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徐友高,鄭健偉
(廣西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柳州市工人醫院>骨病關節外科 廣西 柳州 545005)
隨著人口逐步老齡化,股骨頸骨折發生率逐年增加,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長期臥床可引起一系列并發癥,如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等,進而導致較高的致死率。盡快恢復患者活動能力是減少這些并發癥的有效措施。髖關節置換術能有效改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髖關節功能,髖關節置換術可通過多種手術入路完成,包括前側入路、前外側入路、后外側入路(PLA)和直接外側入路等,各手術入路臨床效果也存在一定差異。研究表明,直接前方入路(DAA)是基于自然解剖間隙進入髖關節的微創髖關節置換技術,具有創傷小、出血少、髖關節脫位率低等優勢,有利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1]。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4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臨床資料,比較DAA與PLA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
選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因摔傷致股骨頸骨折行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共84例。男31例,女53例;按術式分為直接前方入路(DAA組)和后外側入路(PLA組),其中,DAA組38例,PLA組46例。年齡:DAA組62~88歲,平均(75.84±6.28)歲,PLA組61~90歲,平均(76.93±6.81)歲;BMI DAA組18~29 kg/m2,平均(21.5±1.67)kg/m2,PLA組19~28 kg/m2,平均(21.47±2.16)kg/m2;骨折Garden分型:Ⅲ型21例,Ⅳ型6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指數、骨折分型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臨床資料完整的單側新鮮股骨頸骨折(傷后24h內);(2)年齡>60歲;(3)骨折前可自主行走。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疾病不能耐受手術或不能配合研究的患者;(2)預期壽命短,擬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者;(3)嚴重骨質疏松者;(4)合并腦梗死、心臟疾病長期服用抗凝藥物。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柳州市工人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患者均選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DAA組:患者取平臥位,自髂前上棘下2 cm、外3 cm處向腓骨頭方向做長約10~12 cm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至筋膜表面,沿切口方向切開深筋膜,仔細分離、顯露內側股直肌及外側闊筋膜張肌,暴露、分離結扎旋股外側血管束。向近端分離,切開股骨頸前方筋膜,切除脂肪組織顯露股骨頸基底和關節囊。倒“T”形切開關節囊并將前方關節囊切除,顯露股骨頸及髖臼。于小轉子上約1 cm與股骨頸取45°截斷股骨頸,取出股骨頭,清理髖臼,對髖臼按外展角40°、前傾角15°逐號打磨至合適并植入髖臼假體及內襯。處理股骨側時,調整手術床使髖關節處于30°過伸位,將患肢置于健側肢體下方,內收、外旋患肢暴露股骨近端,適當松解股骨近端。用帶偏心的擴髓手柄依次進行股骨髓腔開口、擴髓至合適大小,植入股骨柄及股骨頭假體。復位后檢查雙下肢長度、髖關節活動度及穩定性,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傷口。
PLA組:患者取側臥位,以大轉子為中心于髖關節后外側做長約10 cm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闊筋膜,暴露外旋肌群,內旋髖關節后于大轉子止點處部分切斷外旋肌群,充分暴露關節囊。“T”形切開關節囊顯露股骨頸,同樣在小轉子上約1 cm,與股骨頸取45°截斷股骨頸,取出股骨頭,清理髖臼,對髖臼按外展角40°、前傾角15°逐號打磨至合適型號并植入髖臼假體及內襯。屈曲、內收、內旋髖關節暴露股骨近端,開口后使用髓腔銼將髓腔擴至合適大小,植入股骨柄及股骨頭假體。復位關節,檢查髖關節活動度和穩定性。將外旋肌群止點原位縫合,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傷口。
圍手術期處理:所有患者術前半小時予氨甲環酸1 g及頭孢呋辛1.5 g靜脈滴注,術后12 h開始口服利伐沙班10 mg,1次/天直至術后35 d,術后應用頭孢呋辛1.5 g q12 h靜脈滴注1 d。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量、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術后1、3、6、12個月時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患者疼痛程度、Harris量表評價髖關節功能,同時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DAA組手術時間較PLA組長,而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量均較PLA組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失血量/mL 術后引流量/mL DAA組 38 100.44±28.3 185.26±19.89 73.45±12.27 PLA組 46 77.63±9.67 247.13±31.29 125.56±14.16 t 5.124 10.988 17.822 P<0.01 <0.01 <0.01
