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時代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網絡社會逐漸開始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諸多問題。網絡科技的興起作為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便利了人們對海量信息的獲取,一方面由于互聯網的虛擬性和匿名性也會導致一些人肆無忌憚的在網絡上發表言論,甚至對他人進行攻擊。嚴重侵害了他人的法益,所以為了規范網絡行為,制裁網絡暴力,我們必須進行相應的思考。
關鍵詞:網絡暴力;網絡侵權;法律規制
引言
在新媒體平臺發展形態多樣化的背景下,網絡暴力也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變得有多種多樣的形式,在法律法規中難以對其進行規制。網絡環境下的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網絡暴力的受害者,其危害程度不亞于現實生活中的暴力,網絡暴力的頻發,使其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擾亂了網絡秩序,所以不能任由網絡暴力繼續擴大下去,要通過一系列政策與方法構建綠色健康的網絡風氣。
一、“網絡暴力”的概念
網絡暴力作為一種軟暴力,是指在互聯網絡上對真實的或者虛假的事實,進行惡意捏造、傳播,通過傷害性、侮辱性的言語、文字以及視頻等手段,達到針對他人從而進行人身攻擊的目的。其表現形式大多為網絡造謠、人肉搜索等。
當一個熱點話題的出現,會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和態度,不同的觀點之間就會產生一些爭論,在網絡社會上,允許各種各樣觀點的存在,這也就導致了網絡暴力群體會因為別人與自己的觀點不一致,而不允許別人的觀點存在,這種對立的情緒也就使得網絡暴力在這種情緒的氛圍下愈演愈烈。
二、網絡暴力產生的原因
(一)互聯網的匿名性
網絡暴力現象并非偶然,其頻發性與互聯網最突出的特征是密不可分的,由于互聯網主體的匿名性使每個人好像擁有了既可以隨意說話又不用負責任的權利,這種匿名性導致了網民責任感的缺失,是網絡暴力產生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在網絡上對于自己的言語不會有過多的約束,因為在虛擬的匿名環境下,相互之間都不認識,不用擔心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這也就導致了一些缺乏法制意識的群體,自以為自己是正義的一方,在不了解事情的起因和經過的時候,妄自下定義,用犀利、侮辱、人肉搜索等方式對他人肆意的進行攻擊,同時,在對他們自認為的正義感感到敬佩和自豪時,促使網絡輿論進一步膨脹,最終導致網絡暴力行為的產生。
(二)網絡暴力違法成本極低
網絡暴力侵犯的是受害人的合法權益,但當受害者主張民事賠償的訴訟維權時,卻十分艱難,例如在取證和證據保存問題上,由于互聯網的匿名性和證據的易刪除和修改,就會導致網絡暴力的侵害主體難以確定,證據難以保存。當受害者想要通過國家權利制止侵害人侵犯人格利益時,又必須達到我國《刑法》中規定的標準,由于我國現行刑法已有的罪名中對象的特定性和網絡暴力形式的多樣性,導致針對這一犯罪的規制缺少一定的法律依據。《刑法》作為最為嚴厲的部門法,在生活實踐中,除非對被侵權者產生了巨大的傷害,絕大多數都是尚未觸犯刑法,不能構成刑法中的人格權侵權行為。
(三)網絡監管工作不足
在目前的網絡監管問題上,主要的職能部門有公安、通信管理、文化等部門,在大數據的背景下,網絡社會突破了以往的限制,一些互聯網公司為了自身的利益,故意將事件推進輿論的風波,有些互聯網公司甚至將帶有煽動性和爭議性的標題持續發布在熱搜,有意無意的操縱大眾的認知,而網絡監管部門的不作為會繼續推進互聯網公司誤導公眾、造成網絡暴力的行為。
三、面對網絡暴力行為的法律法規措施
2020年3月1日,網信辦出臺的《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開始正式實施,通過規定進一步明確了網絡服務信息內容服務的各參與方不得開展網絡暴力等違法活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對從平臺到個人全方面的提出了更加嚴格具體的要求,通過這一規定的實施,對于營造綠色的網絡環境是十分具有指導性的。
(一)加強立法干預
首先,由于法律規范的權威性,可以通過立法的形式明確網絡暴力行為承擔的法律后果,明確網絡暴力的概念和行為構成要件,在《民法典》《刑法》中通過法條形式明確侵權的法律責任和法律后果,加大懲處力度與罪責刑相適應,提高造謠成本,從根源上解決網絡暴力行為,以此來維護網絡空間的健康發展。第二,強化對網絡犯罪行為的宣傳,讓公民認識到什么樣的行為是一種違法犯罪行為,從而減少不正當言論的產生。第三,加強推進網絡實名制,在最大程度上減少網民肆無忌憚的發表言論,強化了網絡秩序的穩定。
(二)加強網絡監督和網絡平臺內部監管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平臺作為具有一定公信力的組織,對社會言論發表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監督管理上堅持保障言論自由與打擊網絡暴力的并行,各個平臺應該對自身發表的言論觀點進行審查監控,通過平臺的網絡服務器,也對自己平臺所掌控的信息進行監控,進一步落實好侵權法中關于“網絡監控方若接到舉報后還不刪除,會跟發布者一起承擔連帶責任”這一規定。但是,僅僅通過平臺一方的努力是還不夠的,應該按照新規定,使有關部門盡快建立起一個有針對性的關于“網絡暴力”的管理機制,從而遏制網絡暴力的肆意生長。
(三)加強教育宣傳提高網民的網絡自律意識
近年來網絡用戶的爆發式增長,一方面網絡使用的主體開始逐漸年輕化,在對沒有獨立思考認識能力的青少年來說,這就要求通過宣傳教育,提高青少年用戶的道德自律意識,使他們能夠有獨立的辨認網絡中好壞是非的能力,從而使他們認識到要為自己的網絡行為負責。另一方面,對于有獨立思考認識能力的成年人來說,要堅持文明上網,不隨意編造、傳播虛假的信息,遵守網絡安全秩序,在網絡中尊重他人,不侵犯他人的權利,從而共同促進網絡健康的綠色發展。
互聯網信息時代,侵權行為不僅僅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網絡暴力所帶來的侵權問題也同樣值得我們重視,每個網民都有義務區營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網絡環境,所以我們應當共同努力一起保障互聯網環境向更加健康、綠色、有序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董曉峰.互聯網暴力的法律應對[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8.
[2] 朱杰.網絡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研究[D].蚌埠: 安徽財經大學,2019.
[3]練志良.網絡暴力侵權行為法律規制的完善[J].檢察調研與指導,2019(02):111-114.
作者簡介:張甜甜,女,朝鮮族,籍貫: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碩士在讀,單位:延邊大學,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