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璟 曾婷
摘要:在教育學發展過程中,關于教育學學科性質的爭論不僅豐富了教育學的理論內涵,也不斷完善著教育學的學科架構。但教育學界關于教育學學科性質的討論似乎從未跳出哲學和教育學的范疇。作為現代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科學本質觀出發為教育學定性是認識教育學的一個新途徑。
關鍵詞:科學本質;科學分類;教育學;學科性質
一、引言
在教育學的發展過程中,圍繞教育學學科性質的爭論似乎一直沒有停止。爭論的焦點從最初的“教育學是不是一門獨立科學”,到“教育學是科學理論還是實踐理論”“教育學是人文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這些爭論的背后,其實隱藏著教育學界對科學本質問題的模糊認識。是教育學相關領域學者就教育學問題論教育學學科性質的典型表現。
石中英教授在《教育的文化性格》一書中對教育問題及教育學問題進行了回顧性評述,并批判地分析了一些主要教育學流派對教育學學科性質的探討。并從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教育學是一門人文科學的論斷。關于教育學究竟是社會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這一問題,可以跳出教育學和哲學的范疇,從科學本質及分類的角度進行探析。
二、科學的內涵及分類
1.科學詞源及含義
從世界各國“科學”這一詞匯的詞源來看,早期的科學大多指代的是知識的意思。如梵語中科學指特殊的智慧;拉丁文中“Scienta”、英文中“Science”、法文中“Science”、意大利語“Scienza”、西班牙語中“Ciencia”都是知識的意思;德文中“Wissenschaft”主要是知識的意思;1897年以前,中文中的科學一詞指稱的是科舉的學問,其現今的含義由“格致”來指稱,為知識的意思。
現代意義上的“科學”一詞來源于日本,日本在幕府和明治維新初期也是吸收中國文化而使用“格致”“格物”或“窮理”這類概念來指稱科學技術。西周時懋于1874年在《明六雜志》上發表文章介紹西方文化時,最先把“science”譯為“科學”,他把“science”理解為“分科之學”,于是譯為“科學”。 1897年,康有為編寫的《日本書目志》中,列有《科學入門》和《科學之原理》兩種篇目。“科學”一詞就首次從日文引進中文。
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字典《辭海》(1999年版)認為:科學是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的規律的知識體系。法國《百科全書》認為科學首先不同于常識,科學通過分類,以尋求事物之中的條理。此外,科學通過揭示支配事物的規律,以求說明事物。前蘇聯《大百科全書》認為科學是人類活動的一個范疇,它的職能是總結關于客觀世界的知識,并使之系統化。科學這個概念本身不僅包括獲得新知識的活動,而且還包括這個活動的結果。
國內外權威文獻中對科學定義的描述可歸結為:科學是在社會實踐基礎上探索客觀世界的活動,它是以正確反映客觀事實及其規律為內容,并通過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思維形式反映出來的知識系統,是形成理論體系的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總稱。它是一項反映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相關活動的事業。
2.科學的分類
我國著名教育家、化學家、哲學家王星拱在《科學概論》一書中對科學分類體系進行了論述。提出了科學分類的二分法和三分法。其中二分法將科學的分支學科分為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三分法則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形式科學。這些分支中的每一個都包含各種專業的但相互重疊的科學學科,這些學科通常擁有自己的術語和專業知識。他認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是經驗科學,因為它們的知識基于經驗觀察,并且能夠由在相同條件下工作的其他研究人員檢驗其有效性。還有一些使用科學的緊密相關學科,例如工程學和醫學,有時被稱為應用科學。
三、教育學的學科屬性
學界對于教育問題、教育現象和教育理論的研究不僅歷史悠久,且覆蓋面也在日益拓寬。在理論上已經形成的教育學科群已然證明了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已成為無可爭辯的事實。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發展和高等教育發展進入大眾化階段,各級各類學生和教育工作者占據總人口的比重日益攀升。國家教育部發布的《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情況》顯示:2019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53.0萬所,全國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2.82億人;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1732.0萬人。此數據還不包括各級各類社會培訓機構從業人員和非學歷教育學員,作為如此大規模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如果說支撐他的理論不是一門獨立的科學也是不合理的。
無論是在四大文明古國,還是在古希臘、古羅馬,教育現象自誕生以來就已經深深地刻上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烙印。政治、經濟和文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式,但基本的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則不受以上屬性的影響,教育學在本質上有其固有的特點及規律。從教育學內容的來源分析,現代教育科學的內容既有思想家對教育問題的哲學思辨,也有教育從業人員的經驗總結,還有心理學家的實驗研究和教育學家的實證研究和行動研究的結果。無論從科學的定義還是分類來看,教育學既不是科學主義者所認為的狹義的自然科學、也不是形式科學,而是融合了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屬性的一門綜合性社會科學。
參考文獻
[1]石中英.教育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2]王星拱.科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3]葉瀾,楊曉薇.教育學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四川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四川?成都?6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