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春梅
(江蘇省新沂市人民醫院口腔科 江蘇 新沂 221400)
牙列缺失常見于中老年人群,發病率高達6.8%[1],嚴重影響患者的生理功能[2];隨著牙齒缺失,牙槽骨逐漸萎縮[3],給傳統全口義齒修復帶來了挑戰,而全口種植固定義齒具有較高的成功率、能恢復良好的美學和功能[4-6],被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全口種植固定義齒上部修復體通過鑄造或切削支架粘接或螺絲固位于種植體或基臺上,由樹脂或瓷材料來恢復缺失牙和牙齦,上部修復體的10年生存率可達到82%[7]。有研究認為全口種植固定義齒修復10年后修復體及上部結構并發癥發生率為53.5%[8],常見的修復并發癥包括咬合不適、螺絲孔封閉材料脫落、中央螺絲松動、樹脂修復體折斷和磨耗等。本研究通過回顧性統計分析全口種植固定義齒長期生存率、修復并發癥及發生率,并探討不同修復材料對修復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
收集2013年9月—2017年9月來我院口腔科行全口種植固定義齒修復的24例患者。年齡在48~76歲,平均(57±4.5)歲、130顆種植體、24例全口種植固定義齒。其中上頜9例,下頜15例;金屬支架-樹脂修復體16例,金屬支架-瓷修復體8例。(1)納入標準:年齡≥18歲,單頜或者雙頜種植固定義齒修復,修復體材料為金屬支架+樹脂或金屬支架+瓷;修復后隨訪3年以上;(2)排除標準:患者不配合,不能完成隨訪。
將納入標準的患者根據修復體材料分成金屬支架-樹脂和金屬支架-瓷兩組。回顧性總結患者診療過程及歷次隨訪記錄(種植修復即刻、修復后每年復查1次),并記錄相關的修復并發癥和評估修復體生存率。
(1)修復并發癥:包括咬合不適,種植體折斷或脫落、修復體牙合面中度磨耗、修復體飾面材料缺損、中央螺絲孔封閉材料脫落、中央螺絲折斷、中央螺絲松動、修復體脫粘接、修復體支架折斷、基臺折斷等。(2)修復體生存:將修復體在位、通過修理后能繼續使用定義為修復體生存;需要重新制作修復體定義為修復體失敗[9]。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隨訪觀察,全口種植固定義齒3年的生存率為95.8%,7年的生存率為85.7%,出現2例修復失敗病例,分別是種植體脫落需重新種植并重新義齒修復1例和支架折斷需重新義齒修復1例。
修復3年后的修復并發癥包括咬合不適(20.8%),種植體脫落(1.5%),基臺折斷(0.77%),修復體牙合面中度磨耗(45.8%),修復體飾面材料缺損(13.5%),中央螺絲孔封閉材料脫落(9.2%),中央螺絲松動(4.6%),中央螺絲折斷(1.5%)。其中不同修復體的兩組之間修復體牙合面中度磨耗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患者修復3年后全口種植固定義齒修復并發癥
種植體的成功是全口種植固定義齒成功的前提,有研究顯示,全口種植固定義齒種植體長期存留率在98%以上,本研究中種植體7年存留率為98.5%,失敗的2顆種植體是金屬-瓷組,分析可能原因是瓷材料緩沖較小、牙合力較大[10-11]。本研究中全口種植固定義齒的3年累積生存率為95.8%,7年累積生存率為85.7%,與Papaspyridakos等[12]的研究類似,從而可以認為全口種植固定義齒是一種療效可以預期的修復方式。
全口種植固定義齒的修復并發癥發生率可高達23%[10],相似的本次研究中修復并發癥發生率較高,發生率較高的依次是修復體牙合面中度磨耗、咬合不適,修復體飾面材料缺損、中央螺絲孔封閉材料脫落,大部分修復并發癥都是可以通過合理修理原義齒來處理;與以往的研究[13]相似,不同修復材料的兩組之間修復并發癥僅牙合面中度磨耗存在統計學差異,其余修復并發癥兩組之間無顯著統計學差異,可能與研究樣本數較少,隨訪時間短相關,需納入更多研究對象、更長時間的隨訪觀察來進一步分析評價。
綜上所述,全口種植固定義齒具有較高的長期生存率,是恢復牙列缺失患者咀嚼、發音等生理功能的理想修復方式;金屬支架-樹脂與金屬支架-瓷兩種修復材料之間的大部分修復并發癥發生率無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