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雪梅,曾 珂,蘇漢鵬,黃美清,黃林業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24醫院康復醫學科 廣西 桂林 541002)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約3/4的腦卒中存活患者遺留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表現為肢體活動能力下降、姿勢異常、偏癱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1]。循證醫學研究顯示,康復治療是降低腦卒中患者致殘率的有效方法,特別是在腦卒中病情穩定后早期進行康復治療,對減少病殘、提高生存質量有重要意義[2]。目前,臨床康復醫學發展進程不一,對于腦卒中規范化治療后的康復治療介入時間、采用何種運動治療方案仍未統一,各個康復階段的針對性運動治療方案也未達成共識,對康復治療效果的發揮有所限制[3]。本研究進一步分析早期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效果,現匯報如下。
將2019年1月—9月在我院康復科治療的120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齡40~82歲,平均年齡(63.4±10.7)歲;對照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齡38~81歲,平均年齡(63.2±10.6)歲;所有患者均首次發病,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病程在7~21 d,均經神經內科規范化治療后病情穩定,伴有中重度運動功能障礙,意識清晰,認知狀態良好,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在15分,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an-Machine System Engineering)評分≥18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16分[4];排除、患者嚴重意識或認知障礙、腦卒中病情不穩定、合并其他影響運動功能的疾病、合并嚴重腦卒中并發癥等。對比兩組的年齡、性別等基礎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使用采用常規治療。遵醫囑用藥,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待患者病情康復后再開始康復訓練,由治療師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康復訓練計劃,包括肢位擺放、肢體活動訓練、日常動作訓練等,由患者自行完成訓練,每周無詳細訓練項目要求,30 min/次,1次/d,每周5次,逐步增加運動量,直至達到1.5 h/次。觀察組實施早期康復治療:(1)制定康復訓練方案。在患者病情穩定后醫護人員即評估患者的肢體功能及活動能力,制定康復訓練方案并開展康復訓練,一般急性腦梗死在病后5 d、急性腦出血在病后2周內進行康復訓練,具體視患者個體情況而定。通過檢索最新的腦卒中指南以及腦卒中康復治療相關的循證文獻,形成初步康復治療方案,然后與專家訪談,評判初步治療方案,經二次整理后確定最終治療方案,包括腦卒中急性期訓練內容[5]。(2)肢體訓練內容。上下肢被動及主動活動訓練、神經肌肉電刺激、床上軀干運動、床邊坐起訓練、立位平衡訓練、步行訓練等。(3)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內容。穿上衣訓練、洗漱訓練、進食訓練、轉移訓練、洗澡訓練、上廁所訓練等。(4)訓練強度。每天訓練1.5 h,1次/d,每周5次,手法訓練與一對一訓練為60 min/次,視患者耐受情況逐步延長訓練時間、增加訓練強度。(5)康復訓練要求。治療師需要嚴格執行標準化康復訓練流程,嚴格完成上述訓練內容,待每周的訓練內容完成后進入下一周訓練內容,若患者在一周訓練結束后未達到進入下一周強度訓練的標準,則繼續上一周訓練內容,直至能夠順利過度到更高強度的訓練[6]。
顯效:運動功能明顯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復正常或大部分能自理;有效:運動功能有所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改善;無效: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無明顯改善[7]。
評估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3個月的FMA評分、下肢Brunnstrom分期、FCA評分;評估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BI指數、SAS評分、SDS評分變化。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率(%)表示計數資料,行χ2及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7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觀察組治療后1、3個月的FMA評分、下肢Brunnstrom分期、FC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運動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運動功能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FMA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 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 60 34.52±6.73 66.84±7.49 74.25±8.02對照組 60 34.47±6.81 60.16±7.78 65.69±8.37 t 0.209 4.613 4.892 P>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下肢Brunnstrom分期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 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 60 2.40±1.05 3.54±1.03 4.46±1.06對照組 60 2.39±1.08 3.04±1.06 3.51±1.07 t 0.143 2.079 2.985 P>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FCA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 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 60 3.12±1.17 5.76±1.45 9.02±2.13對照組 60 3.15±1.09 5.02±1.68 6.75±2.48 t 0.197 2.769 3.908 P>0.05 <0.05 <0.05
觀察組治療后3個月的BI指數高于對照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狀態比較(±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狀態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BI指數 SA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 60 35.79±5.43 71.57±4.82 62.46±4.37 40.29±4.15對照組 60 36.12±5.51 60.94±5.65 62.28±4.42 54.36±4.71 t 0.337 4.898 0.279 5.326 P>0.05 <0.05 >0.05 <0.05

表3(續)
腦卒中是由腦組織缺血缺氧所致腦細胞壞死凋亡、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缺損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大部分患者在病情穩定后遺留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導致殘疾率較高[8]。臨床研究顯示,腦卒中后早期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仍具備一定可塑性,在病灶周圍的腦細胞在外力刺激或干預下,能促進部分神經元活化或再生,代償受損部位的神經功能,從而有助于大腦功能的恢復、重建腎功能、建立皮質功能區之間的聯系和協調[9]。本研究中,早期康復治療在腦卒中病后5 d~2周內進行康復訓練,持續訓練1~3個月,可獲得最大限度的康復效果,但在3個月后各種繼發性障礙會導致康復進度減慢。首先制定個體化的康復方案,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肢體功能等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同時運用多種神經肌肉促通技術,利用機體正常的反射活動,促進癱瘓肢體產生主動活動,抑制異常姿勢及活動,減輕肌張力,從而提高肢體的協調和控制能力,并刺激大腦中樞,提高神經元興奮性,喚醒休眠神經元,調動機體潛能,從而重建皮質功能,增強肢體運動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67%(P<0.05);觀察組治療后1個月、3個月的FMA評分、下肢Brunnstrom分期、FCA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3個月的BI指數顯著高于對照組,SAS評分和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充分證明早期康復治療能更好的改善腦卒中患者的運動功能,有助于調整高級神經中樞的功能,激活休眠狀態的神經元,重建新的神經通路,提高神經功能的康復效果,從而提升肢體運動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促進并恢復全身關節、肌肉的協調能力,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態,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效果確切,能有效提高運動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調節心理狀態,值得在臨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