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一門法律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否則就沒有存在的根基,同時,構建一門法律的初衷皆是達成一定的價值追求,經濟法所追求的實質正義也存在其理論基礎。被上層建筑所包含的意識形態問題由其經濟基礎決定,因此經濟法所崇尚的價值目標是由經濟法領域的利益關系決定。
關鍵詞:經濟法;實質正義;形式正義;價值
引言:
法律和與其關系密切的正義呈正相關關系發展,“即正義的完善標志著法律對于自身缺點的修正,法律在社會中所起的作用與人體中的免疫系統相同,社會的恒溫需要法律的執行,作為最低限度的要求約束著人們的行為與內心。”[1]然而法律因為其自身與現實社會的對接問題常需要進行以正義為最終目的的解釋以使其可適用于生活中的大小事,惡法非法,法律若是缺少正義外殼的內核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法律作為社會安全保障衛士之一要一如既往的對正義保持渴望,因此本文將以經濟法為主視角分析千姿百態的法律視界下的實質正義與形式正義,揭開實質正義對經濟法的應用價值,論證經濟法制度中實質正義價值的立足點,并分析其實現途徑。
一、概述
(一)經濟法價值
價值屬于法學學科的基本范疇,在法律的各個歷史時期,法學家們追求價值準則,分析、論證價值準則在 現實中的應用、批判價值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使命是否有利于當前社會平穩運行。馬克思認為價值是滿足主體所需的客體屬性與主體之間的關系。主體需要影響著價值的形成,但它并非任人的需求擺布。“于法的價值而言,通常表現為學自由、正義、秩序、效率、等方面”。[2]經濟法在市場經濟下孕育而生,正如定義所說它是通過調控失靈的市場和政府,為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而制定的對具有全局性和社會公共性的經濟行為的適度干預的法律。社會發展至今,在各學者爭議下經濟法已然成為獨立的部門法,在經濟領域的不同的經濟環節包括生產、分配、運輸、交換、買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經濟法就是對市場與政府在其失靈時的調控手段,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對經濟領域失靈的調控如同經濟法掌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艘大船上面對波濤洶涌的海浪時的左搖右擺。經濟法不同于自由經濟時期的民法,它以追求實現結果上的公平、追求實質上的正義,并以滿足社會公共利益為最終目的。
(二)實質正義
羅斯爾在論著《正義論》與《作為公平的爭議——正義新論》中闡明了正義的基本理念,構建出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正義就是對社會制度中權利義務責任分配的考量,正義的架構基礎就是社會的基本結構。”[3]而法律作為社會的基本結構,法律的正義就在于探討立法和司法過程中的正義選擇的問題。
實質正義與分配正義大同小異,后者集中體現合理、合法和正當性等價值追求。而前者就是社會在賦予每個公民在起跑線不同時,給予初期劣勢的人更多后天幫助的權利。社會在賦予每個公民完全相同的權利,如生存權、言論自由權、生命權等權利的基礎上,在某些領域,如經濟領域內針對資源掌握情況的不同導致市場地位不同的公民,在面臨經濟糾紛時實行有差別的對待,這種有差別的公平最終會得到公正的結果。 強調有差別公平使得在經濟糾紛中處于弱勢的群體在受到的優惠更少時由法律賦予其更多的機會和利益。
二、實質正義價值研究的立足點
(一)立足于法學理論
(1)民法視域下的比對
民商法的公平觀體現在主體人格身份平等上,民商法賦予每個民事主體相同的權利和義務,并提供均等的機會,使得每個民事主體可以無視自身差距所帶來的不利影響,自由地從事民事活動,平等的參與競爭,從而保障與推動社會生產力,最終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但是法律必須要承擔其實施過程中與本意的脫軌風險,地域、家庭因素、受教育程度等等各方面的不同造成了個體差異使得民事主體在權利行使與義務承擔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平現象。
經濟法不同于民商法,是為了彌補民商法的不足建立起來的。經濟法以不平等為前提,以追求實際上的平等為目的,強調結果上的公正。承認市場主體資源的差異性,是先天的不平等,在追求結果上的平等時,為了平衡差異,采取傾斜式的保護政策,對于身份不平等的個體差異對待,再創造財富的同時,保護弱勢群體。
與民商法相比,經濟法追求結果上的公平,也就更為強調實質公平,從這個角度來講,經濟法價值超越民商法。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并非針鋒相對的關系,二者可以有效的結合,共同促進法律有效實行,維護社會秩序。例如在合同法中,形式公平保證合同格式條款的內容以及履行方式等方面井然有序,內容上的公平在涉及不平等主體追究責任困難以及有危害社會整體利益風險時,國家通過干預手段調節進行宏觀調控。
(2)行政法視域下的比對
