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責
摘要:鄉村景觀是居民居住的空間環境,是集體記憶點的地方,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獨有的景觀環境。在伴隨著城鎮化進展的過程中,土地拓展的規模持續增加,村莊外圍的區域相對優良的農業用地逐漸被蠶食,村莊原有的自然景觀不斷發生著變化。隨著機器作業的發展,生產方式在不斷發生轉變,村莊農業景觀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通過對記憶里景觀環境的再現,對村莊景觀建設提供靈感和來源。
關鍵詞:鄉村記憶;自然景觀
1.前言
鄆城縣李集鎮是我的老家,這里有新石器時代遺址,這里也曾是劉鄧大軍過黃河經過地,我在這里長大,見證了村子春秋冬夏的四季變遷。直到走進大學,故鄉沒有了春和秋,只剩下冬夏。每次走在大街小巷總會隨手拍下鄉村的景,有日升的染出朝霞,有日落的夕陽西下,有春天的百花,有冬天的瑞雪。隨著我長大,村子里的景觀也發生了變化,道路變得更加平坦寬敞,河流變得更加流暢,景觀層次變的更加豐富多彩,生活設施變得更加便利。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從生態、自然的角度來看,是不是一種遺憾呢?每次行走在路邊和田野常回憶起兒時在村子里生活的點滴,追溯屬于自己對鄉村的記憶。
2.鄉村景觀
鄉村是居民以農業經濟活動為基本內容而聚集的空間的總稱,鄉村景觀是當地村民在從事生產生活的過程中經過長時間沉淀所形成的居住環境。我的家鄉和全國普普通通的村莊一樣,以農耕經濟為主,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形成了屬于自己獨有的景觀環境。鄉村景觀隨著社會發展、人員的遷徙不斷的發生著變化。對于鄉村的歸屬感在逐漸減少,通過對兒時景觀環境的回憶,為鄉村景觀環境設計明確方向,推動鄉村文化再生產秩序重構,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3.春季景觀
春風吹拂大地,送走了冬日的寒意,脫下厚厚的冬裝,走出家門,盡享春日暖陽。在我的記憶里春天是紅、黃、藍、綠的色彩,藍藍的天空下大紅燈籠高空掛,黃色的油菜花開滿田野,綠油油的小麥吐新芽。在清明節前后,柳樹最先吐出新芽,它便成了兒童快樂的源泉,下學歸來,爬?上柳樹,折一枝新柳做成草帽,在樹林間追逐打鬧。村民會在清明節當天砍下葉茂的柳枝,插在門口的上方,為村子增添幾分綠意。村子的后方是蘆葦蕩,這地方也是兒時歡樂的海洋,在這里可以捉迷藏,可以追水鴨。在秋末冬初,村民會將蘆葦割下在院子里晾曬,等到冬季編織成葦席御寒,剩余的邊角料便可儲存起來當作生火做飯的燃料。村子后面的空閑用地多會種植油菜花,油菜花的盛開,搭乘了春天最后的末班車,它盛開之時,場面壯觀美麗。那時身邊沒有影像記錄設備,無法將美景永久的保存記錄。我們往往會在游玩之后,采一朵油菜花帶回家中,插在放有水的花瓶中,或者將花瓣采下做成標本。那時天真的我們以為采下一朵油菜花就可以留住整個春天。
4.夏季景觀
夏季在記憶中是一個忙碌的季節,成熟的小麥待收割,秋季的玉米待播種,棉花需要打理。這個季節的顏色是五彩斑斕的,田野里金色的麥子,路邊盛開的紫色野花,荷塘里盛開的粉色荷花,庭院里盛開的紅色月季,各種顏色裝扮了整個夏天。我最喜歡還是小麥待收割時的景觀,在蔚藍的天空下,微風吹過麥田,掀起一層層金色麥浪。那時還未有現代化收割設備,麥子的收割是靠人力來解決。麥子成熟時,我們需要提前幾天將打麥的場地收拾平整,需要經過鏟草,抹平,碾壓,拋光,潑水等幾個環節,這幾個環節下來場地便從布滿雜草的坑洼變的平整光滑。這時的成年人是最辛苦的,每一個環節都要爭分奪秒,毛巾包住頭發,脖子里再搭上一條毛巾擦汗,不停歇息的完成幾個環節,只為早點將麥子收割完畢。這時的兒童是最幸福的,收拾平整的場地便成了兒童的“游樂場”,我們便會在光滑的場地上奔跑,追逐,打滾,捉迷藏。在這個忙碌的季節,老人們也參與其中,他們手垮籃子走在田間地頭,大街小巷,撿拾灑落的麥穗,晚上回家用棒槌敲打,第二天早晨便可以拿著麥子與走街串巷吆喝著售賣油條的小販換取早點。這個時節的村莊是歡樂海洋,四處洋溢著收獲的喜悅。
5.秋季景觀
秋天的色彩是黃色的,秋天的心情是喜悅的。秋天是一年大豐收的季節,成熟的莊稼,凋零的樹葉,枯萎的小草,荷塘里的荷葉都逐漸變成了黃褐色,這是秋天的顏色。微風吹過樹梢,枯黃的樹葉緩緩落下,每天傍晚在落滿樹葉的道路上,會看到收集落葉的老人,他們將凋零的樹葉收集打包,當作牛羊過冬的糧草和生火做飯的燃料。到了秋季,村后的小河水流量逐漸減少,河床底部逐漸干枯,未追隨水流而下的小魚在僅有的水域里做最后的掙扎,我們挽起褲腿,光著腳丫,跑到水中摸魚,幻想著魚蝦端上晚餐的美味。河床還未干透的泥巴成為我們“藝術創作”的材料,我們將泥巴挖出揉打,將它塑造成各式各樣“藝術品”。夜色漸晚,便起身回家,臨走時不會忘掉將“藝術品”帶回家,放在爺爺奶奶家生火做飯的爐子里進行燒制,滿懷期待的等待它“出爐”后的模樣。
6.冬季景觀
冬天在記憶里是灰、白、藍的顏色,是最悠閑的季節。冬季樹葉凋零,只剩下灰色的樹干在風中搖曳。冬天來臨前,村民會積攢柴火為過冬做準備,備好的柴火便會碼放在村后的樹林里。它們像一座座小山丘一樣排列在樹林里,這里也便成了兒童的歡樂地,我們會在這里追逐打鬧、捉迷藏、打槍等游戲。冬天最期待的事情莫過于等一場大雪,大雪后便會是快樂的時光。晶瑩剔透的雪花落在疊滿落葉樹林中,踩在上面松松軟軟,等到積雪沒過雙腳,便會開啟雪后的重頭戲打雪仗環節,一深一淺的在樹林間穿梭,追逐打鬧,跑起來顯得那樣憨態可掬。
7.結論
通過對景觀環境的回憶,在標準化景觀建設的背景下,為鄉村景觀設計需找突破口,打造一座有溫度、有情感、有記憶的村莊,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鄭輝.淺析鄉村記憶在鄉村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西部皮革,2020,v.42;No.472,91.
[2]陳秋.鄉村記憶與鄉村振興[J].宜春學院學報,2019,v.41;No.288,53-57.
[3]郭宏旺.鄉村記憶里的馬車[J].文化產業,2020,No.152,45-47.
[4]梁玉.集體記憶的守望與重塑[C].曲阜師范大學,2020.
(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景德鎮?3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