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迎春,李連春
(桂林市中醫醫院 廣西 桂林 541002)
腦卒中后患者因肢體功能障礙,行動不便、活動減少,胃腸蠕動功能減弱,導致糞便在腸內滯留過久、秘結不通,而發生便秘。便秘日久,腹腔壓力增高,心臟收縮,血壓升高[1],輕則增加患者痛苦,延緩疾病康復,重則使原有病情加重或導致其他并發癥,威脅患者生命。因此,需高度重視腦卒中后便秘的防治。我院運用直腸功能訓練聯合中藥穴位熨燙治療腦卒中后功能性便秘,取得了顯著療效,現總結分析如下。
選擇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在桂林市中醫醫院住院,確診為腦卒中合并有功能性便秘的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42~76歲,平均(55.5±3.3)歲,病程3.2~6.5個月,平均(4.36±0.7)個月;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41~78歲,平均(56.5±4.8)歲,病程3.5~6.7個月,平均(4.83±0.6)個月。納入標準:參照羅馬委員會制定的FC羅馬Ⅲ診斷標準:(1)必須包括下列2項或2項以上者[2-3]:①至少25%的排便感到費力;②至少25%的排便為干球便或硬便;③至少25%的排便有不盡感;④至少25%的排便有肛門直腸梗阻、堵塞感;⑤至少25%的排便需要手法輔助(如用手指協助排便、盆底支持);⑥每周排便少于3次。(2)在不用瀉藥時很少出現稀便。(3)不符合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標準。(4)上述癥狀出現至少已有3個月,且近1個月癥狀符合以上診斷標準。剔除標準:(1)局部皮膚有破潰、硬結、疤痕、出血等;(2)凝血功能低下;(3)合并肝腎疾病、腫瘤、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極度衰弱者;(4)合并精神疾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對照組 給予常規治療及中藥穴位熨燙。(1)常規治療。①飲食療法:給予清淡或粗纖維食物,避免辛辣煎炸刺激性食物,減少腸道排空阻力;②運動療法:指導患者堅持每天運動鍛煉30 min左右,有效加強腸道蠕動;③排便管理:培養患者定時排便的習慣,宜在早餐或晚餐后進行,因進餐后直腸壁的張力增強直腸容量降低,有利于直腸排空,并告知患者取坐位的方式排便,可使身體放松、減輕自身痛苦,防止發生意外。(2)中藥穴位熨燙。①采用本院協定中藥溫經通絡方,主要有生大黃10 g、黃芪10 g、吳茱萸10 g、厚樸10 g、桃仁10 g、當歸尾10 g、沉香10 g、芍藥10 g、澤瀉10 g、生地10 g、枳實10 g、紅花10 g等組成,上述藥品由我院中藥房提供;②熨燙藥包制備[4]:將協定藥方中藥品混裝在一個長20 cm,寬12 cm的小布袋內并封口。將中藥包放入大號電熱毛巾車蒸煮40 min備用;③熨燙方法:選取天樞、中脘、神闕、上巨虛、足三里、大腸、腎俞等穴;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充分暴露熨燙部位;操作者取出備用熱藥包,待藥包表面溫度降至50~60 ℃,用干凈治療巾包裹,對直腸所選穴位進行循環推熨,開始時用力輕、速度稍快,隨著藥包溫度的降低,用力增強、同時速度減慢,藥包表面溫度降至40 ℃時或患者耐受時[4],置于患者腹部中脘、神闕等穴位處,再用紅外線燈照射藥包,距離30 cm左右,以保持溫度和防止燙傷。20 min/次/d,7d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
1.2.2觀察組 除與對照組相同治療外,增加直腸功能訓練,2次/d,7 d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注意:中藥穴位熨燙在患者直腸功能訓練結束后如無不適再進行。直腸功能訓練:每日早、晚餐后半小時進行。第一步,腹部按摩:患者取平躺體位,操作者站在患者的右側,單手握拳,從右下腹開始,予適當的力量下壓,先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并按順時針方向前推至左下腹,5~10 min/次[5],增強腸道活動。第二步,肛門牽張術[6]:患者側臥,操作者右手戴手套,中指涂潤滑油,緩慢探入患者的肛門,并分別在肛門的3、6、9、12點鐘位置向外牽拉10次、每次1 s,同時指導患者勻速地深呼吸,促進腸蠕動及糞團排出。
于治療后7、14、21 d分別觀察患者排便情況,并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進行效果評價。治愈:2 d以內排便1次,便質轉潤,解時通暢, 短期無復發;好轉:3 d以內排便,便質轉潤,排便欠暢;未愈:癥狀無改善。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7 d有效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14、21 d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結果比較(例)
腦卒中患者并發便秘的原因諸多,主要是因為神經功能紊亂不能引起排便反射的形成,加之腦卒中后患者長期臥床改變了原來的飲食習慣、排便習慣、排便姿勢,或由于疾病發生后體質虛弱活動減少引發腸蠕動減弱、排便動力不足、大腸傳導功能失常所致[8]。長時間的便秘體內毒素排除不及時可影響大腦功能的恢復、加重內分泌代謝的紊亂,尤其是患者在用力排便時可使血壓驟升,引發再次腦卒中或誘發其他并發癥,故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予以解除。在臨床中,最常采用的解決辦法是改善膳食結構和使用輕、緩潤腸劑等,對于便秘超過3天、且各種潤腸劑治療不見效的頑固性便秘者,還可能使用人工掏糞的手段,給患者帶來了不少痛苦[9]。為此,我們有機結合傳統中醫外治法與現代康復技術,采用直腸功能訓練聯合中藥穴位熨燙治療腦卒中后功能性便秘。根據中醫臨床辨證,便秘分為虛、實兩證,實秘者以泄下、行氣通下為法,虛秘者以益氣、養陰、潤下為治則。溫經通絡方中生大黃主清熱、瀉下攻積;黃芪健脾補中,益衛固表;吳茱萸溫中止痛、疏肝下氣;厚撲健胃消食、下氣寬中;桃仁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當歸尾止痛、潤腸;枳實消積導滯;方中諸藥通過熱藥包熨燙腹部天樞、神闕、大腸等人體內特有腧穴發揮熱力和藥力之功效,達到疏通臟腑經脈,疏導腸腑氣機,促進胃腸蠕動,溫中止痛,潤腸通便,調整臟腑陰陽的目的。而直腸功能訓練是通過手指刺激直腸以增強肛部神經敏感度,刺激刮約肌收縮,增強腸蠕動,產生便意,同時有效緩解肛門內外括約肌的痙攣,擴大直腸腔,擴大直腸腔,誘發腸道反射,促進糞團排出[10]。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治療時間的累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逐漸增加,但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直腸功能訓練聯合中藥穴位熨燙,增強了腸蠕動,解除食積氣滯和腹脹便秘,具有高效、無創、安全等優點,能減輕患者痛苦,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可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