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冰玉,劉 潔,嚴翠群,呂秀霞,葉麗萍
(佛山市婦幼保健院 廣東 佛山 528000)
所謂輔助生殖技術指的就是借助醫療技術和手段幫助不孕不育夫婦改善不良妊娠情況,在應用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方式下開展的一項助孕技術[1]。近年來醫療技術水平不斷發展和優化過程中,生殖技術已經得到了顯著發展,并且越來越受到了群眾的關注和重視。在相關調研工作中發現,目前對該技術的應用概率已經呈現出了逐年上升的趨勢[2]。但是對于輔助生殖技術患者而言,除了需要承擔高昂的經濟費用之外,還要承擔較大的心理、社會和家庭壓力,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身體負擔的加重。患者在診斷出不孕不育疾病后,往往會表現出較為沮喪的情緒,焦慮、低落的心理壓力較大[3]。所以,本文主要對患者開展全程心理護理干預,意在降低患者不良情緒的基礎上,切實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
選取我院2020年1—10月接受輔助生殖技術治療的50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250例。納入標準:(1)無既往精神病藥物服用史和人格障礙。(2)能有效與護理人員進行配合,并順利完成本次研究。(3)肝腎功能檢查正常,不存在合并心血管疾病。排除標準:(1)患者無其他嚴重器官性病變疾病。(2)患者無家族遺傳史。對照組患者年齡24~39歲,平均(31.2±7.1)歲;135例為原發性不孕,115例為繼發性不孕。實驗組患者中年齡23~38歲,平均(31.4±6.9)歲。其中132例為原發性不孕,118例為繼發性不孕。兩組患者的年齡、不孕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在接受輔助生殖技術治療中采用常規護理,具體內容為治療前后護理、治療流程簡介和健康宣導等。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全程心理干預。具體方法為:(1)治療前認知引導。基于絕大部分患者對輔助生殖技術的了解程度有限,所以在治療工作開始前護理人員也要提前對患者進行認知引導,改進患者和家屬對輔助生殖技術的錯誤認知,指導和幫助患者對治療方法進行正確理解,為患者詳細講述治療方法、流程和用藥情況等等,通過對不同階段治療要點和目的的明確,保證患者能積極參與到治療工作中,通過此種方式實現治療效果的有效提升。此外,還要選取成功案例提升患者治療信心,只有這樣患者才能在治療中實現依從性的提升。(2)治療環節中的心理疏導。患者在長期不孕癥影響下,往往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反應,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治療工作開展階段要積極和患者進行交流,用溫柔和耐心的情緒對患者進行治療和幫助,確保患者在接受治療的同時能更加信賴護理人員,通過此種方式實現治療護理階段患者依從性和參與性的提升。此外,護理人員也要積極引導患者進行問題傾訴,幫助患者解決心理問題,對于患者內心出現的苦悶也要及時幫助其進行排解。在耐心勸導的過程中,引導患者實現心理狀態的自我調節,讓患者意識到心理狀態對疾病改善的重要影響。(3)治療后的護理干預。患者在接受治療后護理人員要及時為患者提供關懷和安慰,在情感上給予最大的幫助和支持,如果患者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也要耐心幫助患者處理和解決。在這一過程中,護理人員還要獲取家屬的支持,在和家屬的積極配合中進行心理干預,降低家庭因素對患者產生的負面影響。同時,還應該告知患者和家屬,負面情緒對妊娠的影響尤為顯著,只有時刻保持良好的情緒才能實現治療效果的提升,因此作為家屬也要積極配合治療,確保患者在更為輕松和愉悅的心理狀態下接受治療。對于有條件的醫院還需要定期舉辦不孕不育知識課堂,通過對輔助生殖技術宣傳力度的提升,幫助患者進行針對性學習,在心理和生理上給予患者支持和幫助,讓患者在治療和護理階段時刻感受到來自護理人員和家屬的關愛。
對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進行觀察比較,患者得分越高說明抑郁、焦慮情況越嚴重[4]。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比較。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HAMA得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試驗組患者HAMA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HAMA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HAMA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實驗組 250 31.52±9.26 20.19±8.15對照組 250 32.21±8.69 25.69±7.12 t 0.8591 8.0357 P 0.3907 <0.001
護理前,兩組患者HAMD得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試驗組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HAMD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HAMD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實驗組 250 33.59±8.62 18.31±6.59對照組 250 33.51±9.21 25.01±7.15 t 0.1003 10.8946 P 0.9202 <0.001
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8.4%,高于對照組的78.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在當前科學技術水平和醫療技術水平全面提升背景下,一些患者已經對不孕癥有了基本認識,但是認知情況仍然存在片面性,不能保證對疾病的透徹掌握。在全程心理護理干預作用下,患者可以對輔助生殖技術有著更為全面和精準的掌握[5]。只有患者在全面了解病癥的同時,才能積極、主動的配合醫生接受治療,最終獲取更為顯著的治療效果。相關研究提出,護理干預和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可以幫助患者更精準的掌握疾病問題,引起患者在思想上對病癥的關注,此種方式不僅能切實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同時還能實現治療效果的最大優化。在本文研究中可知,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在全程心理護理干預下,患者對護理整體滿意度已經實現明顯提升,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患者和護理人員溝通效果得到提升,在患者人文關懷程度不斷提升的基礎上,能幫助患者實現對疾病預后效果的正確認知,在患者自身安全感得到提升的同時,保證了患者治療情緒的穩定,在積極配合治療的過程中,實現了護理滿意度的提高。
此外,不孕癥往往會對患者造成巨大的困擾,所以很容易出現治療過程中的不良情緒。而不良情緒造成的機體交感病理性亢進,由于機體抵抗力降低,所以很可能造成病癥感染,甚至會對后續治療效果造成負面影響。在這一過程中,護理人員就更需要加強和患者之間的正確交流,在充分掌握患者心理變化的基礎上,降低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社會壓力,確保患者始終用良好的心態應對治療。在本文研究中表明,實驗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評分在接受護理后明顯低于對照組,這也意味著全程心理干預護理能對患者治療過程中產生的不良情緒進行有效調節,是對患者治療效果和結局進行改善的重要干預方式。
綜上所述,全程心理護理干預不僅能對輔助生殖技術治療的效果起到優化作用,還能在護理干預的同時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是對護理滿意度進行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臨床工作中值得對此種護理方式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