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妹英,以 敏(通訊作者)
(柳州市工人醫院病理科 廣西 柳州 545005)
鼻咽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多發于鼻咽黏膜處,據全國鼻咽癌學術會議表明,世界上有80%的鼻咽癌發生在中國,南方地區高于北方地區。患者發病早期比較隱匿,不易被發現,但是較容易出現遠處轉移或淋巴結節轉移情況。臨床研究顯示,鼻咽癌的發病機制不明確,治療效果有限,患者5年的生存率為50%左右[1]。臨床上對鼻咽癌多應用放射治療,但是通過放射治療后依然有20%左右的患者會出現復發情況,而且復發性鼻咽癌的預后性較差,再次放射治療后患者5年生存率僅為30%左右[2]。為了判斷患者是否為復發性鼻咽癌,本文選取我院200例鼻咽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CK、P63與原位雜交EBER在診斷復發性鼻咽癌中的應用價值,具體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200例鼻咽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首發患者123例,復發患者77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病理診斷確診為鼻咽癌且相關病例資料完整;復發患者在鼻咽癌復發之前已經確診為鼻咽癌并經過相關放射治療;首發患者在病理診斷前未經過相關治療。所有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所有鼻咽癌患者中男性152例,女性48例;年齡為12~89歲,平均年齡(65.31±3.25)歲。
原位雜交EBER檢測:實驗設置外部陰性對照、陽性對照及組織內對照,切片組織粘附在APES處理的載玻片上,將切片于65 ℃烘烤1 h之后,脫蠟及水化,進行原位雜交預處理,雜交,依照泰普生物地高辛染色液試劑說明書操作規范操作,用三步法檢測組織切片中地高辛標記的核酸靶點,用DAB作為底物顯色,在陰、陽性對照成立的基礎上,依據雜交信號有無判斷結果,陽性結果為組織切片中的細胞核見黃色、棕黃色或棕褐色著色,而細胞質和細胞膜無著色,只有當核分裂時可以出現細胞質著色。
CK、P63免疫組化檢測,實驗設置外部陰性對照、陽性對照及組織內對照,將組織切片于65 ℃烘烤1 h之后,使用羅氏全自動免疫組化染色機,應用邁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的試劑盒,嚴格按照儀器操作規程進行免疫組化染色,結果P63陽性為細胞核呈棕褐色著色,CK陽性為細胞質或上皮細胞胞膜呈棕黃色或黃色著色。
記錄并分析首發病例與復發病例患者的性別、年齡、組織學類型、病灶部位等臨床資料;應用免疫組化檢測和原位雜交檢測首發病例與復發病例CK、P63與原位雜交EBER水平,并記錄分析。
本研究數據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 23.0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n,%)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符合正態分布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分析CK、P63與原位雜交EBER在復發性鼻咽癌中的診斷價值;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首發病例與復發病例的性別、年齡、組織學類型和病灶部位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首發病例與復發病例臨床病理資料對比分析(例)
復發病例的CK、P63與原位雜交EBER表達陽性人數高于首發病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CK、P63與原位雜交EBER并非復發性鼻咽癌的獨立診斷指標(P>0.05),聯合診斷對復發性鼻咽癌具有診斷價值(P<0.05),見表3。

表3 CK、P63與原位雜交EBER在復發性鼻咽癌中的診斷價值
鼻咽癌病理診斷中常應用原位雜交與免疫組化,其中主要包含CK、P63與原位雜交EBER檢測,其中CK屬于上皮細胞的標記物,能夠勾畫出細胞的輪廓,顯微鏡下可看到呈篩孔狀或網狀排列,而且大多患者會呈陽性表達情況。而P63為基底細胞標志物,P36主要表達臨床上皮源性惡性腫瘤,在腺癌中幾乎不表達。而且臨床研究顯示,在鼻咽癌患者中P63高表達可能是鼻咽癌發生的早期事件[3]。EB病毒(EBV)是γ皰疹病毒科的一員,它的編碼小分子RNA-EBER在EB病毒感染細胞核中會出現高拷貝現象。所以,應用原位雜交法能夠特異性的進行EBV檢測,其主要原理是應用EBER特有的序列設計特異性探針和EBER的靶序列互相結合、互補,達到檢測目的。原位雜交EBER檢測可以準確定位細胞,明確組織細胞中EB病毒的位置及感染程度,有利于病理診斷及分級。大量研究表明,EB病毒在鼻咽癌患者體內參與了疾病的發生與惡變的過程,幾乎所有鼻咽癌患者的癌組織之中都能夠檢測出EB病毒特異性抗體與DNA[4-5]。由此可見,應用CK、P63與原位雜交EBER對復發性鼻咽癌診斷是具有科學依據的。
本研究結果表明,首發病例與復發病例的性別、年齡、組織學類型和病灶部位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由此證明,無論是首發病例還是復發病例患者的性別、年齡、組織學類型和病灶部位都沒有明顯差異。相關研究顯示,首發鼻咽癌患者超過5年之后可能是因為新的腫瘤而導致復發[6],因此,可能與患者的病理情況無明顯關系;首發病例與復發病例的CK、P63與原位雜交EBER表達對比差異顯著,復發病例的CK、P63與原位雜交EBER表達陽性人數明顯高于首發病例(P<0.05),由此證明,CK、P63與原位雜交EBER表達與鼻咽癌的復發性可能存在一定關系。相關報道顯示,有10.8%的復發性鼻咽癌患者EBER檢測為陰性[7]。本研究結果中的陰性患者人數較低,這可能是因為與組織學處理欠佳有關。而且腫瘤成分比較少的時候鏡下容易出現漏診現象,因此在檢測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相關研究表明,CK作為細胞的靶結構,會參與輻射,從而導致細胞的變化與活動,但是并不能作為鼻咽癌患者復發性的獨立判斷指標[8],與本研究結果具有相似性。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CK、P63與原位雜交EBER并非復發性鼻咽癌的獨立診斷指標(P>0.05),聯合診斷對復發性鼻咽癌具有診斷價值(P<0.05)。由此證明,應用CK、P63與原位雜交EBER聯合診斷能夠判斷患者是否為復發性鼻咽癌,從而為患者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CK、P63與原位雜交EBER水平與復發性鼻咽癌的發展密切相關,可以結合形態學,免疫組化CK、P63與原位雜交EBER聯合判定患者是否為復發性鼻咽癌,但是3種診斷并非為復發性鼻咽癌的獨立預測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