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妍
狐貍摘完蘋果后,路過葡萄架,便將葡萄一并收入囊中。看見西瓜又心生向往,于是一番行動后收獲頗豐。然而歸途中精力耗盡,一不小心勞動成果滾入河中,消失殆盡,最終一無所獲……如此簡單的一個寓言故事,卻尖銳地反映出當代青年的“痛與淚”。
秉承著“完美主義”“均衡主義”,不少剛畢業的青年人將“全面發展”貫徹到極致:今天考雅思托福,明天考會計證,后天報個公務員……本來是想著豐富自我,做全能型人才,到頭來弄得身心俱疲,一無所成。
對不起,這不是我們想要的“人才”!何謂人才?先謂人,后成才。身而為人就要有人類的自覺性,時間有限,財力有限,精力更有限。要想在諸多限制性因素中“雨露均沾”地全方位學習,要么顧此失彼,要么淺嘗輒止。何來全方位?何來成才?到頭來還不是“虛無主義”?
不甘心的青年人偏要叫板:社會需要全能型人才!對不起,又錯了。隨著經濟全球化,國際上的分工合作趨勢日益突顯。由國及人,在某一領域深入研究的人才愈來愈受到歡迎。國家開始開展“千人計劃”,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華為天才少年計劃用百萬年薪吸引頂尖人才,實現技術創新與商業創新的雙輪驅動……由此觀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才是大勢所趨。專業型人才是社會培育的大方向。
那么,不完美的青年人如何才能做長屬于自己的“板”,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專才呢?
首先,要對自我進行精準定位。音樂家用小提琴畫不出落日余暉,畫家也無法讓畫作歌唱。人的角色決定了其力所能及的范圍,我們必須明確自我的目標。尼采曾言,聰明的人只要能掌握自己,便什么也不會失去。說的亦是這個道理。
其次,要習慣與孤獨相處。讓自己成為專才的條件,不唯有精準的定位,其必有與奮斗目標廝守一生的勇氣。巴托爾迪享受孤獨,將熱情付諸行動,其不朽杰作“自由女神像”令世人折服,其也被稱作“雕刻教父”。
最后,加強合作,互利共贏。科技分明的觸須伸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跨空間的交流成本更加低廉。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是那廣袤大陸上相連的一部分。認識到自己的能力世界,用有價值的成果吸引優秀的合作伙伴,才是在這個全球化發展時代發光發熱的最優解。
正如任正非所言,人不必將自己塑造得過于完整完美。若是能悅納自我的不足,揚長避短,堅守志向,合作共贏,一樣能在時代訴求里實現自我,助推社會。
人才也可以不完美,所言甚是。
點評
本文論述了在當今社會我們互相協助、合作共贏的必要性。開篇以寓言故事導入,頗為新奇生動,結尾一句與第二段勾連,“今天考雅思托福,明天考會計證,后天報個公務員”以眾生相的形式為我們呈現了當代青年的“痛與淚”。之后兩段體現了作者優秀的問題意識,圍繞著“何為人才”及“為什么社會不需要全能型人才”這兩個問題展開論述,隨后幾段從“為什么”轉入“怎么辦”,雖然“首先”“其次”“最后”的表述略為刻板僵硬,但是段內“音樂家用小提琴畫不出落日余暉,畫家也無法讓畫作歌唱”等表述理性又形象,彰顯了作者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