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柳岑,黃厚芳
(陽春市人民醫院腫瘤科 廣東 陽春 529600)
疼痛屬于惡性腫瘤患者臨床中最為典型的癥狀,又稱其為“癌痛”,不僅會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態,同時還會降低其生存質量,加速其腫瘤疾病的持續惡化[1]。部分醫學研究專家表示[2],個性化癌痛護理的應用對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顯著;因此,本次研究中將針對這一結論進行研究,分析該種護理模式的臨床應用價值。
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惡性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每組45例。常規組女性:男性為20:25,年齡(51.23±3.25)歲,癌痛時間(3.65±0.23)d,給予常規護理方案;實驗組女性:男性=21:24;年齡(51.20±3.20)歲,癌痛時間(3.60±0.20)d,給予個性化癌痛護理方案。在本次研究中,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自愿參與研究,并已經全部簽署協議書;兩組研究對象的資料,包括性別比例、平均年齡和癌痛時間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排除標準:(1)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2)數字評定量表(NRS)評分<6分,或依從性較差的患者;(3)患有精神類疾病或語言溝通障礙的患者;(4)對于此次研究內容拒絕簽字確認,或自愿退出研究的患者。
1.2.1常規組給予常規護理 患者入院接受相關指標檢查及對癥治療的同時,醫護人員按照護理要求給予常規的疼痛護理干預,對其臨床相關指標及癥狀進行密切的觀察和記錄,在患者出現疼痛程度加重的情況下給予藥物鎮痛,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臨床護理工作。
1.2.2實驗組給予個性化癌痛護理 患者入院接受相關指標檢查及對癥治療的同時,接受個性化癌痛護理。(1)癌痛護理計劃:由本院具有豐富經驗的護理主管組織所有參與此次研究的護理人員進行規范化癌痛護理培訓,要求所有護理人員掌握癌痛管理的相關知識以及護理步驟;之后結合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癥狀對其進行疼痛程度評估,并根據其疼痛等級分工進行護理安排,由護理主管實施監督和指導,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2)癌痛護理內容:首先,護理人員需要針對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疏導和安慰,與患者之間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并通過長時間的溝通交流站在患者的角度進行心理狀態的干預,幫助其樹立治愈的信心,積極向上的接受臨床干預措施。其次,護理人員需要為患者進行疼痛護理;對于評估等級中輕度疼痛的患者可采用聽音樂、看視頻等轉移其疼痛注意力,減輕疼痛;對于疼痛等級較重的患者可以采取階梯鎮痛給藥護理,例如:第一階梯布洛芬、塞來昔布、阿司匹林;第二階梯曲馬多、洛芬待因、可待因;第三階梯嗎啡、芬太尼透皮貼、奧施康定、美施康定等;所有給藥必須經過相關主治醫生指導。最后,護理人員通過病房巡視的方式及時發現患者的疼痛及不良情緒狀態反應,并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起居進行指導,幫助其提高臨床護理依從性和配合度。
(1)心理狀態[3]: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的心理狀態改善效果越好。(2)疼痛程度[4]:采用數字評定量表(NRS)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總分0~10分,得分較低的一組表示其疼痛程度改善效果越好。(3)生活質量[5]:使用SF-36生活質量評分表對90例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進行評估,評估指標包括情感職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生理機能、健康狀況、活力、精神健康、社會功能,評分數據與生活質量評分呈正比。(4)護理滿意度:利用本院自制問卷,不記名方式開展,滿分100,滿意(80~100分)、基本滿意(60~79分)、不滿意(<60分),滿意率+基本滿意率=總體滿意度。
應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前心理狀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SAS、SDS評分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s,分)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SAS SDS SAS評分 SDS常規組 45 50.15±4.06 49.25±3.88 42.86±3.06 41.35±2.56實驗組 45 49.56±3.78 49.87±3.96 37.16±2.47 35.26±2.36 t 0.713 0.750 9.723 11.733 P 0.477 0.455 <0.001 <0.001
兩組護理前疼痛程度和生活質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的NRS評分低于常規組,SF-36 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疼痛程度和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疼痛程度和生活質量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NRS SF-36 NRS SF-36常規組 45 8.15±1.06 65.55±3.88 4.86±1.06 72.33±2.99實驗組 45 8.26±0.78 65.77±3.99 1.16±0.47 85.66±3.11 t 0.561 0.265 21.406 20.727 P 0.576 0.792 <0.001 <0.001
實驗組護理滿意度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常規組和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臨床中,針對惡性腫瘤患者通常以保守治療、手術治療和放化療等方式為主,輔以相關護理措施進行有效干預,以整體保障患者的臨床治療及預后效果[6];而癌痛則屬于臨床中惡性腫瘤疾病患者較為常見的一種癥狀,其作為患者的主觀感受可以直接影響到整體治療效果以及護理依從性。本次研究中,通過給予惡性腫瘤患者采用個性化癌痛護理干預后的結果表示:護理后實驗組的心理狀態(SAS評分、SDS評分)、NRS評分均低于常規組,SF-36評分高于常規組;且實驗組護理滿意度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個性化癌痛護理是針對癌癥患者所采用的常見護理模式,其具有個性化、人性化、科學性,可以在臨床護理中“以患者為中心”,由本院具有豐富經驗的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該種護理模式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患者入院接受癌痛程度評估后,由專業的護理人員根據其評估結果進行心理安撫,樹立治愈的信心,之后給予針對性的等級癌痛護理措施,減緩其疼痛程度,輔以日常病房的巡視,加強對癌癥患者疼痛及心理狀態、生活質量的干預,幫助其提高臨床護理依從性和配合度。
綜上所述,臨床中針對惡性腫瘤疾病患者而言,個性化癌痛護理的應用效果顯著;不僅可以改善患者心理狀態、疼痛程度、生活質量,還可以提高患者的滿意及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