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鋒,吳學兵,朱 峰
(上海市松江區泗涇醫院檢驗科 上海 201601)
血栓彈力圖TEG試驗是監測血凝塊的切應力這一物理性質。因此,它對所有影響血凝塊的結構或凝血速率及其溶解的細胞和血漿成分之間特別是血小板)的相互作用均很敏感。TEG的優點是使用全血評估凝血全貌、纖溶亢進、重組VⅡ因子的治療和探測XⅢ因子水平等[1]。MA參數代表血凝塊形成時的最大振幅,可以很好地反映活化PLT和纖維蛋白(Fib)的協同作用,而血小板參數直接反映了血小板的數量、體積、大小等。現就血小板參數與TEG參數間是否存在一定的關系做以探討。
選用2019年11月—12月本院535例同一天進行血常規和血栓彈力圖TEG檢測的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女性與男性結構比為1.367,年齡16~95歲,平均(56.2±21.0)歲。
空腹同時采集兩管患者靜脈全血,一管采2mL置于EDTA-K2真空管抗凝,使用日本Sysmex XS-900i血球儀及原裝試劑檢測血小板參數;另一管采2 mL置于3.2%檸檬酸鈉真空管1:9抗凝,使用重慶鼎潤DRNX-Ⅲ血栓彈力圖儀及配套試劑檢測血栓彈力圖參數。
使用SPSS 22.0軟件,正態性數據相關性采用Pearson分析,非正態采用Spearson分析,P<0.05表示顯著相關;組間均數比較采用SNK-q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P<0.05表示顯著差異。
2.1 血小板參數和TEG血栓彈力圖參數相關性分析結果
PLT和PCT與K值呈顯著負相關,與MA、CI和Angle角呈顯著正相關;P-LCR、PDW和MPV與K值呈顯著正相關,與MA、CI和Angle角呈顯著負相關(P<0.05)。見表1。

表1 血小板參數和TEG血栓彈力圖參數相關性分析
2.2 按MA的大小分成血小板功能減弱(<50)、正常(50~70)和增強(>70)三組,組間均數比較采用SNK-q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PLT、PDW、P-LCR、MPV,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血小板功能減弱、正常和增強三組,各項指標比較分析(±s)

表2 血小板功能減弱、正常和增強三組,各項指標比較分析(±s)
注:*與○,△與○P<0.05。
組別 例數 MA/mm PLT/×109·L-1 P-LCR/%MA<50 152 44.83±4.54 191.56±68.27* 27.34±8.02*MA(50~70) 307 59.08±5.52 206.11±67.73△ 27.99±9.78△MA>70 57 75.34±4.66 271.18±105.94○ 23.62±8.52○組別 例數 PDW/% MPV/fL PCT/%MA<50 152 14.07±2.67* 10.23±1.1* 0.19±0.07*MA(50-70) 307 13.9±2.85△ 10.33±1.34△ 0.22±0.22 MA>70 57 12.51±2.89○ 9.77±1.14○ 0.26±0.08○
血小板的凝血機制是在凝血因子的參與下,通過血小板的各種聚集、粘附、釋放,產生止血功效。其數量的多少、大小和分布寬度等直接反映血小板的活性、功能和生成情況以及骨髓中巨核細胞代謝、增生情況。而TEG是血塊形成、進展、穩定以及最終降解的全過程,以圖像形式全貌的反映了機體的凝血與纖容能力,確切的提供凝血異常的具體原因[2]。它是監測血液離開血管后凝血、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強化、纖維蛋白交叉連接和纖溶等全過程的曲線圖,可以反映凝血因子活性、血小板功能及纖維蛋白溶解過程的許多信息[3],現主要應用于指導術中及圍術期輸血,是圍術期監測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4-5],還可以用來監測血液高、低凝狀態,以及評估血栓風險[6]。
本文研究顯示血小板參數與TEG參數中K、MA、CI和Angle角都有顯著相關。PLT和PCT與K值呈顯著負相關,與MA、CI和Angle角呈顯著正相關,其中PLT與K、MA、CI和Angle角相關性與文獻[7-8]報道的一致;P-LCR、PDW和MPV與K值均呈顯著正相關,與MA、CI和Angle角呈顯著負相關。MA是血栓彈力圖最大切應力系數,即最大振幅。它反映正在形成的血凝塊的最大強度及血凝塊形成的穩定性。其主要受纖維蛋白原(約占20%)及血小板(約占80%)兩個因素的影響。K值是評估血凝塊達到某一穩定強度所需的時間,與血小板功能和纖維蛋白原有關。本研究顯示K值越大,血小板體積則大,大血小板多,分布增寬,總數減少。Angle角是從血凝塊形成點至描記圖最大曲線弧度作切線與水平線的夾角,它反映纖維蛋白和血小板在凝血塊開始形成時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反映血凝塊聚合的速率。CI是TEG凝血功能綜合指數,與其他TEG參數均有關。而R值反映凝血因子活性,EPL、LY30預測纖容比例,本研究顯示與血小板參數無相關性。
本文研究顯示按MA的大小分組比較,血小板功能增強組的PLT明顯高于其它兩組,PDW、P-LCR、MPV則比其它兩組明顯減少;PCT增強組明顯高于減弱組。也印證了血小板凝血功能跟血小板的數量是顯著相關的,當PLT增高時,機體內血小板出現功能增強,PDW、P-LCR、MPV減少;當PLT下降時,機體內血小板出現功能減退或是破壞增多時,MPV、PDW、P-LCR增多,這與趙大雨報道的一致[9]。PLT是直接反映機體內血小板產生與凋亡的動態指標,PCT是血液中血小板所占體積的百分比,P-LCR、PDW代表血小板體積異質性。MPV則是血小板活化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一個應激性反應指標,主要代表機體骨髓巨核細胞造血能力和血小板生成狀態。全身血小板30%~40%儲存于脾臟的髓索,當脾功能亢進會使血小板破壞增多,導致PLT數量減少。而大血小板的出現恰恰是為了適應血小板減少時機體的需要,血小板在脾臟停留時間縮短、成熟受到抑制、壽命縮短。因此出現MPV、P-LCR和PDW增大[10]。但當患者機體骨髓增生異常,如再生障礙性貧血,PLT下降,MPV也減小。本文收集的病種有限,缺乏病種的分類及結構比,今后還需進一步細化研究。
總之,血常規中血小板計數、分布寬度、體積等參數在反映血小板凝血功能方面也是至關重要的。臨床醫生可以結合血栓彈力圖TEG檢測結果與血小板參數檢測結果,對患者機體的整個凝血狀況做出多方面分析,采取相應的治療對策或輸血方案,從而有效地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