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莉
(重慶兩江新區第二人民醫院 重慶 401123)
重癥肌無力屬于一種獲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免疫異常導致。此疾病在各個年齡段均由發生,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均造成沉重負擔[1]。并且重癥肌無力患者一旦出現肌無力危象將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需要做好對重癥肌無力患者的護理干預工作[2]。本文選取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診治的58例重癥肌無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對重癥肌無力患者臨床應用價值,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58例重癥肌無力患者,采用雙盲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9例,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案。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5:14,年齡18~66歲,平均(41.53±5.43)歲,其中小學學歷5例,初中學歷12例,高中及以上學歷12例;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6:13,年齡19~68歲,平均(41.34±5.78)歲,其中小學學歷6例,初中學歷13例,高中及以上學歷10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經臨床綜合檢查,確診為重癥肌無力[3];(2)患者資料齊全,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家屬也承諾配合研究,簽署了同意書;(3)通過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排除標準:(1)合并存在嚴重臟器疾病患者以及合并其他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疾病患者;(2)有精神疾病或者其他原因導致的無法正常溝通患者;(3)嚴重不配合研究和中途退出研究患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基礎護理、專科護理、肌無力危象護理等,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觀察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入院當天。護理人員向患者和家屬發放CNP護理表格,并說明原因、使用方法、作用等,以便患者和家屬更好的進行配合。同時,護理人員通過和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了解患者對重癥肌無力相關健康知識的了解情況,通過講解、觀看視頻資料等方式糾正患者和家屬錯誤認知,幫助患者和家屬樹立正確觀念。(2)治療過程中的護理。首先,護士要對患者進行服藥指導,要求患者按時按量用藥,不能私自更改,并請求家屬對患者服用情況進行監督,保證患者完全按照醫囑用藥。其次,護士還需要加強對患者的飲食護理干預,鼓勵患者多攝入高蛋白、高纖維、高鈣等營養豐富的事物,保證患者營養均衡并充足。患者住院治療的整個期間,護士都需要對患者病情發展情況進行嚴密監測,注意詢問患者是否出現不良反應,一旦發現異常,需要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臨床研究發現,基礎疾病、糖皮質激素、有創檢查等都有可能導致患者出現呼吸道感染的情況,進而加重病情,因此一定要注意避免感染發生。另外,還需要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由于重癥肌無力病情嚴重,治療難度大,恢復慢,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承受較多的痛苦,因此很多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會出現嚴重不良的情況,甚至對治療產生抗拒心理,這對疾病治療和恢復無疑都是有害的。因此,護理人員需要提高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重視程度,多和患者溝通交流,開導患者,針對性疏導患者的負面情緒,多向患者傳達正能量,講述治療成功的案例,幫助患者樹立積極樂觀的態度以及康復信念,調動患者治療的積極性。對于重癥肌無力患者來說,在治療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的一種嚴重的并發癥就是肌無力危象,一定要及時進行有效處理,否則有可能導致患者喪失生命。在患者發生肌無力危象時,一定要及時吸氧,保證呼吸通暢,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一旦發現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下降情況,需要立即協助醫生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通氣。(3)出院前護理。出院前護士需要回收護理表格,了解患者的感受。以護士長為組長的護理小組共同討論,明確臨床護理存在的問題,以便對護理表格進行不斷完善和優化。護士還需要囑咐患者家屬多給予患者關愛和陪伴,讓患者安心養病。
(1)比較兩組護理前后HAMA評分和HDRS評分變化情況。HAMA評分:焦慮評分,總分0~50分,分數高表示焦慮嚴重;HDRS評分:漢密爾頓抑郁評分,0~50分,分數高表示抑郁嚴重[4]。(2)比較兩組患者對重癥肌無力知識的認知水平評分以及住院天數。(3)比較兩組護理過程中并發癥發生率。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兩組患者HAMA、HDR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抑郁和焦慮評分變化情況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抑郁和焦慮評分變化情況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HAMA評分 t P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29 26.7±2.1 14.9±1.3 7.533 <0.05觀察組 29 26.6±2.2 10.3±1.2 9.435 <0.05 t 0.214 6.049 - -P>0.05 <0.05 - -組別 例數 HDRS評分 t P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29 26.5±2.1 15.9±1.3 7.131 <0.05觀察組 29 26.3±2.2 11.4±1.2 9.321 <0.05 t 0.231 8.331 - -P>0.05 <0.05 --
觀察組患者對重癥肌無力知識的認識水平評分高于對照組,住院天數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重癥肌無力知識的認知水平評分、住院天數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對重癥肌無力知識的認知水平評分、住院天數比較(±s)
組別 例數 認知水平評分/分 住院天數/d對照組 29 81.7±3.4 14.4±2.3觀察組 29 93.2±2.4 9.7±2.1 t 7.325 7.631 P<0.05 <0.05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90%,低于對照組的20.69%,差異尚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重癥肌無力作為一種常見免疫性疾病,病程比較長,發展比較緩慢,治療的難度也比較大,因此很多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嚴重的不良情緒,甚至有些患者會對治療產生抵抗情緒,拒絕治療,嚴重影響治療效果,甚至有可能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使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增加家屬成員負擔。針對這種情況,一定要積極對患者實施優質護理,以調動患者治療的積極性,促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常規的護理措施難以實現這一目的,我院對部分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進行護理,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
王蘭君[5]在相關研究中指出,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干預的觀察組患者取得了更優的護理效果,患者焦慮和抑郁評分降低更加明顯,對肌無力認知水平評分更高,住院時間短,并且在護理的過程中,患者出現并發癥情況更少,與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文的研究結果與此基本一致,護理后觀察組焦慮和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觀察組患者對重癥肌無力知識的認識水平評分高,住院時間短,并發癥發生率僅6.90%。研究結果提示,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對重癥肌無力患者進行護理,有利于患者病情更好更快的恢復,可以將其作為臨床護理的優良選擇。
綜上所述,對重癥肌無力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對患者病情恢復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值得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