例實施阿司匹林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3例。納入標準:均經臨床表現、影像學診斷確診為急性腦梗死;均為首次發生腦梗死;發病至就診時間≤48 h;患者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用藥禁忌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心肝腎等臟器嚴重功能障礙者;合并影響脂代謝疾病或近期使用影響脂代謝藥物者。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齡61~82歲,平均(68.10±2.38)歲;病程3~48 h,平均(12.66±2.25)h;研究組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齡63~84歲,平均(69.54±3.37)歲;病程3~48 h,平均(13.10±2.78)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經相同方法救治。對照組予以阿司匹林腸溶片(H20065051)口服治療,200 mg/次,1次/d;阿托伐他汀鈣(H20051408)口服治療,20 mg/次,1次/d。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以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H20100041)靜脈滴注治療,100 mL/次,2次/d。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2周。
(1)比較兩組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無效標準分別為治療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下降>90%、46%~90%、≤45%;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流狀態,以血流峰速(Vp)、平均血流速度(Vm)、雙側動脈血流差值(DVp、DVm)表示;(3)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腫瘤細胞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4)比較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有效率為97.67%,高于對照組的86.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n(%)]
治療前兩組Vp、Vm、DVp、DVm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Vp、Vm高于對照組,DVp、DVm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變化(±s,cm/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變化(±s,cm/s)
時間 組別 例數 Vp Vm DVp DVm治療前 對照組 43 56.52±1.3830.52±1.6827.95±1.61 18.74±0.36研究組 43 56.19±1.4330.27±2.5328.10±1.79 18.83±0.45 t 1.089 0.540 0.409 1.024 P 0.279 0.591 0.684 0.309治療后 對照組 43 69.52±2.4834.34±2.2022.43±2.45 11.52±3.52研究組 43 71.51±3.4735.85±3.3620.01±4.67 9.87±1.39 t 3.060 2.465 3.009 2.859 P 0.003 0.016 0.003 0.005
治療前組間VEGF、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VEGF水平較對照組高,TNF-α水平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EGF、TNF-α水平比較(±s,ng/L)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EGF、TNF-α水平比較(±s,ng/L)
組別 例數 VEGF TNF-α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3 908.57±98.83 1137.92±95.81 25.58±7.5419.38±3.46研究組 43 938.84±101.20 1203.49±124.65 25.97±5.2617.97±2.67 t 1.403 2.735 0.278 2.116 P 0.164 0.008 0.782 0.037
兩組研究期間均未見嚴重不良反應。
急性腦梗死,指腦部發生的急性供血障礙,該病發生原因與腦動脈硬化、動脈血管狹窄等因素相關,可引發腦細胞及腦神經損傷,表現出神經功能障礙性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2]。目前該病主要治療方式包括溶栓治療、抑制血小板凝集治療、改善循環治療等[3]。其中阿司匹林為常見治療藥物,口服用藥后可與環氧化酶(COX)中COX-1活性部位發生乙酰化反應,使COX失活,以阻斷AA想血栓烷A2轉化過程,進而可抑制血小板凝集,以避免血栓繼續生成,達到對血栓預防及治療效果。血栓狹窄為急性腦梗死重要影響因素,血脂異常為誘發血管狹窄主要原因[4]。阿托伐他汀鈣為血脂調節藥物,口服后可作用在肝臟以減少肝臟對膽固醇的合成,進而降低血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以改善血管內壁狀態,改善血流動力學。目前在對急性腦梗死治療中,多以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鈣聯合治療,治療效果尚可[5-6]。但臨床研究中發現,急性腦梗死患者多伴腦水腫狀態,腦組織耗氧量增加,引發血管炎癥狀態,可加重病灶部位腦組織損傷,延長患者康復時間。
丁苯酞為人工合成的消旋體,在對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治療中,通過降低花生四希酸含量,以提升血管內皮PGl2、NO水平,降低細胞內鈣離子濃度,提升抗氧化酶活性、抑制氧自由基,以阻斷腦梗死多個病理環節,抗腦缺血作用明顯,用藥治療后可明顯改善腦組織血流量及微循環狀態,促進缺血區域毛細血管新生,以緩解病灶部位腦組織細胞損傷情況;同時該藥具減輕腦水腫、改善缺血部位能量代謝之效,可抑制神經細胞凋亡;在此基礎上,丁苯酞具抗血小板凝集、抗血栓形成之效[7-8]。本次研究顯示,研究組治療有效率顯著提升,且在血流動力學、VEGF、TNF-α水平比較中,研究組均具顯著優勢,考慮原因為,聯合丁苯酞后,可協同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共同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血流動力學狀態;聯合治療后可改善患者腦水腫狀態,促進病灶區域內毛細血管新生,以提升VEGF水平,減少腦組織及腦神經細胞凋亡,達到改善其神經功能、減輕炎癥反應、提升治療有效率之效。
綜上所述,在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中,應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丁苯酞可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血流狀態,提升VEGF水平,降低TNF-α水平,且治療安全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