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曉花
(泰州市中醫院 江蘇 泰州 225300)
慢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會使患者出現多種臨床癥狀并會伴隨相關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健康。目前臨床主要使用藥物治療該疾病,而以往多采用常規西藥進行治療,雖然可起到一定效果,但不理想,且復發率高[1]。基于上述情況,筆者認為可于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應用中藥治療,即加味四逆散,為分析該治療方案治療肝郁脾虛型慢性胃炎的具體效果而展開研究,現對研究詳細內容進行總結并匯報。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肝郁脾虛型慢性胃炎患者中128例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抽簽結果為依據將所有觀察對象平均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納入標準:(1)年齡18~70歲;(2)胃鏡等檢查結果表示與慢性胃炎的臨床診斷標準一致,且符合肝郁脾虛型的診斷標準;(3)知曉研究內容并簽字同意,積極配合研究。排除標準:(1)存在精神障礙或認知障礙等疾病;(2)對研究用藥存在過敏反應。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西藥進行治療,給予患者雷貝拉唑(商品名:濟諾雷貝拉唑鈉腸溶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1220,生產企業: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口服方式給藥,每天給藥1次,每次給藥20 mg;給予患者莫沙必利(商品名:瑞琪枸櫞酸莫沙必利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9990315生產企業:江蘇豪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口服給藥,每天3次,每次5 mg。
實驗組患者于上述基礎上使用加味四逆散治療,其具體組方為:柴胡6 g、白芍15 g、枳實10 g、炙甘草6g、香附10 g、蘇梗10 g、炒白術10 g、茯苓10 g、炒麥芽30 g、炒谷芽30 g。結合患者的病情加減藥物,對于疼痛明顯患者,可增加延胡索、川芎;對于噯氣明顯患者,可增加旋覆花、代赭石;對于口干明顯患者,可增加石斛、麥冬;對于舌苔厚膩,便溏明顯患者,可增加佩蘭、藿香、陳皮、對于病理提示腸上皮化生者,可酌加薏苡仁、石打穿、蛇舌草等。水煎服,每天服用1劑,早晚各服用1次。
兩組患者均連續用藥1個月。
(1)治療效果。療程結束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展開評價,其標準為[2]:患者的上腹疼痛、噯氣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胃鏡檢查結果顯示黏膜沒有水腫及充血等情況,判定為治愈;患者的上腹疼痛、噯氣等臨床癥狀顯著緩解,胃鏡檢查結果顯示黏膜沒有水腫及充血等顯著改善,判定為顯效;患者的上腹疼痛、噯氣等臨床癥狀有所緩解,胃鏡檢查結果顯示黏膜水腫及充血等有所改善,判定為好轉;患者的上腹疼痛、噯氣等臨床癥狀沒有變化或加重,胃鏡檢查結果顯示黏膜水腫及充血等沒有變化或加重,判定為無效。統計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并互相對比。(2)癥狀積分。測評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癥狀積分[3],共計5項內容:胃脘脹滿、反酸燒心、上腹疼痛、食少納呆、噯氣,每項內容的評分是0~5分,評分越低則表明患者的該項癥狀越輕,計算平均分并互相比照。(3)復發率。療程結束后,對兩組患者展開為期半年的隨訪,記錄此期間兩組患者的復發情況,比較兩組復發率。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8.44%,高于對照組的84.3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兩組患者治療前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癥狀積分各維度得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進行對比,*P<0.05。
組別 例數 胃脘脹滿 反酸燒心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64 2.41±0.65 1.78±0.45* 1.84±0.65 0.96±0.42*實驗組 64 2.39±0.72 1.35±0.31* 1.83±0.61 0.64±0.23*t 0.1649 6.2953 0.0897 5.3461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上腹疼痛 食少納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64 2.42±0.33 1.69±0.76* 2.07±0.58 1.74±0.52*實驗組 64 2.44±0.29 1.21±0.32* 2.04±0.64 1.04±0.19*t 0.3642 4.6567 0.2779 10.1152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噯氣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64 2.14±0.42 1.54±0.37*實驗組 64 2.16±0.48 1.12±0.26*t 0.2509 7.4301 P>0.05 <0.05
兩組患者均隨訪半年時間,該期間對照組中有8例患者復發,復發率為12.50%;實驗組中有1例患者復發,復發率為1.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8562,P<0.05)。
中醫認為慢性胃炎屬于“痞滿”“胃脘痛”范疇,肝郁脾虛型是臨床常見證型,應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行氣止痛為治療原則,本次研究中選擇的加味四逆散是筆者臨床常用方,是在基礎藥方中加入香附、蘇梗、炒白術、茯苓、炒麥芽、炒谷芽組合而成,其中柴胡解郁疏肝、和解表里的作用,白芍可起到平抑肝陽、柔肝止痛作用,枳實可起到消脹行滯、化瘀行氣、寬中理氣的作用,甘草可起到益氣補脾、解毒清熱、調和諸藥的作用,香附、蘇梗疏肝理氣,白術及茯苓益氣健脾,炒麥芽、炒谷芽健脾開胃、行氣消食,諸藥合用能夠使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同時可結合患者的病癥加減藥物,保證治療的針對性。中西結合能夠提高治療效果,并保證用藥安全性,同時可使患者復發幾率降低。為分析對肝郁脾虛型慢性胃炎患者運用加味四逆散治療的效果,筆者開展比照研究,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進行對比,提示實驗組患者更高;相比治療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癥狀積分均降低,且相比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的降低幅度均更大;該結果與唐世霞等人[4]的研究結果基本類似,說明對肝郁脾虛型慢性胃炎患者運用加味四逆散治療的有效性,可起到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的作用;兩組患者的復發率進行對比,提示實驗組患者更低;該結果符合周一前等人[5]的研究結果,說明對肝郁脾虛型慢性胃炎患者運用加味四逆散治療可起到降低患者復發幾率的效果。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
綜上所述,對肝郁脾虛型慢性胃炎患者運用加味四逆散治療可起到理想效果,能夠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并降低復發率,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