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偉珠,黃燕芬,陳淑懷
(汕頭市潮陽大峰醫院 廣東 汕頭 515154)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胰島素分泌代謝紊亂的疾病,它是因胰島素分泌缺陷或作用障礙引發[1]。隨著年齡的增長,糖尿病發生率逐步上升,據有關統計學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超過50歲的中老年人群的患病率已達到32%[2-3]。在臨床中尚未有根治糖尿病的良方,一旦患病往往需終身接受治療,通過長期的用藥、合理的飲食、運動進行血糖指標的控制,以維持其穩定,繼而延緩病情的發展[4]。然而多數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不高,使得血糖指標波動較大,病情反反復復,生活質量大大下降[5]。基于此,本研究結合我院近1年半時間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分組實施常規護理與個性化護理干預,對于患者的血糖控制及生活質量的影響進行觀察分析,現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12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分組原則分為參照組和研討組,每組56例。參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研討組患者在參照組基礎上結合個性化護理干預。納入標準: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患者病情比較穩定,對本次研究的各個事項均已知悉,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全身性血液系統疾病患者,合并糖尿病嚴重并發癥的患者,存在嚴重行為、意識、語言等障礙患者。研討組患者年齡42~76歲,平均(58.56±14.42)歲,男女比例31:25。疾病分型為1型、2型糖尿病患者各有27、29例,學歷:小學、中學、大專及以上分別有患者17、20、19例。病程1~13年,平均(7.18±2.76)年;參照組患者年齡43~77歲,平均(59.01±14.23)歲,男女比例32:24。學歷:小學、中學、大專及以上分別有16、19、21例。病程1~12年,平均(7.49±2.82)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學歷、病程等一系列資料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參照組56例患者運用常規護理干預,根據醫囑實施護理措施,以口頭告知的方式讓患者了解血糖控制相關事宜,如飲食、運動等方面,并動態檢測患者的病情。研討組56例患者在參照組基礎上輔以個性化護理。(1)適當的心理護理與健康宣教:對于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嚴密觀察的同時,還應關注其心理變化。因為疾病尚處于只能控制而難以根治的情況,所以患者需具有長時間接受治療的心理準備,而大多數患者普遍存在焦躁不安的情緒波動,此時護理人員應當有針對性的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其不良心理狀態的根源所在,盡量通過正能量的語言安慰患者,并鼓勵其多多參與社會活動,不斷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讓其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與患者建立和諧的關系,從細微處關心患者,同時爭取家屬的支持與理解,讓患者感受到來自社會、家庭多方面的關愛與溫暖,共同幫助患者放下思想包袱,從容面對疾病。考慮到患者受教育程度方面的差異,應當根據不同的患者,采取差異性健康宣教,讓每一位患者均對糖尿病的發生機制、特征以及預防手段等知識了解并掌握,從而積極參與到疾病的治療與防控中來,進一步提升其治療的信心。(2)飲食、用藥及運動指導:飲食方面護理人員應當加強關注,提醒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飲食中一定要嚴格飲食控制,并養成規律的生活及飲食習慣,不應挑食、隨意加餐、避免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如甜品等,注意選擇多樣,講究營養搭配合理。用藥方面,首先是對于各種降糖藥物的作用、用法、用量以及注意事項等為患者一一說明,然后強調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提醒患者切忌隨意增減、更換藥物或停藥。運動方面,讓患者了解每天堅持適當的運動不但能夠促進糖代謝,還可提高對血糖水平良好的控制,讓其明白運動的必要性。運動鍛煉可結合個人的體質與興趣、實際病情、年紀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個性化運動方案,例如過度肥胖的患者可進行爬樓梯、快走等運動,老年患者可以太極、八段錦等運動為宜。運動時間應把握在飯后半小時以上為宜,并且運動強度應當合理,防止運動過度造成關節或骨骼的損傷或低血糖。(3)正確行為指導與保健護理:對于糖尿病患者自身的不良生活習慣予以指出并糾正,強調諸如抽煙、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會對病情產生不利影響,有針對性進行良好生活習慣的正確引導,并教會患者自行血糖監測的方法,測量時間等,加強其自我護理的水平。結合患者個體化體質特征,找到改善體質的保健穴位,指導患者自行按摩,并做到長期堅持,達到活血舒筋,增強體質的目的。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血糖水平控制情況及生活質量。血糖指標包括: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生活質量經SF-36生活質量量表評價,內容涉及8個方面36項,滿分100分,分值越高,反映生活質量越佳。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入院時血糖水平控制情況及生活質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討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參照組,生活質量評價分值則高于參照組,組間對比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血糖水平控制情況及生活質量評價(±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血糖水平控制情況及生活質量評價(±s)
生活質量/分參照組 56 護理前 9.83±1.42 11.48±2.3812.87±2.5372.02±6.72護理后 7.39±1.13 7.84±2.03 10.46±1.7975.38±7.45研討組 56 護理前 10.07±1.8811.57±2.4312.92±2.6771.73±5.81護理后 4.51±0.94 5.21±1.92 6.48±1.24 86.12±8.14 t1 護理前 0.7623 0.1980 0.1017 0.2443 t2 護理后 14.6625 7.0437 13.6776 7.2835 P1 護理前 0.4475 0.8434 0.9192 0.8075 P2 護理后 <0.001 <0.001 <0.001 <0.001分組 例數 階段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mmol·L-1)餐后2h血糖/(mmol·L-1)
近些年隨著從們生活水平的提升,飲食習慣的變化,使糖尿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降糖藥物的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的發展,但難以完全治愈[6-7]。因此臨床中常發生患者隨意減藥、換藥、停藥等情況,加之飲食不規律,無科學有效的運動方式等,直接影響療效,生活質量也明顯下降[8]。個性化護理干預方式是近年來廣泛應用于臨床各領域的一種新型護理措施,它結合患者的心理狀態、具體病情,根據糖尿病的特點,有效提升患者認知的同時通過心理疏導、飲食、用藥、運動、行為、保健等方面加強細節、針對性護理措施,對于患者的個體性差異更為關注,不斷調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進一步對其血糖水平有效控制,生活質量明顯有所提高[9-10]。
護理后研討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3項血糖指標水平均低于參照組,而生活質量評價分值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個性化護理有利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以及生活質量的提升,正確引導患者加強自我管理,直面疾病,此護理方式具有較高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