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名芳
(馬鞍山市第四人民醫(yī)院 安徽 馬鞍山 243000)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異常改變綜合征,隨著社會關注度的提高以及患者對自我健康的追求,使得臨床就診患者的數(shù)量和比例不斷增加,在接受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后,絕大多數(shù)患者均能夠達到康復期[1]。但臨床研究也指出由于受疾病的影響,導致部分患者容易出現(xiàn)社會功能的缺失或退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Orem護理模式是臨床自我護理的重要組成內容,通過樹立患者為中心的理念,通過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來提高患者自我調節(jié)和自我照顧的能力[3]。為進一步評價Orem護理模式對康復期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本院特開展此次專題研究,現(xiàn)將相關內容進行整理、總結和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9年1月—12月60例確診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雙色球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30例。納入標準:(1)入組病例均參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及診斷標準》中的相關標準診斷明確[4],且均臨床治療后患者精神癥狀基本消失,處于康復期;(2)患者家屬均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心血管疾病、腦器質性疾病、惡性腫瘤、肝腎及心肺功能障礙、智力障礙、聽視力及溝通障礙、過敏體質及對酒精或藥物過度依賴者。觀察組患者中男女性別比例為19/11,年齡最小為16歲,最大為66歲,平均(39.80±11.23)歲;受教育水平:初中及以下9例,高中10例,大專及以上11例;病程3個月~6年,平均(30.16±10.22)月;對照組患者中男女性別比例為18/12,年齡最小為20歲,最大為78歲,平均(42.27±14.43)歲;受教育水平: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9例,大專及以上13例;病程3個月~7年,平均(30.40±9.87)個月。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醫(yī)囑下持續(xù)給予對癥抗精神藥物治療,其中對照組患者均按精神科等級護理標準及內容進行臨床常規(guī)護理,具體包括安全巡視、生命體征常規(guī)監(jiān)測、用藥指導、飲食指導、環(huán)境護理、生活指導等。
觀察組患者均采用Orem模式予以護理干預,具體干預措施及內容如下。(1)生活行為康復訓練:①日常生活及自我照顧技巧訓練:在專業(yè)康復師指導下指導患者進行起床、洗漱、更衣、整理儀容及床鋪、進餐、個人衛(wèi)生、活動及購物等獨立生活技能訓練,與患者一同制定日常生活時間表及自理行為標準,按小組形式進行評比,鼓勵患者互相督促;②文娛活動訓練:定期組織體操、健身及歌唱等文藝活動或聯(lián)歡會,為了提高患者的參與積極性,科室分批邀請患者家屬進行觀摩,對活動參與積極、表現(xiàn)優(yōu)異患者給予嘉獎;③社會交往技能訓練:精神患者康復期間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社交功能障礙,臨床護理人員應對可能激發(fā)患者批判性及敵對性反應的社交行為進行評估,依據(jù)評估結果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并確定個性化訓練目標,通過指導、示范、角色表演、觀影心得、述說體會等形式提高患者家庭內、外發(fā)展性社交行為。(2)學習行為康復訓練:定期開展讀書報、編織、繪畫、手工等各類學習班,通過教育性活動培養(yǎng)患者學習新事物的習慣;不定期開展衛(wèi)生常識教育、時事形勢教育、自我錢帳管理等一般性教育活動及家庭生活技能訓練,幫助患者學會處理、應對各種實際問題的技能。(3)就業(yè)工作行為技能訓練:培養(yǎng)患者興趣愛好,依據(jù)其病情恢復及個體特點教授患者學會簡單的勞動操作,如折疊紙盒、粘貼信封、清潔場地、縫制衣物、物品修理、園藝種植、工藝制作等,提高患者社會參與度。(4)心理指導與健康教育:多數(shù)患者康復期間均表現(xiàn)有自卑、寡言、自信心不足情況,臨床護理人員應善于觀察并評估患者情緒變化,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及教育形式向患者詳細講解精神分裂癥疾病相關知識,了解其家庭狀況及自卑情緒來源,在言語及行為上時刻維護患者自尊,幫助患者學會自我接納,建立正確自我認知,提高其治療及護理依從性。
(1)所有患者均在干預前和干預后4周由研究人員使用住院精神病人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FPI)進行評價[5],量表共包括日常生活能力(A1-A3)、動性和交往(B4-B8)、社會性活動技能(C9-C12)3個項目12個條目。(2)所有患者均在干預前和干預后4周由研究人員使用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量表(SQLS)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和干預后4周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6],總分越低則意味患者具有更好的生活質量。(3)采用調查表對兩組患者家屬最后一次隨訪時進行護理滿意度評價,滿分100分,91~100分為非常滿意,91分以下75分以上為滿意,不足75分視為不滿意,護理總滿意度為非常滿意例數(shù)與滿意例數(shù)之和占總例數(shù)的百分比。
上述所有量表均獲得專家評估,且在正式使用前邀請10名患者進行了預試驗,結果所有量表信效度均適合本研究。
所有數(shù)據(jù)均錄入到Excel中并經(jīng)過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SSFPI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QL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社會功能、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社會功能、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SSFPI SQLS干預前 干預后4周 干預前 干預后4周觀察組 30 21.10±1.6734.94±3.07▲ 73.46±5.26 30.03±3.16▲對照組 30 21.35±1.7826.84±4.19▲ 73.80±4.11 37.26±1.07▲t值 0.561 8.541 0.279 11.870 P值 0.577 <0.001 0.781 <0.001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100.0%,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康復期分裂癥患者由于對疾病的自卑以及受臨床癥狀的影響,容易出現(xiàn)較為嚴重的社會功能缺陷,部分嚴重患者甚至產生厭世情緒,不利于后期治療的順利開展和患者本身心理健康。李琳琳[7]在研究中提出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實施康復護理干預,通過營造優(yōu)良住院環(huán)境、提高認知干預、訓練職業(yè)技能、加強用藥指導以及積極的家庭干預來恢復患者的社會功能和心理功能。本研究提出應用的應用Orem護理模式,通過生活行為、學習行為、就業(yè)工作行為等干預措施來不斷增強患者對回歸社會的希望水平,促進患者主動去通過強大自身來適應外界環(huán)境,因此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SFPI總評分明顯優(yōu)于干預前和同期對照組。
康復期分裂癥患者渴望能夠回歸到正常的社會中,并獲得其他人群的正常對待,這不僅能夠提高患者本身的社會功能,而且也能夠促進患者心理健康,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8]。余拾香等[9]在研究中提出針對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方式來提高此類患者的生活質量,其出發(fā)點以及護理干預措施的重心也是建立在對患者進行良好的心理干預基礎之上。本研究在利用Orem護理模式開展針對性的干預過程中,也加強了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不僅能夠消除患者對疾病而產生的負性情緒,而且還能夠提高患者對未來生活的希望水平;李淼等的研究中也獲得了驗證,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通過開展Orem護理模式后,SQLS總評分優(yōu)于干預前和對照組,而且隨著干預效果的體現(xiàn),也使得患者對Orem干預的認同和滿意,因此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家屬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再次說明Orem護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康復期分裂癥患者的社生活質量水平和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Orem護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康復期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水平,患者家屬滿意度高,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