正義作為人類歷史上從古至今一直傳承的道德準則,也是人類永恒的價值取向與追求目標。 正義是發展至今貫穿各行業領域的倫理準則,而在調整公民以行政權力正當行使中,發揮顯著作用的便體現在行政法領域。 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是國家公權力所賦予的,公權力的性質導致其必須公正才能持續性的治理社會,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利益。在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中情與法天平兩端的砝碼仍需要人們再三思量,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交鋒在法律公正的普遍認可中逐漸加深。
在行政法領域下,行政行為的正義性包含兩種正義。一種是行政主體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行使權力,依法管理社會公共事務,保證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使各種利益得到充分、公正的實現。“在公共領域指導社會成員的行為,維系社會公共秩序是形式正義的一個表現形式,側重關注公共權力的行使與公共事務的管理”[4]。另一種是社會成員所追求的公正,通過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公正實現普遍的社會正義,最大程度的實現社會正義,是實質正義的價值追求。但是,實質正義所追求的結果上的正義是在形式規則體系以外,通過原則、道德等形式,引導或者制約著行政行為,嚴格依法行政并有針對性的根據個體差異均衡的行政是行政法一直追求的。
(3)經濟法視域下的實質正義
經濟法產生于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時期,在此期間,機器生產代的廣泛應用,社會經濟獲得了空前發展,由此引發兩次世界大戰。 同時期面對社會經濟引發的家國戰爭、經濟資源干預危機、社會經濟資源可持續發展等問題難以解決經濟法由此產生。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反映,法律所追求的價值必定與社會整體相協調,因此,在矛盾與沖突在正義價值追求上時有發生時,承認整體正義立于價值頂端俯視個體正義是經濟法價值追求的必然結果。
(二)立足于客觀經濟社會環境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民族、發展背景下,經濟發展的任何區域都會出現與正義價值相關的問題,涉及各個領域、各個方面。 就法律領域來說,從自由平等的民法到宏觀調控的經濟法的過程中,追求的正義也經歷了從形式主義到實質主義的巨大變遷。 價值追求離不開社會背景的孕育,在這種前提下,經濟法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是要保證公平性的基本原則。這種原則包容人生來的不平等,從社會公眾的根本利益出發,階段性構建經濟主體利益的協調發展布局。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堅持推進城鎮一體化、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西部地區崛起,努力縮小城鄉差距,防止地區差距擴大等等,堅定不移支持實質正義的原則。
經濟法所追求的正義價值通過調整、再分配政府經濟能力與權利行使,“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關系進行梳理,使千姿百態的利益關系獲取相對的平衡、協調,保護社會穩定以促進社會可持續性發展。”[5]以有形的手調整無序的市場經濟所帶來的資源占有和分配的不均,平衡弱勢群體和其對立群體的之間的利益缺口,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以公法介入私法,為經濟發展的公平正義提供國家干預,最終維護社會秩序。
(三)立足于經濟法新的時代使命
習總書記提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新中國自成立以來生態環境因戰爭和社會變革而發生變化,緊隨經濟高速發展而來的是接踵而至的生態危機問題,近些年來自然災害也時有發生。”[6]這就賦予了經濟法新的時代使命,中國必須盡快探索出可持續發展的新路,既要滿足新時期經濟快速發展的要求,又要保護環境、節約自然資源,不走發達國家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的老路。
經濟法在五位一體戰略布局指導下追求的實質正義價值是謀求生態經濟社會之下的各主體之間生態資源的分配正義。“首當其沖的是以共享資源為首要條件,涵蓋主體之間、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和諧共處。天平不會過于傾向某一邊,共享資源的前提下取得利益。”[6]其次倡導回報生態系統的體制。稅法是國家對于公民的可支配收入進行再分配的工具手段,法律本身所具有的的強制性特征通過征收稅款的方式讓各社會成員將從生態資源環境中獲取的收益回饋給生態環境,借此保障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資源消耗量大的承擔大的稅收成本,刺激社會資金向少消耗的綠色行業發展,引導我國的產業結構的調整。