DAA組患者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較PLA組短,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內,DAA組患者VAS評分低于PLA組,Harris評分高于PL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1年,兩組患者VAS評分及Harri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臨床療效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臨床療效比較(±s,分)
VAS評分/分術后1個月 術后1年DAA組 38 23.13±3.52 8.44±0.95 4.84±0.75 2.08±0.94 PLA組 46 34.72±6.77 11.85±1.29 5.78±1.09 2.13±0.69 t 10.077 13.832 4.646 0.281 P<0.01 <0.01 <0.01 >0.05組別 例數 下床時間/h 住院時間/d

表2(續)
DAA組中5例(13.2%)發生股外側皮神經損傷,發生率高于PLA組(0例,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1例患者最終隨訪時仍遺留大腿外側局部皮膚麻木不適,無功能障礙,4例隨訪3~6個月癥狀均完全消失。DAA組3例(7.9%)患者術中發生股骨近端骨折,發生率高于PLA組(2例,4.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拍片復查顯示骨折均已愈合。PLA組中1例(2.2%)患者出現髖關節脫位,發生率高于DAA組(0例,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予手法復位后出院。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n(%)]
股骨頸骨折多發生于高齡人群,常由低能量創傷所致,由于老年患者常伴骨質疏松,內固定治療或保守治療均較高的風險(內固定失效、股骨頭壞死、長期臥床并發癥等),因此,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成為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首選術式[2]。本研究通過比較兩種不同入路的髖關節置換術發現,DAA較PLA可明顯提前患者下地時間、縮短住院時間、更少的術后疼痛及更好的髖關節功能[3]。
由于DAA曲線較長,股骨近端顯露較困難,理論上講,DAA手術時間應大于PLA,而部分學者認為兩種入路在手術時間方面無差異[4],甚至DAA耗時較PLA更短。而且DAA完全經間隙進入,不需修復外旋肌群及后方關節囊,使術后關閉切口更簡單、快速。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圍術期失血量與術后康復密切相關,嚴重失血可導致患者精神萎靡,乏力、食欲減退等,影響術后康復進程。本研究中DAA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均較PLA少,這可能與DAA微創特性密切相關,這對老年患者術后康復至關重要。減輕疼痛是增加患者滿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DAA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疼痛更輕微,且對阿片或非阿片類鎮痛藥需求量更少。本研究中,術后1個月內,DAA組患者VAS評分明顯低于PLA組,這與術中髖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小密切相關。術后3個月~1年,兩組患者VAS及Harri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既往研究結果[5]基本一致。此外,股外側皮神經損傷(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rve injury, LFCN)是DAA另一常見并發癥,本研究中DAA組5例(13.2%)出現股外側皮神經損傷,隨訪末時僅1例仍遺留大腿外側局部皮膚麻木,無功能障礙。結合文獻及我們的經驗,顯露深筋膜后可適當偏后方切開深筋,且術中不要特意去探查股外側皮神經,可一定程度減少LFCN,縫合時也應避免縫線損傷神經。
綜上所述,DAA全髖關節置換具有軟組織損傷小、術后疼痛輕、康復快等優點,進而提高患者滿意度、降低醫療費用、節約醫療資源,有助于高齡患者的快速康復治療,是將來微創關節置換發展的方向。但是此入路需要較長的學習及一定的髖關節置換經驗,隨著病例的增加,經驗的豐富,DAA手術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均可相應減少。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病例數較少,隨訪時間較短,為進一步驗證DAA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還需進行隨機、大樣本、多中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