三、實質正義價值的實現途徑
三十多年來逐漸形成的經濟法學理念對我國經濟法法制建設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經濟法理論亟需完善的地方,這是促進經濟法理論趨向科學化、時代化的重要前提,所以我們要對經濟法理論進行必要的審視,這對實現經濟法實質正義的價值追求是不可或缺的。由于能力有限只能基于所學對現有的經濟法領域相關事實與現象進行總結,以期獲得一鱗半爪的建議措施,
(一)實質正義法律化
法律是對社會關系的總結,在實質正義的價值追求下, 在立法時應正確分析、判斷主體身份,調整主體權利、義務和責任的分配。
以2019年4月23日《反正不正當法》的修正為例。原《反正當競爭法》第13條第三項規定,抽獎式有獎銷售的最高獎項的金額不得超過5000元。經濟法對金額的設置進行了預先干涉,其體現了作為人類精華的法律對是指正義價值的貫徹。對從微觀角度來說, 消費者的決策判斷是經濟法決定干預的原因,從宏觀角度來說,過高的獎金設置不加以干預將會導致抽獎式有獎銷售的扭曲與紊亂。若假設消費者均為理性消費者,獎金的設置對消費決策影響微乎其微,但是,并非所有的消費者都是理性的, 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會因為高額的獎金而非理性消費,其瘋狂程度會因為獎金設定的升高而增加。在預設獎金設置的額度時需要考慮獎金對于交易欲望的激發作用,多少金額才會刺激到消費者到店消費;獎金設置的額度需要達到多少才能影響消費者正常交易;獎金設置過高后產生的連鎖反應針對負面的影響采取的規制方法。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法律的自身缺點暴露無遺。也就是5000元獎金的設置顯然已經與時代脫節,因此2019年4月23日《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修訂, 針對獎金的設置進行了調整,將之前的5000元提高到50000元。 這不僅是考慮了當前經濟發展狀況,而且針對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消費者設置的相適應的獎金數額,實行有差別的公平。
(二)法律責任的區分
在法律責任上與其他法律責任區分開來。“法律責任是對他人正當行使法律權利的踐踏,是明知需要承擔法定義務而不承擔引起的,國家專門機關對于有責主體的不法行為加以認定,具有法定性和強制性。”[7]因此,權利、義務以及法律責任并非同時出現,三者間有著前后順序。責任是在被認為會主動履行義務的主體未履行時強有力地出現在主體面前,而并非等同于義務。可以看出責任也是法律對人的尊重,在讓法律基于的信賴受挫后予以不利的報應。所以,以追求正義為目的所確定的原則不光在分配權利上強調平衡,也要在法律責任上應用。實現經濟法所追求的實質正義顯得尤其重要。與實質正義殊途同歸的法律責任體現在對社會風險的共同承擔和無過錯責任上, 同時責任體現懲罰性的特征。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規定了三倍賠償,并設定了500元的兜底數額。 與民法中涉及民事賠償所主張的填平規則相區分,在經濟法領域中將消費者群體單獨提出來作出特別的規定,是考慮到市場經濟過程中,與消費者相對應的經營者在市場中逐漸形成的優勢地位有別于民法中主體身份平等,主體地位不平等,再適用民法中民事責任追求的填平規則顯然不適用。經濟法跳出民商法所追求自由平等的形式正義的觀念,秉持實質正義的宗旨,從而以實際不平等為基礎,以傾向一方的權利和義務為手段,追求終極意義上的公平正義。因此,經濟法領域內,在法律責任上與其他法律相區分顯得尤其重要。
參考文獻
[1]薛克鵬.經濟法的實質正義觀及其實現[J].北方法學,2008(01):99-106.
[2]王琳琳.淺論經濟法的價值[J].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24(03):89-92.
[3]李敘明. 司法正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4] 鄧肯. 行政行為實質正義研究[D].遼寧大學,2017.
[5]郭少毅.經濟法的正義價值與和諧經濟[J].人民論壇,2012(02):66-67
[6]董巖,時光.生態經濟視閾下生態正義與經濟法的新使命[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12):84-87.
[7]石金平. 經濟法責任研究[D].中南大學,2010.
[8]徐夢堃.經濟法上的秩序與正義價值[J].行政與法,2017(08):119-128
[9]徐秉暉. 論經濟轉型中的中國經濟法[D].西南政法大學,2009
[10]戴建華. 行政法的正義理論研究[D].武漢大學,2010.
作者簡介:夏元元(1996-)女,漢族,河北廊坊,在讀研究生,貴州師范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經濟法市場規制法。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貴陽?550000)